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剂量是职业健康监护、放射病诊断和治疗管理的重要依据, 因此对放射人员实施个人剂量监测, 也是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与安全的有效措施, 对监测中超剂量人员进行调查, 及时发现存在隐患, 使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真实可靠。
宁波市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含所辖11个县(市、区)。放射工种包括医用X射线诊断、核医学、放射治疗、医用加速器、X射线工业探伤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本文就我市1991~2000年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 方法与仪器(1) 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采用热释光剂量计方法, TLD探测器为LiF(Mg, Cu, P)粉末经240℃退火处理, 封装在直径为3 mm的小塑料管中, 每个探测器包含有3个平行样品, 然后放置于个人剂量盒中组成剂量计, 佩戴于工作人员白大褂左胸的口袋上, 每2至3个月换发一次, 一年共监测4至6次。
(2) 为了扣除探测器送达、发放时间内的环境本底影响, 每个监测周期和监测点同时布放、回收本底探测器。
(3) 探测器测读仪器采用北京核仪器厂的FJ -377型热释光剂量仪(1991~1999年)和北京防化研究院的RGD -3A型热释光剂量仪(2000年)。仪器每年经上海计量研究所检定校准, 同时参加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组织的剂量比对合格。使测量值与约定真值的偏差 < 10%, 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
(4) 对于监测中超过1/3剂量限值的人员, 均进行问卷调查核实, 统计时剔除不真实数据。
2 结果与评价。 2.1 1991~2000年宁波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当量频数分布结果见表 1。
![]() |
表 1 1991~2000年宁波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当量频数分布 |
全市10年期间共计监测5 726人(a), 表 1是全市放射工作人员实测集体剂量当量、人均年剂量当量、剂量当量频数分布以及各剂量组占监测人数(n)的比例。表 1显示, 1993年以来人均年剂量当量呈下降趋势。
2.2 宁波市放射工作人员不同工种的人均年剂量当量监测结果见表 2。
![]() |
表 2 1991~2000年宁波市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mSv/a) |
由表 2可以看出:全市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剂量当量在0.423~0.890 mSv/a之间, 明显低于职业照射年剂量当量限值的1/10, 这与全国其他省市的监测结果是一致的[1, 2]。不同工种的人均年剂量当量, 最高为" X射线工业探伤"类人员(0.890 mSv/a), 其次为"医用X射线诊断"类人员(0.688 mSv/a), 其余的依次为核医学、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治疗和医用加速器。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治疗和医用加速器的个人剂量则差别不大。
3 讨论(1) 1999~2000年期间, 宁波市放射工作人员实测集体剂量当量4 098.556人·mSv, 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716 mSv, 有效监测人数为放射工作人员总数的86%。个人剂量数据资料比较完整, 其结果基本代表了宁波市放射工作者的剂量水平。
(2) 从总体上看, 全市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剂量当量于1993年起呈下降趋势, 而1998年以来下降趋势更加明显。这说明在九十年代经济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 我市放射工作单位的防护条件已日益改善, 防护监督力度进一步提高, 放射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在不断加强, 因此工作环境是安全的。
(3) 我市的放射工作人员主要集中于医用X射线诊断和X射线工业探伤两大工种, 占了全市放射工作者的89.94%, 而人均年剂量当量也以这两工种相对较高。因此, 我市放射工作单位的外照射防护工作, 侧重点应放在医用X射线诊断和工业探伤上。
[1] |
柴天方, 布敬双, 鲁祥云, 等. 1986~1996年贵州省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水平及评价[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8, 18(2): 124-126.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1998.02.027 |
[2] |
刘晓琳, 黄兆慧, 陈小蕙. 武汉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0, 9(4): 2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