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射线对眼晶状体的损伤及其规律, 以探讨防护对策, 我们于1998年对全区157个单位、366名放射工作人员及102名非接触射线人员, 进行了眼晶状体的检查和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 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照射组为全区各级医疗卫生及企事业单位的放射职业人员, 共366人, 按工种又可分为医用X射线诊断282人, 工业X射线探伤28人, 钴-60放疗25人, 核医学12人, 其他(同位素)19人。年龄18 ~ 62岁, 平均35岁; 放射工龄最短3个月, 最长者42年, 平均13.8年。对照组为全区各级医疗卫生及企事业单位的非放射职业人员, 共102人, 年龄17 ~ 58, 平均31岁。
1.2 方法由一名眼科医生对被检者查远近视力、矫正视力、变色力、眼压后, 再用5%新福林充分散瞳, 固定一名眼科副主任医师用检眼镜检查屈光间质、眼底, 再以裂隙灯(苏州YZ-5B型)检查晶体, 所查结果使用统一记录表及眼晶体切面、正面示意图逐个作文字记录及绘图示意。
2 结果 2.1 眼晶状体混浊率照射组为51.09 %(187/366), 对照组为14.71%(15/102), 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u=6.62, P < 0.01)。各放射工种眼晶状体混浊率见表 1, 工种间差异无显著性(P > 0.05), 但各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u =2.27, P < 0.05)。
按放射人员所在的医疗单位不同, 分为地区级、县市级、乡镇级和企业厂矿。地、县、乡、企业的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混浊率见表 2。经统计学处理, 不同级别单位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混浊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
晶状体混浊率随放射工龄增长而明显增高, 见表 3。晶状体混浊部位以皮质和后囊下为主, 分别占混浊总数的46.43 %和39.68%。赤道和前囊下较少, 分别占7.14%和6.75 %。晶状体混浊形态分布以点状混浊为主, 占59.4以6%, 片状混浊占18.92%, 粉尘状混浊占12.16 %, 空泡占5.41 %, 后囊混浊增厚占4.05%。病变的程度与工龄的长短有关, 工龄长者混浊较严重, 按国家标准[1]发现近似放射性白内障10例, 占受检人数的2.7%。
放射职业, 由于长期受到低剂量的射线照射, 电离辐射作用于眼晶状体上皮细胞, 使其受损而发生变性, 变性的上皮细胞移行和堆积使眼晶状体混浊[2]。本次调查结果, 照射组晶状体混浊率51.09%, 显著高于对照组, 其中医用射线、工业探伤人员较高, 分别为51.7%和53.6%, 这与张军和[3]报道的医用X射线62.6 %、工业探伤55 %相接近, 比于夕荣[4]报道的医用X射线90.6 %, 工业探伤74.1%低。究其原因, 医用射线职业人员在工作时, 直接相对着有用射线束朝向用眼观察影像有关, 加之防护差, 甚至有裸眼接触射线史, 导致眼晶状体受损。这多出现在早期从事放射工作者和基层单位的人员。工业X线探伤主要是流动作业, 防护较差, 其次是文化水平较低, 自我保护防护意识差, 使之受照剂量高。
3.2本次进一步就晶状体混浊与放射工龄及个人照射剂量进行了探讨, 表明眼晶状体混浊率随工龄的增加而增高, 这与所受照射的累积剂量有关。从表 2可见本区医用X射线工作者人均年剂量依次为地区级医院<企业医院<县医院<乡镇医院, 其原因是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设备陈旧, 防护条件差, 且多为透视, 接受剂量高。
因此, 应采用有效的防护设施、用品, 提高整体防护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 自觉用好铅眼镜, 加强监督管理, 使必要的照射保持在合理的最低水平。
[1] |
GB8283-87, 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
|
[2] |
朱秀安.放射性白内障[A].芦春林主编.核医学基础与放射防护[M].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5, 188 -190.
|
[3] |
张军和, 刘伟, 史纪兰. 767例放射线接触者眼晶体变化的调查[J]. 放射卫生, 1990, 4(3): 173. |
[4] |
于夕荣, 杜玉兰, 张红利, 等. 434例放射工作者的眼晶状体检查[J]. 中国辐射卫生, 1993, 2(1): 3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