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是在X射线导视下进行插管或穿刺的技术, 工作者在床边通过电视监测器进行跟踪, 从而对多种疾病进行诊治, 由于长时间近台操作, 防护难度较大, 工作者受到慢性小剂量散射线照射, 使血液系统远期效应逐渐产生。为了解我区介入工作者受照剂量与辐射效应的关系, 我们对34名介入工作者受照剂量及血液学指标进行了监测。
1 检测分析对象全区10家医院介入放射工作者男29人, 女5人, 年龄27 ~ 55岁, 平均37岁, 放射工龄2 ~ 10年, 常规个人剂量监测, 年剂量范围2.1 ~ 10.2mSv·a-1。对照组为医院不接触射线和毒物的40名医务工作者, 年龄区间和平均年龄与介入放射组相近。
2 检测内容与方法 2.1 剂量测试仪器为FJ—377热释光读出器; FJ—411热释光探测器退火炉, LiF(Mg, Cu, P)热释光剂量元件, WF—9125D X、γ防护巡测仪, 以上仪器和剂量元件均经计量部门刻度校准。监测方法①热释光剂量监测, 剂量计固定在介入工作者不同部位, 同时记录从事介入放射诊治人次, 疾病类型、曝光条件和时间。②同时还对诊视床边不同人员不同操作位置现场进行空气剂量率测试。
2.2 血液学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采用常规培养制片法, 每例观察200个中期细胞, 一个观察者见到的畸变必须经他人予以审核。微核测定采用培养法, 每例观察2000个淋巴细胞(‰率表示), T淋巴细胞亚群采用APAAP桥酶标技术测定。RBC—C3b RBC—Ic采用(郭峰法)[1], 血常规采用机检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介入放射工作者体表剂量监测结果见表 1。表 1监测结果表明:由于介入治疗近台操作, 介入工作者无防护设备时其主要器官均接受较高剂量, 超出国家标准限值的10余倍。主导人员高于助手, 即使有防护设施, 受照剂量只能降低20 %, 但胸部防护可降低76 %的剂量。由于手部操作无法防护, 受照剂量平均高达491μGy·h-1。从表 1 表 2可见各单位由于操作技术熟练程度不同, 使用机型与防护设备不同, 受照剂量差别较大, 总院最高, 其次为148医院, 88医院最低。从表 1数据和表 2条件及对所有介入工作者工作量统计计算, 我区34名介入工作者年剂量范围为0.96 ~ 62mSv·a-1, 大大高于普通放射工作人员剂量(0.5 ~ 18mSv·a-1)。现场操作剂量监测数据与平时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有一定差距。
3.3 介入放射工作者外周血象情况见表 3从表 3可见介放组白细胞总数, 血小板计数比对照组低[3], 淋巴细胞比值比对照组高, 经t检验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淋巴细胞比值大于40 %的占70 %。
3.4 介入工作者T淋巴细胞亚群见表 4从表 4可知介放组CD3 CD4 CD8及CD4/CD8四组数据均低于对照组[4], 经t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 表明其辐射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3.5 介入工作者红细胞免疫功能见表 5从表 5可见, 两组人群之间RBC—C3b花环率介放组工作者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表明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RBC—C3b受体活性受到抑制, 正常人血循环中免疫复合物(RBC—Ic)含量很低, 红细胞上吸附的免疫复合物少。而介放组免疫复合物含量高于对照组(P < 0.01),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6 介入放射工作者染色体畸变类型见表 6。从表 6可知, 34名介入放射工作者的染色体型畸变介放组为普放组的1.2倍, 为对照组的4.2倍, 总畸变率为普放组的1.3倍, 为对照组的2.2倍, 经统计学处理, 介放组总畸变率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 0.01), 与普放组差异有显著性(P < 0.05)。从畸变类型看, 介放组主要为断片, 单断、断裂、双着丝点出现机率高, 34人有10人出现双着丝点, 个别工作量大, 时间长防护差的工作者同时出现断片相互移位, 总畸变率为2.5 %。
3.7 介入工作者淋巴细胞微核率见表 7。由表 7可知, 34名介入工作者都检出微核, 与对照组、普通放射组相对, 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4 讨论 4.1 辐射剂量与辐射效应的关系本次结果显示:介入放射工作者剂量明显高于普通放射工作者。介入工作者血液学结果表明:白细胞总数、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 淋巴细胞比值高于正常, 血象检查是观察介入工作者机体变化较敏感的指标之一, 也是评价机体慢性放射损伤的首选指标, 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亚群明显低于对照组, RBC—C3b受体活性受到抑制, 免疫复合物含量升高, 表明介入放射工作者的免疫功能受到一定影响。细胞遗传学中染色体畸变率, 微核率明显高于普通放射组和对照组。作者认为:介入放射工作者上述状况与几年前工作场所无固定防护, 工作量大, 工作人员不重视自身防护有关。
4.2 降低受照剂量及辐射损伤的对策近几年常规操作X射线防护问题已基本解决, 介入放射工作者由于在近台操作, 时间长, 工作量大, 防护问题一直是个难点。调查发现通过采取以下综合防护措施可以降低这部分人员的受照剂量及辐射损伤。①对介入设备进行防护改造, ②正确使用防护改造配套设备, ③保持工作场所空气流通, 减少有害气体, 氮氧化物, 自由基的影响, ④加强介入工作人员技术培训, 提高技术水平, 减少操作时间, ⑤坚持个人剂量监测, 定期进行健康查体,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此项工作得到邢桂平研究员的指导, 特此致谢)
[1] |
郭峰, 等. 红细胞初步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 1982, 62(12): 715. DOI:10.3760/j:issn:0376-2491.1982.12.005 |
[2] |
侯金鹏, 邓大平, 朱建国, 等. 介入放射学工作者剂量水平与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 1997, 6(4): 216. |
[3] |
于夕荣, 何顺升, 杨珂, 等. 山东省直管单位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1999, 8(2): 104. |
[4] |
侯殿俊, 乔健维, 商希梅, 等. 1307例放射工作者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J]. 中国辐射卫生, 1997, 6(2): 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