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装源活度为3.7PBq(10万居里)的铅罐一旦发生意外事故, 在距放射源1米处的吸收剂量率约为0.33Gy/s[1], 工作人员若在该处被照射30秒钟, 累积剂量可达10Gy。为此, 如何防止倒装源过程中放射事故的发生是辐射防护人员的首要任务。
我市现有18.5PBq(50万居里)的辐照装置2个, 小于2.4PBq(6.4万居里)的辐照装置3个, 由于钴源的半衰期较短(5.26年), 为了满足辐照的需要, 就必须增补钴源。我市自1982年至今已连续安全倒装大小钴-60源10次, 其中最大的一次为3.7PBq(10万居里), 最小的一次为1.11PBq(3万居里)。对10次倒装钴源的现场监督实践体会, 现报告如下。
1 组织保证为了使每次倒装源工作能安全顺利进行, 均成立有倒装源单位和卫生、公安、环保等部门组成的倒装源领导小组, 下设现场指挥组, 倒装源组, 安防组, 秘书联络组和后勤组, 每组各负其责, 确保现场工作有条不紊。
2 卸源前的准备当钴源运抵装源单位之前, 事先必须做好一切检查工作, 如检查各种控制仪器及电器机械设备、装源车、夹具、钩、照明灯、电源、手动葫芦、源管、花篮的性能与完好情况, 监测井水的总β放射性水平, 并更换无离子水(在抽井水之前, 必须设一套备用水泵, 以防万一水泵出现故障)。所有工作人员均应做好装源前的体检(装源完毕再复查一次)工作, 最后确定钴源的安装排列方案和应急措施。
3 倒装源倒装源是一个既复杂又危险的工作, 一旦某一环节有疏忽, 就会酿成事故, 所以必须严格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
3.1首先将铅罐运进辐照室并进行清洗, 以免铅罐的表面污染带入井水, 然后进行浸泡试验, 以确定源棒包壳无泄漏, 再拧下铅罐盖的螺丝。
3.2穿好钢丝绳, 将铅罐吊入水井, 在井底(井内注满无离子水)利用长柄钳等工具打开铅罐盖。
3.3所有吊装人员撒离辐照室, 只允许留2~3名装源人员和一名剂量监测人员, 将钴源逐根从铅罐中取出夹到幅照室源架或花篮里, 每隔20分钟更换一批装源人员, 以防疲劳。
4 剂量监测倒装源的剂量监测应包括
4.1 装源时现场监测当源车到达装源单位后, 首先测其铅罐表面的剂量, 然后从运入辐照室开始应时刻不断监测剂量率的变化, 尤其当夹源时, 应密切监视井水表面的剂量率变化。
4.2 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凡参加倒装源的工作人员, 不论是一线还是二线人员, 必需佩戴热释光个人剂量计, 测量每个人在整个装源过程中的受照情况和为万一出现事故的剂量估算提供依据。10次倒装源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见附表中所示。
第9次监测结果偏高的原因是:①钴源活度大(3.7PBq)。②工作人员均为第一次倒装源, 不熟练, 操作时间长。③铅罐表面剂量率高。
4.3 辐照场环境剂量监测为了评价辐照装置增补钴源后的防护效果, 每次增补钴源前后均对辐照场环境进行监测, 由于10次增补钴源的活度均未超过其辐照装置的最大设计容量, 故增补钴源前后的辐射场环境剂量监测结果变化不大, 亦无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剂量限值[2]。
4.4 井水总β放射性监测为确定井水能否直接排入下水道, 每次增补钴源在井水排放前测其总β水平, 总β水平小于1.0Bq/L[3], 在征得环保部门同意后, 就直接排入下水道, 若测量结果高于此水平, 排放前必须进行处理。同时换水加源后48小时, 再测总β水平, 确定源棒是否有泄漏现象。10次倒装源前后井水总β监测结果均未超过1.0Bq/L。
从10次监测结果分析, 未发现有放射性泄漏现象, 但因钴棒是直接从反应堆里出来的, 虽出厂时做过清污处理, 但总难免表面或铅罐内壁有轻微沾污现象。另外加源前的井水, 原有钴源棒在井里存放了3~4年, 而加源后的井水才48小时, 为此加源前的井水总β绝对值要比加源后的高。
5 讨论通过10次倒装钴源的现场监督实践证明, 每次成功的操作关键是必须确定一个良好的方案, 一旦方案确定, 认真执行方案又是关键之关键。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严格采取了划区、挂牌上岗制度, 凡挂兰牌者为后勤人员, 不得进入倒源现场; 挂黄牌者为二线人员, 不得进入辐照室, 只能在室外工作; 只有挂红牌者, 才允许进入辐照室。整个操作过程有专人负责值勤, 绝对杜绝闲杂人员出入,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倒装源工作顺利进行。
[1] |
范深根, 等. γ辐照装置运行前的辐射防护验收检查[J]. 中国辐射卫生, 1996, 5(2): 97.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84).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