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我省某冶炼厂使用的γ料位计密封源不慎被盗, 待找到时该源已被破损熔化, 使其造成较大面积的环境放射性污染和人员受照。这是我省放射事故中最为典型的事例。
1 事故概况1998年7月10日, 该厂发现某车间高压溶出塔装配的料位计密封源(罐内装有放射源137Cs, 活度为1.11GBq)丢失。卫生、公安部门接报后立即赶赴现场, 经分析认为该放射源已被盗, 决定由卫生、公安和厂方组成工作小组, 负责查找该放射源。经过大量的寻访和仪器巡测, 于7月15日在距该厂3公里处的一个铸造厂内, 发现有一处炉渣的辐射水平达70~100μGy/h, 经采样, 能谱仪分析确定为放射性核素137Cs, 与丢失的放射源相符, 初步认定是该厂料位计使用的放射源。经查, 事故发生在1997年12月底至1998年7月10日期间, 装有放射源的铅罐经废旧收购站, 转卖给了一家铸造厂, 该厂工人不知铅罐内装有何物, 用切割机去掉铅罐外壳, 将内层包装连同放射源投入炼钢炉冶炼。经仪器分析及综合调查证实该放射源即为丢失的放射源。
2 事故原因管理制度松懈是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该厂是我省拥有放射源较多的单位之一, 生产线上有各类放射源50多枚。厂里有专门的贮源库和放射源领取登记制度。但车间管理人员和工人多数未经过放射卫生知识培训, 对放射源缺乏了解, 不懂得正确的防护方法, 工人因畏惧心理平时很少到安装放射源的塔上去检查。放射源安放处也没有明显的警示标志, 近几年的安全检查及防范工作更是麻痹松懈, 加之该厂地处郊区, 外来流动人员较多, 安全保卫工作有一定难度, 致使放射源被盗数月未被发现。
3 放射源去向调查据了解, 该放射源是以硫酸铯与铯-137混合片源形式被密封于不锈钢壳内, 当其被投入炼钢炉中, 不锈钢外壳被熔化后, 放射源片上的137Cs不断析出, 而铯的比重远低于铁的比重, 而浮在钢水的表面, 由于在炼钢过程中, 需要往炼钢炉内加入硅酸盐, 用于吸附钢水表面的杂质, 故熔化在钢水表面的137Cs与其它杂质一同被吸附在硅酸盐上, 形成渣状物被刮出炉外, 冷却后形成固体炉渣。经现场调查得知, 放射源虽然是被一个炼钢炉熔化, 但该炉的炉渣与其它的炉渣被集中堆放在一起, 使堆放处的炉渣不同程度的也受到污染。后该铸造厂又将堆放处的炉渣用车装运, 倾倒在厂门外长约1公里的乡村道路上(用以填平路基), 使路面受到相应污染, 其γ辐射水平分别高出当地本底40~1000倍。由于调查时已距事故发生相隔一段时间, 铸造厂炼钢炉旁的炉渣已被多次翻运, 故炉旁的γ辐射水平仅高出本底1~4倍, 而铸造厂内其它地方的辐射水平已基本接近本底。
4 事故处理本次事故发生后, 当地政府以及卫生、公安等部门十分重视, 由卫生、公安和厂方人员组成5个工作小组, 携带仪器展开全面细致的查找。最终查清了放射源的去向, 污染区域也随即被划定。污染的渣土在环保部门的协助下, 已回收近4吨, 使放射性污染得到及时的控制。当再次调查时, 因该厂已停产搬迁, 有关人员的受照情况已无法模拟及估算。
由于该放射源被盗数月未能及时发现, 使放射源被破坏熔化并污染了环境, 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 性质是严重的。依据《放射事故管理规定》, 卫生和公安部门对此作出了相应的处罚, 并责成该厂全面清查生产线上和源库的放射源, 逐一进行物帐核实。同时要求该厂进一步健全放射源安全使用和检查保管制度, 消除不安全的隐患, 认真总结教训, 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