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防护监测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了解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情况, 发现防护薄弱环节的重要手段。监测数据可为改进辐射防护条件, 放射损伤诊断及制定国家标准提供可靠依据。现将我市1992~ 1999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 仪器和方法 1.1 仪器设备FJ-377热释光剂量仪(北京综合仪器厂); RDG-Ⅲ型热释光剂量仪(北京防化研究院); HW-Ⅱ型远红外精密恒温器(核工业部第七研究所)。
1.2 监测方法(1) 剂量计的传递:由山西省防疫站负责提供剂量计, 市防疫站负责领取、发放、回收并送省防疫站测量评价。
(2) 监测周期:每三个月为1监测周期。
(3) 计算方法及评价:按GB 5294-85《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要求进行。
(4) 质量控制:除统一部署、统一方案、方法、坚持责任制的行政措施外, 还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①剂量计佩戴在工作人员左胸位置, 戴铅围裙者佩戴在左领角上。②参加比对并通过检定, 剂量计测读系统每年参加全国性比对, 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③严格控制本底, 为扣除剂量计在存放、运输旅途及监测周期内接受的环境本底照射, 每个监测周期均在被监测单位存放本底剂量计。
2 监测结果 2.1 不同年份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表 1)
![]() |
表 1 1992~ 1999年运城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受照剂量 |
1992~ 1999年共监测1 596人次, 总的集体剂量当量3 367.74 (man·mSv), 人均年剂量当量最高为1992年2.55mSv·a-1, 最低为1999年1.83mSv·a-1。其中97.43%的受检人员年受照剂量在5 mSv以下; 年受照剂量在5~ 15 mSv者25人占1.57%;年受照剂量在15~ 50 mSv者11人占0.69 %; 年受照剂量大于50 mSv者5人占0.31 %。
2.2 不同工种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表 2)
![]() |
表 2 1992 ~ 1999年运城市不同放射工种个人受照剂量监测结果 |
从表 2可以了解运城市不同放射工种的放射人员个人受照情况, 受照剂量最大的是从事工业探伤人员, 人均年剂量当量为3.24mSv·a-1。
3 分析与讨论我市1992年至1999年间共监测外照射个人剂量1 596人次, 人均年剂量当量2.11 mSv·a-1。放射工作人员年均剂量当量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 且与山西省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相当[1], 依据ICRP辐射防护基本标准及ICRP的建议[2]把剂量的1/10定为纪录水平, 我市受检人员的97.43%均在纪录水平之外。以上说明:我市放射防护情况有了较大改善, 广大放射工作人员也普遍重视了个人防护, 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较低, 工作是安全的。
4个不同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都在年剂量限值的1/ 10以下, 工业探伤高于其他工种为3.24 mSv·a-1。主要是因为此类工作受环境、场所的限制, 放射工作人员防护较差所致, 这就需要从事野外探伤作业的工作人员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工作时可采用天然屏蔽等方法加以防护。并提示工业探伤工作人员是我市的重点防护人群。
8年来我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受照剂量超过15 mSv的累计人数为16人, 均为县、乡镇级及企业单位从事医用诊断和工业探伤人员。其原因①从事射线装置调试、维修工作人员; ②工作场所防护条件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责令改进后已达到标准要求; ③县、乡镇医院放射工作人员较少, 且工作量较大; ④工业探伤野外作业防护较差; ⑤个别放射工作人员未按要求佩戴个人剂量计, 所测结果不能真实反映放射工作人员受照情况。
综上所述开展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 不仅了解其实际受照情况, 还能为改进放射防护提供依据。
[1] |
庄士丽, 辛旺堂, 张乃虎. 山西省1995 ~ 1997年放射工作人员人个剂量监测[J]. 中国辐射卫生, 2001, 10(1): 35.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1.01.021 |
[2] |
李士骏. 电离辐射剂量学[M]. 第二版.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86: 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