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1, Vol. 10 Issue (2): 80-80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1.02.016

引用本文 

王凌, 孔祥峰, 刘家志. 部分医用X射线机质量控制与放射防护监测[J]. 中国辐射卫生, 2001, 10(2): 80-80.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1.02.016.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0-11-02
部分医用X射线机质量控制与放射防护监测
王凌 , 孔祥峰 , 刘家志     
济宁市任城区卫生防疫站, 山东 济宁 272000
摘要:为提高医用X射线机的诊断质量, 保障受检者及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对任城区医用X射线机进行了质控监测和防护监测。结果表明, 透视机合格率为56.3%, 摄片机合格率为47.1%, 个体及乡镇医院防护监测合格率较低。因此, 要加强X射线机的质量控制, 并对个体及乡镇医院的X射线机房进行防护改造。
关键词X射线机    质量控制    防护监测    

2000年3月我们会同省放研所、市防疫站对我区管辖的医用X射线机的影像质量控制及卫生防护情况进行了监测。

1 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

① FD-71A型小型闪烁辐射仪。②国产RMP型X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检测箱。

1.2 检测内容

① 质量控制监测:荧光屏高、低对比度分辨力, 荧光屏比亮度, 病人体表比释动能率, 射束对准, 峰值电压, 曝光时间, 射野与光野一致性, 输出量重复性与线性和80 kVp半值层厚等。②防护监测:有用线束对受检者皮肤入射处空气比释动能率, 立卧位防护平面辐射水平, X射线球管管头组装体漏射线水平, 机房外环境辐射水平。

1.3 检测条件

普通透视机用70 kV、3 mA, 影像增强透视机用70 kV、1 mA或自动调节, 摄片机用常规条件。

1.4 评价标准

① 质控监测:参考美国NCRP第99号出版物有关内容。②防护监测: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标准(GB8279 -87)。

2 检测结果 2.1 质量控制检测见表 1表 2
表 1 透视X射线机检测结果

表 2 摄片X射线机检测结果

各项指标均合格者透视X射线机9台, 合格率为56.3%, 摄片机8台, 合格率为47.1%。

2.2 放射防护监测结果

对20台医用X射线机进行了放射防护监测, 立卧位透视防护平面辐射水平、X射线球管管头组装体漏射线水平及有用线束对受检者皮肤入射处空气比释动能合格率均为100%。

外环境辐射水平结果见表 3

表 3 不同级别医院医用X射线机房外环境辐射水平
3 讨论

本次调查涉及区级、乡镇和个体三级单位共20台医用X射线机, 基本代表了目前任城区医用诊断X射线机情况。质控所测各项指标均合格者透视X射线机合格率为56.3%, 摄片机合格率为47.1%, 说明医用X射线机的影像质量没有得到充分保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荧光屏比亮度下降, 输出量线性不好, 射野与光野一致性较差。此结果与省内外其他地区的报道相近[1, 2]

荧光屏比亮度合格率低, 说明荧光屏老化较为普遍, 这易造成对被检查者漏诊或误诊, 在使用过程中为了增强图像清晰度, 不得不提高管电压和管电流, 这样射线输出量也随之增大, 使被检查者受到不必要的照射剂量。由于机房电压不稳或者是由于X射线机自身高压发生器的原因可造成输出量线性不好。射野与光野不一致, 放射技师就不能准确定位极易造成废片, 有些放射技师在射野与光野不一致时, 增大对被检查者的照射范围, 这样也增加了被检查者的照射剂量。本次监测发现光野与射野不一致的将近一半, 说明放射技师对此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未及时维修。

从X射线机防护监测结果看, 所监测的医用X射线机立、卧位透视防护平面、X射线球管管头漏射线水平合格率为100%, 有用线束对受检者皮肤入射处空气比释动能合格率为100%。主要是我区各医用X射线机防护设施的配套而达到了国家防护卫生标准。外环境辐射水平不同级别医院合格率不同, 区级最高, 合格率为100%, 由于区级医院医用X射线机房门窗均按要求进行了防护, 乡镇医院次之, 个体医疗单位最差, 这是由于保护意识和经济条件限制, 有些单位未进行门窗防护。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我区医用X射线机还存在不少问题, 因此加强对机器质量控制监测尤为重要, 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检修, 减少废片率, 减少对患者的误诊和漏诊, 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照射, 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信息, 同时亦保护了放射工作者和公众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
方典敏, 王元林, 王福臣, 等. 青岛市医用诊断X射线机质量控制监测与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 1997, 6(3): 149.
[2]
付爱荣, 黄兆慧. 武汉市郊区医用X射线防护现状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1999, 8(4):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