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晶状体是辐射较敏感的器官之一, 长期小剂量照射条件下眼晶状体变化已多见报道[1, 2]。为了解我省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的变化, 1996年至1997年我们对省卫生厅直属医疗单位562名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562名放射工作人员分别从事放射诊断, 放射治疗, 核医学等工作。男性393人, 女性169人; 年龄最小20岁, 最大71岁, 平均36.6岁; 放射工龄最短1年, 最长44年, 平均12.1年。对照组为173名接触粉尘、噪声的工人。
1.2 检查方法均先测眼压及远近视力, 然后用复方托品酰胺眼药水使瞳孔充分散大, 由一名专职眼科医生在暗室内进行裂隙灯检查, 将所见眼晶状体混浊形态和所在部位用文字记录, 并绘图示意。
2 结果与分析 2.1 混浊检出率、部位与形态放射组与对照组眼晶状体混浊检出率结果见表 1。
经检验, 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放射组眼晶状体混浊率与文献[1]报道的混浊率88.25%相近, 较郭振举等[2]调查的混浊率为57.68%偏高。混浊所在部位以赤道部最高, 为70.3%, 其次为后囊下31.9%, 前囊下10.7%, 核部4.4%。混浊形态以点状混浊为主, 为77.4%, 其次是团块状混浊为19.0%, 条片状混浊为14.2%, 空泡为4.3%。检查中发现, 晶状体混浊发生部位和混浊形态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一个部位可能出现几种混浊形态, 同一种混浊形态可能出现在晶状体不同部位。
2.2 混浊与放射工种的关系结果见表 2。
经检验, X射线诊断组与放射治疗组, 核医学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 0.01)。放射治疗组与核医学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X射线诊断组最高。可能是由于X射线诊断人员工龄长, 工作量大, 受照剂量大引起的。
2.3 混浊与放射工龄的关系, 与年龄的关系由表 3和表 4看出, 赤道部, 后囊下和前囊下混浊检出率以及点状混浊, 条片状混浊(条状片状丝状网状等混浊的简称), 团块状混浊(团状棒状等较厚混浊的简称)的检出率各工龄组间, 年龄组间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基本上是随工龄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只有点状混浊例外, 这是由于射线引起晶状体混浊的变化过程引起的。射线首先引起晶状体后极后囊下皮质出现点状混浊, 随着时间增加, 点状混浊增多并逐渐融合成条片状混浊或向深层皮质发展形成较厚混浊。晶状体核部混浊及空泡的检出率各工龄组间, 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2.4 本次调查放射组共发现老年性白内障(初发期)14例, 近似放射性白内障2例, 追踪观察8例。 3 小结通过对562名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调查可知, 晶状体混浊部位主要在赤道部, 混浊形态以点状混浊为主。随着工龄和年龄的增加, 后囊下的混浊检出率较其它部位明显增高, 这符合射线致晶状体混浊的部位特点; 混浊形态也由点状混浊演变为条片状等其它形态的混浊。调查还发现放射组眼晶状体混浊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 在现有的工作条件下, 射线对眼晶状体还是有一些影响的, 这就提示我们应进一步做好放射防护工作, 确保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1] |
于夕荣, 等. 434例放射工作者的眼晶状体检查[J]. 中国辐射卫生, 1993, 2(1): 33. |
[2] |
郭振举, 等. 眼晶状体放射损伤[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6, 6(2):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