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小剂量照射, 特别是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能否被诱发放射性白内障, 以及这类白内障的形态如何, 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现我区从1995年至今由放射性眼病诊断组确诊的医院放射科医师5例放射性白内障介绍如下:
1 检查方法定期由专业眼科医师检眼镜检查眼底, 用托品酰胺散瞳, 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晶状体。
2 病例摘要例1, 白××, 女, 52岁, 放射工龄29年, 眼晶状体受照累积剂量为0.76Gy。远视力:右1.2, 左1.0。双眼晶状体后极部后囊下皮质成簇尘点状混浊, 右眼晶状体后囊下皮质可见一处排列成环的点状混浊, 并伴有2个空泡, 左眼晶状体后囊下皮质可见3个空泡。
既往无高度近视, 无高血压、糖尿病、甲亢等疾患, 该患者于1983年、1984年两年下乡进行结核病普查, 普查工作量大, 且防护设施简陋, 故总出现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症状, 白细胞计数持续在3.1~3.9×109/L之间, 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占40%~60%, 白细胞计数于1986年10月恢复正常。
诊断:双眼放射性白内障Ⅰ期。
例2, 穆×, 男, 65岁, 放射工龄36年, 长期在无隔室、无管、集、屏、无铅玻璃防护镜防护条件下操作, 眼晶状体受照累积剂量为0.863Gy。远视力:右0.8, 左1.0, 双眼晶状体后极部后囊下皮质呈棕黄色盘状混浊, 其周围出现条状混浊并向赤道部延伸, 前囊下出现散在点状混浊。既往无其他疾病。
诊断:双眼放射性白内障Ⅱ期。
例3, 敖××, 男, 67岁, 放射工龄30年, 眼晶状体受照累积剂量1.372Gy。远视力:右0.5, 左0.01(矫正视力:右0.6, 左0.02)。右眼晶状体后极部后囊下呈盘状混浊, 棕黄色, 赤道部四周有楔状混浊并向瞳孔区伸延; 左眼晶状体除前皮质有部分透明区外, 全部出现不同程度的混浊, 后囊下皮质呈蜂窝状混浊, 棕黄色, 有彩虹点。右眼底视网膜动脉变细, 反光增强, 动脉/静脉=1/2;左眼底窥视不入。
该患者曾于1960年6月因消瘦、疲乏无力、失眠、牙龈出血等就诊于解放军301医院, 诊断为"放射反应", 当时白细胞计数3.0×109/L, 血小板计数76×109/L, 血红蛋白90g/L, 经住院治疗后痊愈。1983年9月12日因视力减退到哈医大附院眼科检查, 诊断为"双眼放射性白内障"。
诊断:双眼放射性白内障(右眼Ⅱ期, 左眼Ⅳ期)
例4, 卢××, 女, 62岁, 放射工龄34年。眼晶状体受照累积剂量为1.21Gy。视力:右眼:眼前手动, 左眼:0.3(矫正0.3)。右眼晶状体完全混浊, 眼底窥视不入。左眼晶状体后极部后囊及囊下呈锅巴底样混浊, 且有3个空泡, 前皮质上、下方可见尘状混浊, 眼底网膜动脉变细, 反光强, 动脉/静脉=1/2, 其余均正常。
患者从1963年开始出现神经衰弱, 定期医学检查:白细胞计数在正常值范围, 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相对增高(40~50%), 单核细胞10%, 淋巴细胞核空泡2%, 异型淋巴5%, 核溶解2~9%, 血小板有肥大现象, 淋巴细胞微核率2~2.5‰。
诊断:双眼放射性白内障(右Ⅳ期, 左Ⅲ期)。
例5, 池××, 男, 71岁, 放射工龄46年, 眼晶状体受照累积剂量为1.03Gy。远视力:右眼0.2, 左眼0.1(矫正视力:右0.5, 左0.4)。双眼晶状体后囊及囊下呈棕色盘状混浊, 右眼晶状体后囊上可见一个空泡, 左眼晶状体后囊上可见2个空泡。双眼晶状体周边部少量条片状混浊。
患者既往无其他疾病, 在50年代因工作量大, 设备简陋, 颈部曾患"放射性皮炎"。
诊断:双眼放射性白内障Ⅱ期。
3 诊断依据 3.15例患者都有长期接触X射线的历史, 所用设备简陋, 防护条件差, 有超过年剂量当量限值及早年接受较大剂量的历史。
3.2眼晶状体混浊的部位和形态符合"GB82.83-87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
3.3除出现晶状体损伤外, 其他系统也有不同程度地出现相应变化, 如外周血的改变等。
3.4排除其他因素所致白内障的可能。
4 讨论本文报道的5例放射性白内障, 是从全自治区3000多名从事医用X射线工作者近10年医学追踪观察中发现的, 其临床形态特征与各文献报道[1~3]所述基本一致。但其眼晶状体受照累积剂量是最低为0.76Gy, 最高为1.372Gy, 均低于"GB8283-87《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所要求的剂量(2Gy以上)。但本文5例患者均为建国前或建国初期开始从事医用X线工作, 当时机器性能差, 操作时间长, 防护设施简陋, 他们的受照剂量是用"归一化工作剂量估算方法"估算的很难准确反映患者晶状体实际受照剂量。从5病例之间比较可以看出, 眼晶状体受照累积剂量越大, 混浊程度越严重。其中病例3, 随着年龄的增大, 同时出现了老年性白内障, 对于这种既有放射性白内障的混浊形态, 又有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特征。因此, 笔者认为放射性白内障应根据其受照剂量的大小, 晶状体形态特征, 同时要结合其他系统的改变作出相应诊断。
[1] |
朱秀安, 等. 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的晶状体检查[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4, 4(5): 23. |
[2] |
李凤鸣, 等. 电离辐射性白内障[J]. 中华眼科学杂志, 1982, 18(5): 261. |
[3] |
姚永明. 关于放射性白内障的讨论[J]. 放射卫生, 1990, 4(3): 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