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宁波市第二医院(以下简称二院)一套医用镭针共七枚丢失。后经有关部门协同共寻回完整镭针5枚。一枚未找到。同时发现有一枚镭针被偷窃者在其居室剪破并在炉内灼烧, 致使居室墙面、地坪及各种物品受到不同程度放射性污染。为此当时对该居室进行全面去污处理, 并将清理污染物及五枚镭针分别封装后, 应急性地封存在具有良好防护性能的二院闲置的放疗机房内待处理。但这种贮存方式作为永久性处置显然是不合适的, 为了消除事故隐患, 1995年二院委托浙江省环境放射性监测站(以下简称省环监站)收贮镭源, 并负责放射性污染物的永久性处置和机房的去污工作。现将处理情况介绍如下。
1 使用的测量仪器FJ-13α探测仪; 美国BICRON -REM计和国产SG-102型X、γ剂量率仪; 英国FMI公司生产的表面污染仪。上述仪器分别经上海计量院和中国计量院检定合格。
2 去污前期工作省环监站查阅了当时事故处理资料, 并向有关人员了解了情况, 确认镭源活度。决定收贮镭源, 并将放射性污染物包装处理, 送至废弃的深层矿井中, 按矿井退役要求进行永久性处置, 并准备了几种机房现场去污方案。
3 去污 3.1准备用三夹板将贮存污染物的机房与放射工作间隔开, 并用封箱带密封全部缝隙, 避免放射性物质扩散。打开砖封1, (见附图)测量迷道中的氡子体潜能浓度, 并用大流量采样泵抽气。
监测并包装迷道中的轻度污染物, 打开砖封2取出镭针, 经测量, 5枚源的总活度均为2.7GBq, 送往杭州贮存。用2台大流量采样泵过滤机房内空气, 以降低氡及其子体浓度、测量并包装轻度污染物, 继续测量并用专用桶包装污染较重的放射性污染物, 贮存装车运至贮存地。经统计, 清理出污染物总计约5.5吨。
3.3 地面墙面的处理监测机房室内墙面和屋顶的α、β表面污染, 决定用砂纸和EDTA对地面进行去污, 经监测发现靠近风口处地面有一个洞(见附图)中的γ辐射水平偏高。将洞内的土与石块取出装包, 直至γ辐射水平降至本底水平, 然后用水泥填平。对少数局部的不符标准的地面采用冲击钻或手锤敲去表层, 直至全部符合标准。墙面采用了铲除墙表皮或石灰层的办法。
4 去污后的监测结果 4.1 氡及氡子体α潜能机房内的放射性污染物清理完毕和表面去污工作全部结束后, 机房及对照房间内氡及其子体潜能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 工作人员的临时工作室, 医院化验室等三间普通用房室内氡及氡子体潜能分别在<LLD ~ 20Bq/m3和17-44nJ/m3范围内。清理后的机房室内氡及氡子体α潜能浓度在普通用房的变化波动范围内。机房室外氡及氡子体α潜能浓度小于仪器的最低探测限(LLD)。
4.2 γ辐射水平机房内的放射性污染物清理完毕和表面去污工作全部结束后, 测量了机房内各监测点的γ辐射剂量率。结果表明工作室等普通房室内γ辐射剂量率的范围在10.05-14.01(×10-8Gy/h), 处理后的机房内各测点γ辐射剂量率的范围在13.71-14.72 (×10-8Gy/h), 均在宁波市建筑物室内γ辐射剂量率范围内[8.0-19.4(×10-8Gy/h)]。α、β表面污染监测时, 地面均匀布设800个测点, 墙面和屋顶均匀布设700个测点。在去污工作完成后, 所有测点的α、β表面污染测量结果分别小于0.04Bq/cm2和0.8Bq/cm2, 符合《辐射防护规定》的要求[1]。
4.31996年2月省环监所再次对机房内、外环境进行监测得出结论:机房内、外环境γ辐射水平属本底范围。该机房内(包括迷道)的四周墙壁、地面α、β表面放射性污染水平分别小于0.8Bq/cm2, 表明机房内原贮存的镭针及放射性污染物已得到较为全面、彻底的清理, 已达到放射卫生防护要求。1997年我院已将处置后的该机房改建为钴-60机房。
[1] |
GB 8703—88, 辐射防护规定[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