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0, Vol. 9 Issue (3): 174-17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0.03.041

引用本文 

马捷. 急性肠套迭患儿整复后回盲部软组织肿块的X射线表现及意义[J]. 中国辐射卫生, 2000, 9(3): 174-17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0.03.041.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0-03-06
急性肠套迭患儿整复后回盲部软组织肿块的X射线表现及意义
马捷     
深圳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深圳市 518020

一般肠套迭在垂直切面上可见三个筒, 肠套迭的方向一般是顺行的, 即与肠的蠕动方向一致, 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内, 其类型多分为小肠型, 结肠型, 回结型, 复杂型(或称复套)。其中回结型占用85%, 复杂型占据10%。空气灌肠是诊治小儿急性肠套迭的首选方法, 在整复中, 部分已复位病人因回盲瓣水肿于该部位出现软组织肿块影, 较难与无法整复的回盲部肿块鉴别。作者收集120例急性肠套迭病例, 其中, 39例患者回盲部出现软组织肿块影, 12例无法整复, 经手术证实为肠坏死; 27例经随访、密切观察、或再次灌肠, 证实为回盲瓣水肿。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7例患者中, 男性18例, 女性9例, 年龄均在40天~ 2岁, 其中6个月以内18例, 6个月~ 1岁8例, 2岁1例。出现阵发性哭闹、烦躁不安21例, 拒食9例, 血便10例, 既往有肠套迭病史1例。

1.2 灌肠方法

27例患者均常规摄立卧位腹平片后, 经肛门常规插FOLEY氏管, 均以诊断压力8kPa(60mmHg)压力注气, 确定套迭头部位置后, 逐渐加压, 并维持压力, 见软组织包块迅速变小且小肠突然进入气体, 拔管, 嘱患儿口服碳粉密切观察, 其中关键是6小时以内。

1.3 X射线表现及结果

27例患者立卧位腹部平片可疑软组织包块14例, 有低位不全性肠梗阻征象15例, 无阳性发现5例。经肛门插管灌气后, 见套头位于乙状结肠2例, 位于脾曲7例, 横结肠6例, 肝曲5例, 回盲部8例。逐渐加压后, 压力均超过12kPa (90mmHg), 软组织包块均被推至回盲部, 加压或维持压力后, 均见软组织包块迅速变小, 部分气体进入小肠6例, 气体难以进入小肠4例, 大量进入小肠17例; 而回盲部始终见形态不一、密度稍高软组织块影, 侧位呈半圆形6例, 哑铃形8例, 梭形7例, 息肉样6例。27例患者中, 灌肠后, 患儿安静入睡, 可进食11例; 6小时后排出含碳粉之稀软大便16例; 以上两种情况兼有18例; 观察后, 病情难以确定, 并12小时后再次灌肠11例。该11例患儿灌肠后均见大量气体进入小肠, 回盲部未见气体受阻, 亦未见先前之软组织块影, 证实首次灌肠已整复肠套迭, 回盲部之软组织块影为回盲瓣水肿。

2 讨论

39例患儿加压整复后, 回盲部出现软组织包块影。其中12例患儿灌肠压力超过13.3kPa(100mmHg)后, 仍未见小肠气体增加, 回盲部始终见一固定软组织块影, 呈杯口状、圆形、钳形或柱形, 呈中心形, 加压后变小移位, 放压后又变大, 恢复原位。诊断为“肠套迭, 空气灌肠无法整复”, 均经手术证实有不同程度套迭部肠坏死; 27例患儿, 经加压后, 压力均超12kPa (90mmHg), 见小肠不同程度进入气体, 但回盲部持续存在一软组织包块影, 呈半圆形, 或梭形或息肉形, 直径不超过1.5cm, 明显较未整复之软组织包块小且与肠壁不可分, 多为偏心形, 且固定不变。灌肠后, 口服碳粉密切观察很重要, 27例回盲瓣水肿患儿, 均在6~ 12小时后排出含碳粉之稀软大便, 其中2例暂时未排便者, 观察不明确时, 误认为肠套迭未整复, 准备手术时, 因外科医生未触及肿块, 再次来我科灌肠, 见肠管通肠, 回盲部原先之软组织影已消失, 证实为回盲块瓣水肿。现列表对比见表 1

表 1 无法整复与回盲块瓣水肿病状比较
3 结论

对灌肠过程中出现回盲部肿块者, 若无法确定肠套迭是否已整复, 作者主张无需急于手术, 若患儿无明显脱水、水电解质紊乱症状, 灌肠中气体可进入小肠者, 可肌注654-2, 并口服碳粉密切观查, 若患儿症状明显改善, 并可排出含碳粉稀软大便, 密切观察, 患儿病情稳定, 可进食, 大便正常, 腹部未触及包块, 证明肠道通畅。不明确者, 可再此灌肠, 确为未整复者, 再行手术治疗。若患儿已诊断明确为无法整复之肠套迭, 应立即手术, 以避免各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