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1997, Vol. 6 Issue (2): 112-113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7.02.033

引用本文 

方庆龙, 金家美, 冯涛, 张卫东, 孙爱敏. X射线照射致兔皮肤放射损伤剂量-效应实验观察[J]. 中国辐射卫生, 1997, 6(2): 112-113.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7.02.033.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96-09-05
X射线照射致兔皮肤放射损伤剂量-效应实验观察
方庆龙 , 金家美 , 冯涛 , 张卫东 *, 孙爱敏     
山东省医科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济南 250062

慢性小剂量X射线照射所致人体皮肤损伤, 其临床表现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已有报道。但因职业性慢性小剂量照射其累积剂量受多年的防护条件、机器类型、工作量、工龄长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很难估算准确, 因此剂量与效应间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本实验为探讨慢性小剂量照射致皮肤放射损伤的剂量-效应的关系, 为职业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癌变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1 实验方法 1.1 动物

雄性健康新西兰兔5只, 体重2000±20克, 由山东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在兔背6×8cm2面积内常规脱毛(除1只兔使用硫化钡脱毛剂外, 其余均系剪毛)饲养2~3天后, 脱毛区确无损伤方可接受X射线照射。

1.2 照射条件

PyM-3M X射线机(苏), 管电压: 70KV, 管电流: 5mA, 照射野6×8cm2, 焦皮距: 30cm, 附加过泸: 1mm Al, 半价层: HVL= 2.852mm Al, 照射量率: 1.502×10-3 C/kg· min, 照射剂量: 0.3Gy/次·天(节假日停照), 累积剂量: 45Gy (210天共照射150次)。

1.3 观察指标

每天在照射前观察受照皮肤变化, 并在累积剂量达到10、15、20、25、30、35、45Gy时, 分别取皮肤做病理组织学检查。

2 结果 2.1 受照皮肤局部变化

兔背部皮肤受到X射线照射后, 当累积剂量达16.2Gy时, 3只兔皮肤出现局部充血及散在小丘疹; 当累积剂量达21.9Gy时, 2只兔的皮肤则出现较明显的充血及小丘疹。其中一只使用脱毛剂的兔的皮肤在累积剂量为1.8Gy时, 出现了较严重的水泡反应, 余未发现明显异常。

2.2 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附表)
附表 不同累积剂量照射后病理组织学改变
3 讨论

皮肤损伤的生物学效益受射线种类、照射剂量、剂量率、间隔时间、照射面积、生物学、理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人体皮肤受到4Gy的急性X射线照射后可引起红斑, 受到7 ~ 8Gy照射后可发生水泡。不同种属的动物引起水泡反应β射线照射的剂量小鼠为25Gy, 家兔为50Gy1。关于X射线照射致动物皮肤损伤未见报道。本实验观察到X射线照射引起兔的慢性放射性皮炎的剂量为16.2 ~ 21.9Gy。一只兔在受射线照射前使用了硫化钡脱毛剂, 剂量达到1.8Gy时便出现了明显的水泡反应, 这可能由于化学物质的刺激提高了皮肤对射线的敏感性。

皮肤辐射损伤有持续时间长, 潜在性、进行性变化的特征。本实验动物的局部受照皮肤直观, 总的看来变化不明显, 除累积剂量为16.2Gy和21.9Gy时局部有些充血、小丘疹外无观察到其他异常, 而且充血和丘疹随照射剂量的不断增加而慢慢消退。但是病理改变却继续进行, 如表皮增厚或变薄, 过度角化, 毛囊内根鞘萎缩, 基底细胞坏死, 上皮细胞变性及异型性变等。

放射性皮肤癌潜伏期很长, 约20年左右。本实验尚未观察到皮肤癌及其他肿瘤, 但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提示:在累积剂量为45Gy时, 表皮底层细胞排列不规则, 细胞增大, 核深染及轻度异型性变等, 或许恶变就在此基础上发生。

4 小结

X射线照射致兔皮肤损伤实验结果显示: ①当累积剂量达16.2~21.9Gy时, 实验动物先后均发生了放射性皮炎, 而后自行消退。②病理组织学改变较为明显, 累积剂量达10Gy时, 可见表皮增厚及角化物增生, 毛细血管扩张和内膜增厚以及表皮细胞坏死等。病理改变随剂量增加而加重。累积剂量为45Gy时, 出现了上皮细胞间变。

参考文献
[1]
北京5917部队. 防原医学与放射卫生学基础[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78: 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