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射线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的影响, 我们于1995~1999年对平顶山市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外周血象、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检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平顶山市从事医用诊断X射线, 核医学, 放射治疗, 核工业和工业探伤的放射工作者, 为调查组。年龄20~ 65岁, 平均34.8岁, 放射工龄0.5~41 a, 平均11.6 a。对照组为身体健康的厂矿, 医院不接触射线和毒物的工作人员126例。
1.2 检查项目、方法白细胞总数及分类, 血小板及血红蛋白检查;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分析(微量全血培养法)。1.3受照剂量1995~1999年间职业受照年均剂量在1.46~ 2.30 mSv之间, 呈下降趋势。其中低于年限值十分之一的占监测人数的92.7%~98.8%, 超过年限值十分之三的仅在0.64%以下。不同工种年均剂量以从事医用诊断X射线者居首, 核医学第二, 核工业和工业探伤最低。
2 结果及分析 2.1 外周血象均值比较外周血象4项指标均值5年中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白细胞总数均值各年度间及与对照间变化不大, 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小板均值呈逐年上升趋势, 1995年与以后各年度及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 0.01)。血红蛋白均值各年度与对照间差异均不显著, 调查组1997年均值最高, 与1996、1999年间差异有显著性(P < 0.05)。(见表 1)。
![]() |
表 1 不同年度外周血象均值比较(x±s) |
由表 2可见, 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象4项指标异常检出率及其总检出率随年度呈下降趋势。异常血象总检出率1999年(26.63%)比1995年(68.33%)降低了61.03%。且仅1995年几项指标全部与对照组年度间差异有显著性; 1996年除血红蛋白小于110 g/L的检出率外, 其余指标也均与对照组年度间差异有显著性; 1997年仅血小板及总异常检出率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1998年后, 除血红蛋白异常检出率明显反弹(核工业人员异常检出者明显增多)外, 其它几项指标均大致接近正常对照水平, 并均与1995、1996年和(或)1997年差异有显著性。这可能与近些年来不断加强有关法规宣传贯彻, 人们防护意识增强, 防护条件明显改善有关。
![]() |
表 2 不同年度异常血象检出率(%)比较 |
由表 3看出, 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外周血象4项指标异常检出率均与对照或其他工种(工业探伤、核工业)间差异有显著性。外周血象异常总检出率, 以医用诊断X射线、核医学和放射治疗3工种分别与核工业、工业探伤及对照间差异有显著性, 核工业与对照间也差异有显著性(P < 0.05)。
![]() |
表 3 1995~1999年不同工种异常血象检出率比较(%) |
由表 4看到, 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均随年度呈下降趋势。前者1998年后, 后者1997年后基本接近对照组, 甚至低于对照组水平。1995年两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1996年仅细胞微核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 0.05)。
![]() |
表 4 不同年度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比较 |
有关研究结果证实, 长期小剂量的职业照射可致放射工作者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及血小板、血红蛋白的下降。也可诱发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率的产生。本次调查5 a中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象4项指标均值均在正常范围。4项指标异常检出率及其总检出率, 染色体畸变率和细胞微核率均随年度呈下降趋势, 至1998、1999年除血红蛋白异常检出率外, 其余指标均基本接近正常水平, 并显著低于前3年。这与国内一些报道基本一致[1, 2]。说明本市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水平近几年不断有所提高。
1998年后, 血红蛋白无论均值或异常检出率均明显反弹, 至1999年出现显著异常效应, 且核工业人员所占份额明显增多。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当然也不排除实验误差的影响。
不同工种异常血象总检出率位次排列与受照剂量具有一致性, 说明两者之间呈一定的线性关系。且除工业探伤外, 其余4种异常血象检出率均与对照差异有显著性。
因此, 在目前放射防护条件下, 进一步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 改善放射防护工作条件, 仍是一项不容松懈的艰巨任务。
[1] |
于夕荣, 樊树明, 杜玉兰. 济南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32年动态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1998, 7(1): 46. |
[2] |
张荷叶, 杨文华, 李元美. 云南省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外周血细胞效应[J]. 中国辐射卫生, 1998, 7(3): 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