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死亡在生产、生活中常有发生, 为了解核工业职工三十年的意外死亡情况, 本文在对核工业职工三十年全死因调查的基础上, 依据国际疾病分类(ICD-9)的根本死因分析模式和分类编码规则, 将各种意外死亡情况统一归纳在“损伤与中毒”一大类进行总结分析, 探讨其发生规律和各组人群的发生危险, 以便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努力减少意外伤亡, 不断提高核工业职工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1 资料来源与处理方法 1.1 调查对象与分组核工业职工三十年的全死因调查工作是在核工业所属的十一个代表性单位中进行的。调查对象为各单位组建至1990年12月底的全部在册职工。将调查人群分为放射组和非放组:凡从事放射性作业满一年以上者为放射组, 该组之外所有人员均为非放组。为便于比较, 又将调查人群按行业分为铀矿地质勘探(简称地质, 下同), 铀矿开采水冶(矿山)、铀扩散与元件制造(扩散元件)、堆工与后处理(堆工后)和科研院所(院所)五大系列。为比较意外死亡的性别差异, 分开男女进行有关指标统计。
1.2 人口资料收集和观察人年的计算历年在册职工人数由各单位劳资部门提供, 并与核工业总公司人事局核准、补充后, 分别按性别、职业分组计算观察人年。根据标化处理的需要, 依提供的男女职工年龄分布, 计算各年龄段的观察人年数。
1.3 全因死亡资料的调查及质量保证全因死亡资料(包括较详细的意外死亡)来自各职工医院和劳资部门的死亡登记, 并与当地公安、单位工会和离退办等部门核实。为保证资料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按ICD-9要求〔1〕, 重新填写统一格式的“医学死亡证明书”。对意外死亡依ICD-9规定, 填写外部原因为根本死因, 并以此做E编码。资料全部上微机, 对死因库再核实, 修正后根据本文需要, 重点进行“损伤与中毒”的统计分析。
1.4 统计分析指标全因死亡粗死亡率、死因顺位等; 损伤与中毒死亡粗死亡率; 标化死亡比(SMR), 以七十年代全国肿瘤死亡调查为根据〔2〕; 标化死亡率, 以全国1982年人口普查各年龄段人口构成为准计算〔3〕; 相对危险(
多数意外死亡均在事件发生后短时间内发生, 临床表现直观, 以单死因分析模式为主。对以往有慢性病史者, 一律以本次意外死亡为根本死因。本组意外死亡诊断级别多集中在4级(理化+临床)和5级(临床或现场), 占88%;而3级(手术)和6级(死后推断)占13.6%。就诊单位基本为就近的职工医院, 多为县市级或更高一级医院。
2.2 平均死亡年龄及其分布特征(表 1、表 2)矿山平均死亡年龄最小, 与堆工后、院所差异显著(P < 0.05);与地质、扩散元件差异不显著(P > 0.05)。在地质、矿山、堆工后系统, 男女差非常显著(P < 0.01);而在扩散元件、院所, 男女差异不显著(P > 0.05)。从表 2可以看出本组死亡的年龄分布, 各组意外死亡的高发年龄为20-39岁之间。
2.3 文化程度比较此为研究死因的背景资料。本文中小学文化占87.79 %, 而地质、矿山更高, 在90%以上。提高核工业职工文化素质对于保障职业安全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4 粗死亡率、动态变化及相对危险表 3给出了意外死亡每五年一组的粗死亡率, 并以此进行了动态趋势游程检验, 结果男、女与合计P值均大于0.05, 不能显示增减趋势。虽然资料认为意外死亡在发展中国家仍逐年上升〔4〕, 但我国由于重视了职业安全和辐射防护而看不到上升趋势。
本组损伤与中毒的SMR计算结果为1.20, 95 %可信区间1.12 ~ 1.28, u= 5.0, P < 0.01。为做进一步分析, 表 4列出了标化死亡率与全国数值的比较。本文的46.56× 10-5大致居全国中等水平, 但地质、矿山较高, 与全国意外死亡高发的县级水平接近。
ICD-9不注明意外死亡是否工伤性质或政治背景因素, 本文为分析方便将工伤单独统计, 其外部原因仍按ICE -9分类。将“文革”武斗死亡归在“作战行动”, 文革相关的其他意外死亡按规定相应分类。本组工伤死亡居首, 占29.90 %; 第二位为自杀, 占22.52 %; 运输事故第三, 10.81%;意外淹死和沉没排第四, 8.40 %; 意外坠落第五, 6.87 %; 第六位为各种中毒, 4.20%。
2.7 工作损失和寿命损失表 5、表 6给出损伤与中毒的工作损失和寿命损失。工作损失以男女平均55岁估算, 而寿命损失以1985年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我国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68.9岁(男67.9岁、女71.0岁)〔10〕估算。这里工作损失和寿命损失, 男女合计略低于职业两组合计。原因是在统计工作损失时, 男女未分均用55岁; 统计寿命损失时表 5用的是平均数68.9岁。
下面对意外死亡的有关影响因素、相对危险及自杀、工伤死亡等做一讨论。
3.1 性别、文化程度多数意外死亡呈现男性高于女性的趋势〔10〕。本文男女之比为3.93, 高于甘肃省的1.91 〔7〕、上海嘉善的1.13 〔8〕、山东济南的1.68 〔9〕; 男比女
文化程度决定着人的经济、卫生和社会地位, 可反映职工的生产、交通和生活等安全意识, 同时影响其心理素质状况和事变的应急能力。本文意外死亡文化低, 是否与此相关, 但尽快增强安全文化意识十分必要。
3.2 年龄平均死亡年龄常反映某种死因的特点, 而意外死亡多出现在年轻年龄段, 本资料符合这规律。各系统平均死亡年龄波动于33.36 ~ 36.72岁, 且集中在25 ~ 39岁年龄段。如此成为意外死亡的重要背景反映了生产技术和心理素质的欠缺, 特别是职业安全意识的不成熟; 反映了企业管理的可能薄弱和规章制度执行不利; 不排除社会因素, 如文革等政治斗争带来的不良因素。应重视职业安全培训和心理素质的教育, 尤其对年青一代。
