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放射病(Chro nic radiation sickneel, CRS), 是指机体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受到超允许剂量外照射作用达到一定累积剂量后所发生的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 并伴有其他系统改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是仅见于前苏联、东欧及我国的临床医学名词, 欧美等国特别是ICRP和UN SCEA R等文件中都将其归在确定性效应内。
从慢性放射病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此病的诊断必须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有超允许剂量限值的外照射史, 再结合受照剂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健康状况综合分析, 排除引起同类临床表现及实验室阳性检查所见的其他疾病。
考虑到慢性放射病的诊断无特别敏感的特异性指标, 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放射病诊断鉴定组中应有2~3名从事放射损伤工作的人员参加, 其中1人应为剂量学专家, 以便就病人受照剂量进行准确的估算, 确定年受照剂量及累积剂量。
2.应强调慢性放射病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及"全身性疾病"的特点, 以便与局部放射损伤相区别。如只有射线敏感组织如眼晶体、皮肤等损伤而无造血组织损伤, 可考虑为慢性放射局部损伤。骨髓造血组织功能抑制对诊断慢性放射病有重要意义。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候群, 如倦怠、头晕、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等, 对慢性放射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3.重视超剂量限值的外照射史及累积受照剂量。应就放射工作人员接触的射线性质、强度、防护条件、实际工龄进行详细的了解, 并推算可能受照剂量, 了解其数年内有无超过1.5Sv的累积剂量当量的可能性。国内慢性放射病大多在受照5~10年内发病。但在慢性小剂量辐照下, 有的工作人员受超限值辐照并不发生慢性放射病, 有的则发生慢性放射病, 这是因为机体存在损伤、修复及代偿的动态平衡, 且人与人间存在个体差异。尽管较为敏感的人数不足10%, 但也应引起重视, 在排除其他疾病的情况下, 即使剂量较小, 仍可考虑诊断CRS。另外有一部分人可能在不知晓的情况下受到辐照,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除考虑病人的外照射剂量外, 还应综合分析, 以免漏诊。前苏联核工业企业出现的慢性放射病, 是在知晓超剂量辐照的特殊环境下造成的, 值得人们深思。
4.重视射线敏感组织功能异常在诊断中的旁证作用。性腺和眼晶状体都是对射线敏感组织, 接受一定量的射线辐照后, 均可造成这些组织器官的损伤。如睾丸损伤可造成精子数量减少, 畸形增加, 活动减少, 重者可致睾丸萎缩。卵巢的损伤主要为原始卵细胞变性、死亡, 重者滤泡消失。在慢性放射病诊断过程中, 除考虑血液系统外, 敏感组织器官的改变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应对射线较敏感及特异性指标进行分析应用,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项化验指标的异常为慢性放射病所特有, 因此在诊断工作中仍沿用对射线较为敏感的指标。实验证明, 外周血染色体畸变及微核细胞率为慢性放射损伤较为特异和敏感的指标。二者对小剂量慢性照射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尤其是染色体双着丝粒及环畸变与累积剂量存在着密切关系, 故可作为慢性放射病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也是诊断慢性放射病的有力佐证。
慢性放射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为非特异性的, 因此应注意鉴别诊断。在确认慢性放射病的诊断时, 应考虑病人有足够的受照剂量, 同时排除造成白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 并有相应的敏感器官损伤作旁证。
针对目前慢性放射病诊断中存在的问题, 各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应严格执行卫生部52号部长令, 建立健全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监督机构, 规范放射工作人员就业前后的健康查体, 建立完整的个人剂量、健康档案, 同时不定期对工作环境及射线装置进行监测, 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及工作环境的剂量水平。如无个人剂量档案及就业前后的定期健康查体资料, 应视为无法诊断慢性放射病。
慢性放射病在我国多发生在60~70年代参加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员。当时不少从业人员对射线危害了解不深, 加之防护措施不力, 使一部分人在简陋的工作条件下, 受到了较大剂量的辐照, 产生了慢性放射病。随着放射工作人员对防护知识的深入了解, 仪器设备的逐渐更新, 防护措施的日趋完善, 慢性放射病将很少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