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放射性核素介入治疗方法逐步得到应用, 131I介入治疗肝癌就是其中之一。为了解放射性介入治疗中的放射防护问题, 最近对我市一家医院使用131I肝癌克隆抗体介入治疗肝癌场所进行了监测, 在监测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防护问题。
1 该医院使用131I场所的现状131I肝癌克隆抗体介入治疗肝癌的过程中, 主要有核医学科(分装配药)、介入室、介入治疗病房三个场所。
1.1 核医学科分装配药在用2mm铅板屏蔽的原来操作125I的通风橱内进行。通风橱内操作点距通风橱前壁约20cm左右。
1.2 介入室操作隔室观察窗及防护门为2mm铅当量的屏蔽厚度, 室内患者的肝脏部位距观察窗和防护门均为3m左右。在介入室内的工作有:用注射器抽取药液(用131I配制)、将药液从导管注入患者肝脏、在病床旁用手压迫止血等, 这些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只佩戴了铅橡胶防护衣和铅眼镜。
1.3 介入治疗病房和患者粪便储存室是在原普通病房的基础上四周侧墙1.5m以下外加一层4mm铅板。患者肝脏部位距顶棚约2m, 距走廊墙、右侧房间均为1m。粪便储存室储存的尿液距走廊门约为0.5m。
2 测量结果 2.1 测量仪器FD-3013数字γ辐射仪, 仪器本底为0.52 × 10-8C/kg·h。
2.2核医学科、介入室、介入治疗病房等场所γ外照射测量结果见表 1。
由于131I发出的γ射线能量较高, 同时它还能发出较高能量的β射线, 所以不同于使用其它发出低能γ射线的核素(如125I), 而且该介入治疗方法中的131I使用量较大, 因此, 其放射防护问题相对比较多和复杂。
3.1由于介入治疗的场所在人员比较集中的医院内, 使用131I介入治疗的放射防护设计时必须严格遵守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 最大限度地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尤其是介入治疗病房相邻的普通病房内的患者, 一天24h躺在病床上, 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年剂量限值进行防护设计或控制其受照剂量, 是不够的。应该使各场所的射线泄漏量合理做到尽可能的最低水平, 同时要考虑对β射线及其轫致辐射X射线的屏蔽。
从表中可以看出, 由于距离较远的原因, 介入室观察窗及防护门的屏蔽厚度虽然只有2mm铅当量, 但其γ射线泄漏量却不大。而核医学科的通风橱、介入治疗病房和粪便储存室外的射线泄漏量均超过了按现行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推算的职业人员和公众的照射量率64.5 ×10-8C·kg-1·h-1或6.45 × 10-8C·kg-1·h-1。如果按照这样的剂量率来控制的话, 根据理论计算[1], 通风橱至少需要4.4cm的铅当量屏蔽厚度(以日最大操作三个人份量约5.92×109Bq计算), 病房四周则至少需要3.3cm铅当量屏蔽厚度(两个患者同在病房内)。另外, 通风橱铅防护壁内侧应敷一层0.27cm[2]的有机玻璃, 用以阻挡β射线。
在设计中, 还应当重视分装配药、介入室、介入治疗病房的位置、布局以及相互之间的距离等问题。这些场所应该靠近在一起, 并远离人员密集的其它病房、诊室等场所。
3.2在131I介入治疗操作中, 受照剂量最大且最难防护的是在介入室内抽取药液、用手压迫止血与介入治疗病房内在患者旁工作的人员。这些人员在工作时, 只是佩戴了铅橡胶防护衣和铅防护眼镜, 由于这些个人防护用品的铅当量很小, 实际上屏蔽效果不佳。这些人员应当在尽量缩短接触时间的基础上, 使用较大铅当量的铅屏风(或铅玻璃)进行屏蔽防护,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使用封闭的铅房则更好。抽取药液的注射器也应该使用特制的铅套注射器。
放射性药液暴露在空气中的所有环节, 如:分装配药时放射性药液不在铅罐中且不在通风橱内、介入室内药液未注入患者肝脏内前等环节, 工作人员不应该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尤其铅防护眼镜。因为131I发出的β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约为2.5m[2], 这些个人防护用品不但起不到很好屏蔽γ射线的作用, 反而会因β射线与个人防护用品中的高原子序数的物质轫致辐射作用产生大量的X射线。在介入治疗病房患者旁工作的人员可以不必考虑这个问题, 因为131I发出的β射线在人体组织中(近似于水)的射程为3.3mm[2], 而肝脏周围的脂肪和肌肉组织可以完全阻挡β射线。
3.3应做好防护宣传工作, 严格控制患者家属进入介入治疗病房, 避免接受不必要的照射。
[1] |
李星洪, 等. 辐射防护基础[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82: 132-133.
|
[2] |
章仲侯. 放射卫生学[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85: 189-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