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X射线诊断设备技术的发展, 其应用日益广泛, 业已成为临床医学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提高X射线诊断影像质量, 减少射线照射剂量, 我们于1994年7月至10月对全市部分医疗单位医用诊断X射线机运行状态作了全面测试与评价,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测试仪器与工具 1.1 荧光透视X射线机测试德国产PTW照射量率仪, 国产SL -801亮度仪, 高、低对比分辨率测试板和铅梯, 射束对准测试筒等。
1.2 摄片X射线机测试德国产7101型kV测试仪, 国产计时测量盘, 射束对准测量筒, 准直测试板, 直读式剂量计和充电器。
2 测试内容和评价标准 2.1 透视X射线机(70kVp, 3mA) 2.1.1 输出量率按《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标准》(G B8279-78)要求测试, 评价标准:1.29 ×10-3 ~6.45×10-4C·kg-1/min
2.1.2 高对比分辨率能清楚分辨24~30目网格/英寸。
2.1.3 低对比分辨率能看清测试板上ø4.8孔, 隐约可见ø3.2孔影像。
2.1.4 荧屏比亮度不低于300cd/m2/C. kg-1/ min。
2.1.5 射束对准不垂直度≤ 3°。
2.2 摄片X射线机取常规工作条件 2.2.1 峰值电压实测值与表头预置值≤ ±7%。
2.2.2 曝光时间实测值与预置值≤ ±20%。
2.2.3 射野、光野一致性射野、光野中心偏差≤ 2cm, 射束与工作台面不垂直度 < 3 °。
2.2.4 输出量重复性≤ ±10%
2.2.5 输出量线性≤ ±10%
3 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本次共对38个医疗单位的66台医用诊断X射线机的运行状态性能进行了测试。共测试X射线机管球97只, 其中透视用X射线管球49只, 摄片管球48只。所测X射线机, 200mA占36.36%, 500mA占27.27%, 300mA占22.13%, < 200mA占9.09%, 400mA占4.55%。机器产地以上海XG及北京东方系列为主, 分别占39.8%和30.3%。机器生产日期1986年至1990年间占45.45%, 1980年至1985年占21.21%, 1979年前占19.70%, 1991年后占13.64%。
3.2 X射线机运行状态指标合格率以及与不同容量X射线机间的关系(见表 1)。
表 1显示:荧光透视X射线机的射束对准, 高低对比分辨率合格率较高, 输出量率, 荧屏比亮度合格率在80%以下, 处于较低水平, 但却高于文献[1]测试结果。在摄片X射线机中, 输出量重复性合格率最高, 达91.30%, 而其它几项指标合格率均低于80%, 特别是输出量线性不合格的机器接近50%, 上述结果与文献[1]结论相一致。以上数据经综合分析:荧光透视、摄片X线机运行状态指标的合格率分别为81.63%和70.01%, 这表明, 在我市现使用的医用诊断X射线机中, 尚有20%至30%的机器存在运行状态不良的现象。
进一步分析表明, 上述运行状态测试指标合格率, 在不同容量X线机中有较明显的差别, 其趋势为:300mA以上X射线机总体合格水平高于小容量X射线机。表 1显示:在荧光透视X射线机中, 200mA以下的机器其输出量率合格率仅为33.33%, 200mA X射线机荧屏比亮度合格率只占1/4。在200mA摄片X射线机中, 峰值电压, 射野、光野一致性二项指标不合格的机器占1/2以上。分析上述原因, 主要是由于小容量机器在基层医疗单位使用普遍、维修技术薄弱, 使用频度较高, 加之这些机器相对陈旧, 产地较杂等因素所致。
3.3 不同生产时期X射线机性能测试结果(见表 2)表 2可见, 在荧光透视X线机中, 机器运行状态的5项指标均与X线机新旧程度有一定关系, 即, 机器生产使用时间愈长, 机器运行状态指标合格率愈低。值得一提的是, 1991年后生产、使用的X射线机仍有25%的荧屏比亮度不合格, 其原因如前所述, 主要是由于荧光屏受到过量可见光的照射而致其老化。
在摄片X射线机中, 爆光时间、射野、光野一致性, 输出量重复性等指标也与机器使用年限有关。峰值电压除与机器新、旧程度有关外, 主要受外界电压高低的影响。而输出量线性则主要是由于放射工作人员操作不当, 长期使用某1、2个毫安档, 造成毫安秒和时间指示与准确值误差偏大。
综上所述, 通过对本市66台医用诊断X射线机运行状态的质量测试结果表明:约有20-30%的透视、摄片X射线机某些性能达不到所规定标准要求, 这些性能较差的医用诊断X射线机可能会造成废片率和重拍片率的增高, 使被检者受到不必要的照射和经济负担, 并造成被检者的误诊和漏诊。因此, 认真落实《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 做好X射线机质量控制测试, 提高设备运转完好率是极为迫切和十分重要的。
[1] |
侯金鹏, 等. 山东省基层医疗单位X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的探讨[J]. 中国辐射卫生, 1993, 增刊: 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