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济南市卫生监督大队;
3. 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随着核技术的发展, 防护条件的改善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 放射作业人员小剂量长期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日益增多。电离辐射可诱发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率已被用作估计急性照射的生物剂量计及评价辐射效应的重要指标[1], 为了解小剂量电离辐射对人体染色体损伤情况, 本文对济南市X射线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进行了测定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放射组选择本市从事X射线工作的医务人员和工业探伤人员381人, 其中男性305人, 女性76人, 年龄19~60岁, 平均38.5岁, 放射工龄1~40 a, 平均9.69 a。对照组为银行及企业新招工人员, 近期均未接触射线毒物, 身体健康者262人(男160, 女102名)其他条件两组无显著性差别。
1.2 方法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制备及计数按Evans方法进行, 观察100个中期分裂相外周血淋巴细胞, 计数细胞染色体畸变情况。统计分析方法统计结果采用U检验和χ2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受检放射工作人员环境剂量平均6.45×10-8 C/kg(250 μ R), 接受辐射的个人年剂量 < 20 mSv。
2.2X射线放射工作人员与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比见表 1。
![]() |
表 1 放射组与对照组人员染色体畸变率比较 |
(表 2)有工龄越长, 染色体畸变率越高的趋势。
![]() |
表 2 不同工龄的X射线工作者染色体畸变率比较 |
(1) 染色体畸变是DNA损伤及修复的产物, 电离辐射诱导的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主要是由于各种射线的电离粒子导致细胞核内DNA的双链或单链断裂或重接造成的[2]。本文调查发现长期职业接触小剂量辐射可明显引起外周淋巴细胞的DNA损伤, 出现放射组染色体畸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与文献[3]报道一致。
(2) 放射组染色体畸变率有随着工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这与张玲珍的报道相一致[4]。其原因为辐射的终生积累效应[1]。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在目前的放射防护条件下, 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仍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要进一步增强放射从业人员的防护意识, 加强健康管理, 从而有效保护放射人员的身体健康。
[1] |
林志敏, 何玲, 王琼. 四川省工业探伤人员的染色体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0, 9(1): 50. |
[2] |
罗明泉, 郑桂芳, 高怀伟, 等. 辐射危害与防护[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118-119.
|
[3] |
丁伟, 戴莹, 詹霞. 某厂放射作业人员外周淋巴细胞DNA损伤的研究[J]. 中国职业医学, 2000, 27(2): 23. |
[4] |
张玲珍. 太原市175名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及微核率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1993, 2(增刊): 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