3.3 相对危险分析能否从2.5款认为, 核工业职工意外死亡危险要高于全国人群呢?分析如下:第一, 本调查死因顺位为恶性肿瘤(29.68%)、损伤与中毒(26.32 %)、循环系统疾病(13.93 %)、消化系统疾病(10.88 %), 呼吸系统疾病(7.43 %)… …, 从相对数比较前两位死因已占56 %, 其他死因比例显著变小, 换言之意外死亡危险相对增加; 第二, 经标化处理并与全国比较, 未发现明显升高, 而大致居全国中等水平; 经动态检验也未见增高趋势; 第三, 地质、矿山标化死亡率与意外死亡高发的农村相似, 成为核工业意外死亡相对增高的主要原因。作为高危作业的地质、矿山, 不可否认井下生产、荒野作业等带来的危险增加因素。本组矿山工伤死亡165例, 占全部工伤死亡的70.21 %; 而其余单位70例, 仅占29.79 %; 第四, 文革时期意外死亡的增加为我们留下了难忘的思考, 如文革武斗死亡25例、相关的自杀15例, 也使本组死亡增加。综上述, 核工业三十年意外死亡的增加主要来自地质、矿山, 其次为少数部门作业条件和潜在隐患, 不可除外自杀及政治斗争的影响, 更应重视交通事故造成的意外伤亡。
2.4款给出了放射组比对照组有更多的意外死亡危险, 试做如下分析。第一, 两组比较, 前者存在多一些的伤亡危险, 如井下条件虽不断改善, 但仍差于地面条件, 其中意外坠落、坠落物体撞击、爆炸事故等均比地面多发。调查结果这三项两组发生数分别为23 : 10, 27 : 8, 21 : 10。又如炮烟中毒15例均发生在铀矿井下。这里讲的仍然是地质、矿山作业对放射组危险的贡献, 而核工厂和院所的放射组意外死亡并无增加; 第二, 自杀统计显示了放射组危险的增加(
WHO职业卫生专家委员会在1989年的报告中指出〔4〕, 在工伤事故中, 全世界每年约有18万人死亡, 1.1亿人受伤, 其发生率在发展中国家要比发达国家高, 并且逐年增高。全美工伤死亡率较高行业为矿业、运输、建筑和农业。而美国新墨西哥州工伤死亡依次为建筑业、石油天然气开采、农业〔11〕。芬兰南部职业事故危险人群是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 … 〔12〕。本组工伤死亡居意外死亡之首, 主要外部原因为坠落物体的意外撞击(14.89 %)、意外坠落(14.04 %)、爆炸事故(13.19 %)、未特指窒息(11.06%)、机器事故(8.52 %)、炮烟中毒(7.24%) … …。地质、矿山为发生工伤死亡较突出的行业, 但未发现放射性直接参与意外事件的发生。工伤事件将带来工作时间损失和寿命操作损失, 也给国家、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损失, 所以它强烈提示安全生产的重要, 特别对井下作业、高空作业、带电作业、机动车驾驶、机械操作等岗位应加倍警惕, 努力普及安全文化知识, 杜绝或减少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本组工伤死亡标化率为14.81 × 10-5, 大约比日本、韩国资料小一个数量级〔4〕, 但预防为主, 加强防范仍十分必要。
参加本工作的还有:李建明、王绍军、杨瑞英、叶宝兰、叶永清、滕建华、王作发、张学英、邵日升、徐大荣、祁少华、熊金莲等同志
[1] |
北京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编译.国际疾病分类(第一卷),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字.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
[3] |
卫生部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主编.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研究.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
|
[4] |
刘移民综述.职业性外伤研究近况.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1995, 22(2): 65.
|
[5] |
《中国卫生年鉴)编辑委员会编.1982年中国卫生年鉴.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 67.
|
[6] |
《中国卫生年鉴》编辑委员会编.1990年中国卫生年鉴.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466~ 467.
|
[7] |
张英铠. 甘肃省疾病监测点1983 ~ 1993年意外死亡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1995, 11(8): 376. |
[8] |
马新源, 等. 嘉善县1986~ 1988居民意外死亡分析[J]. 中国卫生统计, 1993, 10(5): 42. |
[9] |
李金星, 等. 济南市区1985~ 1989居民意外死亡分析[J]. 中国卫生统计, 1994, 11(1): 159. |
[10] |
董景五, 丁德明著. 国际疾病分类(ICD-9)死因统计应用手册[J].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215. |
[11] |
Fuiierton L., et al. Occupational injury mortality in New Mexico[J]. Ann Emerg.Med, 1995, 26(4): 447-454. DOI:10.1016/S0196-0644(95)70113-3 |
[12] |
Salminen S.T. Epidemiological a nalysis of serio us occupational accidents in southern Finland[J]. J Soc Med, 1994, 22(3): 225-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