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的防护问题已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我院利用Siemens公司产Polydors-80型双C形臂数字减影X射线机开展介入诊治工作, 已有10余年的历史, 介入手术类型多, 范围广, 从1992年开始研制介入防护装置, 1998年进一步改进, 用于经股动脉穿刺的心血管病及肿瘤的介入治疗, 取得良好的防护效果。但对头颈部血管的介入操作尚难达到防护目的。为此, 我们又专门研制了防护围屏, 经临床应用, 其适用性能与防护性能良好。同时, 我们根据使用上述防护装置后介入手术者操作位置的剩余辐射剂量, 配置了较轻便的个人防护用品, 从而使介入手术医生从身着7kg以上的防护服的负重中解脱出来, 并达到比较理想的防护效果, 确保介入手术者的安全。
1 防护围屏的研制 1.1 设计思路对防护围屏的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点:(1)封闭性能。即防护围屏能将站在患者头颈侧的介入手术者腹部以下的部位与X射线管垂直隔离。介入手术者上半身的防护, 利用已有“通用组合式介入防护装置”的床上吊帘〔1〕将手术者与床上病人的照射区隔离。(2)适用性能。即使用防护围屏后对手术操作无防碍, 而且移动方便。(3)美观耐用。
1.2 结构形式针对X射线管的位置及其与C形臂连接杆的角度以及诊视床头部的结构特点, 设计的防护围屏为一不等边的钝角三角形。其一边与诊视床长轴平行, 长75cm, 另一边长65cm, 与诊视床之长轴呈108°角, 两边的结合部呈弧形。围屏高95cm, 用不锈钢管作骨架, 有3条腿, 底部安装万向轮, 可灵活移动。围屏的上端, 设有宽15cm向内倾斜45°角的副屏, 主屏采用3层相当于0.8mm铅当量的铅胶板, 表面覆以银灰色涂层面料, 固定在骨架上。
1.3 防护效果 1.3.1 测试条件与方法射线装置为本院Siemens公司Polydors-80型数字减影X射线机, 床下球管, 对人体进行正位投照, 照射野直径23cm, 86kV, 2.9mA, 模拟介入手术医生进行头颈部血管穿刺的位置, 测量在有、无防护条件下其身体主要部位散射线的剂量率。
1.3.2 测试结果见表 1表 1中的数据表明, 防护围屏对介入手术者下半身(腹部和下肢)的防护达到比较理想的防护效果, 屏蔽效率达99.5 %。配以床上吊帘, 则手术者上半身(头、胸和手部)亦得到有效的屏蔽, 其屏蔽效率分别为98.4 %、98%、96.8%。
2 个人防护用品的配置使用上述防护围屏配合床上吊帘已将介入手术者操作位置的散射线屏蔽掉95 %以上, 但总有来自照射区病人体表的少量散射线及手术者背后的反向散射线不能完全被屏蔽, 致使介入手术者胸部及背后仍有一定的辐射剂量。为了达到理想的防护效果, 尚需配备一些个人防护用品。经测试, 采用0.60mm厚相当于0.15mm铅当量的优质铅胶板屏蔽, 配合上述防护装置, 可达到99%以上的屏蔽效率, 据此, 我们配备了0.15mm铅当量的新型防护帽、防护颈套和燕尾服式防护服、其总重量在3kg左右, 这种综合防护措施, 使介入手术者上半身的辐射剂量降至1μGy·h-1以下, 从而取得满意的防护效果。
3 讨论介入手术类型多、工作量大的医院, 有必要比较全面地解决辐射防护问题, 使介入手术医生无论进行何种手术操作, 都能在有效的防护条件下进行。在1992~1995年期间, 我院虽有一套防护装置, 但不完备, 结果导致这名手术医生身体受到一定损伤, 不得不调离介入手术工作。
介入防护装置与个人防护用品以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相结合, 是全面解决介入防护的理想办法。其优点是:①防护效果理想可靠; ②解除了手术医生的精神压力和身体负重, 使之在安全、轻松的条件下进行手术操作; ③由于采取最优化的防护厚度设计与合理配置, 故相对节约了卫生资源。
[1] |
易玉海, 等. 通用组合式介入防护装置的研制[J]. 中国辐射卫生, 1999, 8(2): 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