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大鼠为实验动物, 观察铅、X射线及二者复合作用所引起的淋巴细胞微核率方面的变化, 并做出统计学分析和比较。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由河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选用180~200克的Wistar种健康雌性大鼠。随机分成4组, 每组10只。
1.2 各组动物所给予的处理 1.2.1 正常对照组每日灌饲1.5%的淀粉湖, 容量为2ml/200g体重。连续6次。
1.2.2 给铅组每日灌饲溶于1.5%淀粉糊的醋酸铅, 剂量为86mg/200g体重, 相当于1/20LD50〔1〕。连续6次。
1.2.3 X射线照射组同对照组一样给予淀粉糊, 于第4次灌饲后进行一次X射线全身照射。剂量为1Gy。照射条件是180KV, 15m A, 0. 5mm Cu, 焦皮距30mm。
1.2.4 铅加射线组按给铅组方法处理动物, 且在第4次给铅后进行一次X射线全身照射。剂量和条件同X射线照射组。
1.3上述各组动物结束处理后1天, 即接受X射线照射后3天, 取尾静脉血0.5ml, 按甲纤改进法制片〔2〕。以微核的常规识别标准计数。每只动物观察2000淋巴细胞。
2 结果见附表。
各处理组多微核检出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其中, 与给铅组间差别非常显著, 与铅加射线组间差别显著。各处理组间差别均不显著。
2.2各处理组微核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组间差别均非常显著。处理组间比较, 铅加射线组微核率低于另外两组。其中, 与X射线照射组间差别非常显著。
3 讨论 3.1本实验选用单一性别动物是因为淋巴细胞微核率与性别无关而与年龄有关〔3〕。同时, 考虑实验动物的来源限制而设计的。
3.2多微核检出率高是铅诱导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特点之一。本实验给铅组多微核检出率为24.32%,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非常显著, 和有关报导基本一致〔4〕。铅加射线组为11.43%, 与对照组差别显著, 而X射线照射组为5.08%, 与对照组间差别不显著。表明铅加射线组多微核检出率增高是由铅因子起作用所诱导的。
3.3各处理组微核率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组, 说明铅和X射线同样具有致突变效应。处理组间比较, 铅加射线组微核率低于另外两组, 且与X射线照射组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别。提示铅与X射线复合作用比其单独作用有明显的降低微核率的效果。微核来源于染色体断片, 微核率的大小直接反映着染色体的受损程度, 也间接地代表机体受辐射损伤的状况。因此, 铅与X射线复合作用降低微核率, 表明复合作用比单独作用减轻了对机体的损害。
3.4本实验结果与Streffer, C.等人报导的结果不一致〔5〕。Streffer, C.等人曾用浓度为0.1和1.0μg/ml. PbCl2和0.94GyX射线复合, 研究其在体外对小鼠胚胎系统诱发各种效应。结果发现, 两种浓度的PbCl2均引起微核呈协同性增加。本实验结果, 铅与X射线复合作用比X射线单独作用使淋巴细胞微核率下降, 呈现某种程度的相互拮抗。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本实验剂量分组单一, 尚需增加剂量分组设计, 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作用规律, 探索其作用机理。
[1] |
杨恩普, 等. 醋酸铅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J]. 河北预防医学, 1995, 1(3): 45. |
[2] |
王新跃. 甲基纤维素法制备外周血微核标本的改进[J]. 遗传, 1988, 10(1): 42. |
[3] |
白玉书. 慢性放射损伤细胞遗传学变化特点[J]. 中国辐射卫生, 1994, 3(1): 48. |
[4] |
甄秋婵, 等.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形态与铅笨的遗传效应关系[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1990, 8(5): 284. |
[5] |
Streffer, C. et al. In vitro culture of preimplanted mouse embryos. A model system for studying combined effects. Late Biological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 VolumeⅡ: 381~396, IAEA, Vienna. 1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