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放射卫生防护法规的逐步完善与落实, 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条件不断改善, 放射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 我国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逐年降低。据报道〔1〕, 我国放射科医技师的年受照剂量, 由1957年以前的平均55.4mSv/a, 降到1980年的2.2mSv/a, 而1994年平均为1.43mSv/a, 只有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限值的百分之三, 因而, 在现有防护条件下正常工作引发放射性疾病的可能性已经极其微小, 但一些放射工龄较长的放射工作人员, 在早年放射防护条件极差的情况下长期大负荷从事放射工作, 以至到临近退休时出现放射病的临床症状, 本文对我省1997~1998年申请诊断放射性职业病患者的累积受照剂量估算结果进行了综合评价。
1 剂量估算方法我省于1986年下半年开始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在此之前的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只能依据患者所填《从事放射工作其间射线接触史调查表》进行估算。
我省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指定采用《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剂量估算规范》〔2〕进行剂量估算, 用器官剂量来评价电离辐射对人体产生的确定性效应, 由于外照射慢性放射病以造血组织损伤为其主要特点, 所以要给出人员的红骨髓剂量, 为了便于更全面地对人员进行剂量评价, 还应给出有效剂量, 对申请诊断放射性白内障的患者给出眼晶体剂量。
对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人员, 根据其射线工作量, X射线机容量, 出厂时间和防护条件, 以及铅围裙和铅椅的使用情况, 从全国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人员剂量调查数据中〔3〕〔4〕, 选取与其相类似的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条件下的辐射水平, 近似估算其所在工作条件下的照射量。
对接触外照射放射性核素源的人员, 在认真调查和核实其射线接触史的基础上, 对其接触某种核素源的各项操作i, 逐项进行核素源的活度Ai, 接触时间ti, 躯干中心离核素源的距离Ri, 防护情况和工作量(次数)等的调查。其中ti和Ri的数据, 如果无记录可查, 则通过实际或模拟操作确定, 对接触点状γ源的人员, 当其无防护时, 在i项操作中的照射量Xi和总的照射量X, 依据①、②式进行计算:
式中Γi为第i种操作所接触的γ源的照射量率常数。
对于接触X射线和γ射线, 由③、④式计算器官T(红骨髓或眼晶体)的剂量DT和有效剂量HE。
式中CT、CE可由有关参数表〔2〕查出。
2 患者基本情况和剂量估算结果22名申请诊断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累积受照剂量估算结果见表 1。
22名患者中眼晶体受照剂量达到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的有5人, 红骨髓剂量达到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的有5人。
3 讨论剂量估算结果中(见表 1), 放射诊断工作人员累积受照剂量较高,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在对X射线诊断机进行防护上的三档一改以前, X射线诊断工作人员的防护条件较差, 每个工作日内接触射线时间较长, 开展特检工作很少穿戴防护用具而在X射线机下直接曝光等原因所致。有关部门应对放射工龄较长的X射线医技师进行医疗关注。
第11号患者是骨伤科医师, 按照现行的放射卫生管理, 不属于放射工作人员, 但该患者长期在X射线机头下进行骨科复位和取异物工作, 早年使用X射线机防护条件差, 致使受照剂量相当大, 放射病的临床特征明显。这一结果给放射防护界提出了一个问题, 对于有些非放射科医师(外科、妇产科等), 因某些特检、骨科复位及取异物等的需要而接触X射线, 往往身体某部分直接暴露在X射线射野内, 对这部分工作人员也应给予特别的辐射防护方面的关注, 必要时应严格控制其每年在X射线机下的工作时间。
这22名患者所填报的《从事放射工作期间射线接触史调查表》虽经患者单位人事部门和省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审核把关, 但调查表内容涉及时间范围大, 几十年以前的工作量现在无法考证, 所以调查表中不排除有虚假数据, 剂量估算结果有可能高出实际受照剂量。从这点可以看出, 加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以监测结果代替估算结果能更客观地反应放射病患者的受照剂量, 从而保证诊断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使受到较大剂量的患者能得到应有的治疗及其他待遇。
[1] |
全国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剂量与效应关系研究协作组. 我国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受照剂量及其对健康的影响[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4, 4(5): 1-13. |
[2] |
GB/T16149—1995,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剂量估算规范〔S〕.
|
[3] |
王燮华, 等. 某些医用X线特检对工作人员和病人的受照剂量[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2(2): 6. |
[4] |
贾德林, 等. 关于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剂量估算规范有关问题的探讨[J]. 中国辐射卫生〔J〕, 1994, 3(3): 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