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核医学检查的日趋成熟, 核医学的检查对临床诊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核医学自身的发展也由单一的检查到治疗。目前仅我院核医学科就开展了131I甲亢治疗、32P的敷贴治疗、89Sr、153Sm骨转移癌治疗等。核医学科接触的射线也由较单一的99mTc、131I发展到32P、153Sm、89Sr、201Tl、67Ga、18F等。因此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工作也呈现新的特点。
1检查药物的制备方面, 由于同位素公司现今提供的标记药物大都是已经标记好并用注射器装好可以直接注射用的, 因而减少了99mTc的淋洗和配药时的不必要的射线照射。
2检查项目的增加, 使放射标记药物出现多样化。201TL应用于心肌检查、67Ga用于肿瘤和炎性显像。同时加速器生产如18F等大量用于PET检查中。从国内供货情况来看医务人员通常接触的射线种类也从过去较单一的γ射线发射体99mTc、131I增加了如下几种:
γ射线:①201Tl E=70keV、164keV T1/2=73d;②67Ga E= 184keV、93keV、296keV T1/2=78h;③133Xe E=80keV T1/2= 5. 2d;
β射线:①89Sr E=1.460MeV T1/2=50.55d;②32P E= 1.709MeV T1/2=14.26d;③153Sm E=0.641MeV、0.694M eV、0.803MeV T1/2=1.935d。
加速器产生的发射正电子的物质:①11C T1/2=20.24min; ②18F T1/2=110min; ③15O T1/2=2.04min; 其能量为0.511MeV
3治疗项目的增多和治疗人数的增加, 致使工作人员接触的射线种类增多, 剂量增大, 因而在大剂量的使用中, 如防护不当, 极易使工作人员身体受伤害。
4 放射防护措施随着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的完善, 针对目前核医学的新特点, 提出以下具体的防护措施。
4.1熟练掌握注射技术, 以减少受照时间, 注射时最好使用注射器防护套。
4.2针对131I挥发性大而致的高毒性(约为99mTc的100倍左右)[1]和高能量, 在治疗时为避免工作人员大剂量射线的接触, 要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为减少受照剂量和受照时间, 尽量组织好病人能够分批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治疗。并在无射线照射的地方作好模拟饮药演示。②实行轮流换班制, 以分摊各工作人员的照射剂量。③治疗中工作人员要作好个人防护。特别是眼睛的防护。目前的铅玻璃眼镜其131I屏蔽效能通常只为14~28%左右[2]。因此有可能条件的应尽量多戴一副铅眼镜, 并戴好防护帽、穿好防护衣、戴好防护口罩, 最好是活性碳的口罩, 戴防护手套。使用移液器操作, 以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避免使用注射器抽取药液不便时带来的辐射。④自制铅罐使病人服用的药杯能事先放于其中。用移液器抽取药液入内并立即用铅盖盖住。工作人员可在有屏蔽的地方监督病人的服药情况。
4.3工作人员应在检查前无源的情况下作好各项准备工作。检查中工作人员应在有屏蔽的铅玻璃后进行监视以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射线照射。检查员应在有屏蔽的铅玻璃后进行监视以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射线照射。检查后工作人员最好在防射源离开一段时间后才进行其它整理工作。对于β射线等电离辐射强的射线, 不但要注意β射线的防护而且也要作好轫致辐射的防护, 因此最好在玻璃罩上加一层薄的铅防护层[3]。对能量较低的X射线工作人员定位后离开检查室, 关好防护门方能开始检查。
4.4工作人员上岗前一定要清楚了解各种使用药品的物理性质, 如射线种类、能量大小、半衰期、毒性等。加强防护意识、防微杜渐,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照射。定期作好个人剂量监测以及血液和全身检查。
[1] |
赵惠扬. 核医学[M]. 第1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6: 160.
|
[2] |
张德重. 医用90Sr敷贴治疗中的防护[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4, 14(2): 138. |
[3] |
曾锡慎. 日本的防射性安全防护管理与个人剂量监测[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6, 16(1): 64-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