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核设施在运行中可能释放出少量的放射性物质对人体造成内、外照射〔1〕, 有可能对周围居民健康产生影响。为了今后能够正确评价核设施在正常运行或事故泄露情况下是否对周围公众健康产生影响, 同时给政府有关部门作决策时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我们于1991年、1994年对核设施周围20km范围内人群进行了恶性肿瘤死亡回顾性调查, 重点是目前认为与辐射关系较密切的白血病、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和胃癌,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恶性肿瘤死亡资料根据卫生部规定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定期组织省、市、县各级专业人员对全部恶性肿瘤死因报告卡进行核对、查缺和补漏, 同时随机抽取10%的死亡病例逐一上门核实, 并按国际疾病分类(ICD-9)确定根本原因。
1.2 人口资料通过公安、计划生育及妇幼和卫生防疫部门收集人口资料, 按抽样调查法, 以1990年当地普查人口分性别、年龄别的构成比推算历年平均人口数的分性别、年龄别的人数。
1.3 方法资料的汇总和统计分析均采用计算机处理, 标化死亡率用1990年我国标准人口年龄构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资料的可靠性 2.1.1 恶性肿瘤死亡病例生前就诊情况经县以上医院诊治者占96.63%, 其中省级41.95%、地市级13.91%、县级40.77%、乡卫生院2.64%。
2.1.2 恶性肿瘤死亡病例诊断级别情况Ⅰ级(病理、手术、尸解) 39.57%、Ⅱ级(理化+临床) 55.64%、Ⅲ级(临床) 4.07%、Ⅳ级(死后推断) 0.72%。
2.2 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2.2.1 恶性肿瘤死亡率1988~1993年六年调查人口累计为2585521人·年, 恶性肿瘤死亡病例3009人, 其死亡率116.38×10-5, 标化死亡率97.04 ×10-5。男性129.20×10-5、女性65.39×10-5, 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各年恶性肿瘤死亡率分别为112.00×10-5、120.15×10-5、125.17×10-5、116.45×10-5、105.42×10-5和119.16×10-5, 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六年累计以肝癌死亡率最高, 为28.04×10-5, 其次是肺癌、胃癌、食管癌。白血病死亡94例, 死亡率为3.64×10-5, 甲状腺癌共死亡5例, 占死亡癌的0.17%。
2.2.2 核设施地区各年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比较核设施地区男性、女性各年之间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男性、女性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由表 1所示。1991年白血病死亡率男性、女性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由表 2所示——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以70~岁组为最高, 其次是60~、80~岁组。最低是0~岁组, 总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符合癌症死亡率的一般情况〔2〕。
由表 3所示——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死亡构成以60~岁组为主, 其次是50~岁、70~岁组, 白血病死亡以15~岁组为主, 符合白血病高发于青少年期间〔2〕, 乳腺癌死亡以40岁以后为主, 这与女性进入更年期, 乳腺癌发生率出现高峰有关。
本文分析了6年恶性肿瘤死亡率变化趋势, 各年之间恶性肿瘤总死亡率和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无明显变化, 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远高于女性, 两者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尤其是肺癌死亡率。
3.2恶性肿瘤死亡构成以60~岁组为主, 除白血病以15~岁组为主, 总的情况癌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符合癌死亡率的一般情况。
3.3电离辐射诱发癌症(致肺癌、致白血病等)已有很多报道〔3〕, 但肿瘤的发生往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过程, 核设施的运行是否会产生影响, 还有待长期观察, 因此,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调查作为本底资料极为重要, 而且对肿瘤的防治有着极其重要价值。
[1] |
马明强. 公共卫生与疾病控制[M]. 南京: 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5: 328-429.
|
[2] |
钱宇平主编.流行病学.第二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 241~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