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1996, Vol. 5 Issue (4): 246-248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6.04.030

引用本文 

刘文丽, 康德英, 陈清英. 551例放射工作者的染色体畸变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1996, 5(4): 246-248.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6.04.030.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96-01-26
修回日期:1996-04-16
551例放射工作者的染色体畸变分析
刘文丽 , 康德英 *, 陈清英 **     
四川省放射卫生防护所, 成都 610041

染色体畸变是辐射效应的敏感指标之一, 可作为评价辐射损伤及其程度的依据, 本文就我省放射工作者与一般非放射职业人员对照, 对染色体畸变作一比较分析, 以探讨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全部人员均为1980~ 1990年间健康体检者, 其纳入标准为无其他职业性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 无遗传性疾病及家族史; 距体检前半年内无肝炎, 有或无吸烟、饮酒史。其排除标准为:年龄小于17岁或大于65岁; 具有心、肺、肝、脾、肾、脑等慢性疾病患者。(1)放射组:职业性放射工作人员, 放射工龄在一年以上, 符合以上标准者共551例, 其中男性470例, 平均年龄37.8± 10.0岁; 女性81例, 平均年龄41.3± 8.5岁。按照工种又分为两类:A系医用X射线工作者, 计4762例; B系X线探伤工作者79例(2)对照组:为非职业性放射线接触的工人、农民、行政和医务人员, 共计152例, 其中男性98例, 平均年龄35.2± 11.0岁; 女性54例, 平均年龄30.5± 8.2岁。

1.2 染色体培养和标本制备:

采静脉血、微量全血体外无菌培养, 培养基用80% PRMI1640液、20%小牛血清、4%自提PHA液、肝素适量组成综合培养液, 用NaHCO3调p H至7.2~7.4, 分装小瓶放冰箱备用。培养温度37.5± 0.5℃。培养时间54小时, 终止前4~6小时加入秋水仙素(含量0.5μg/ ml)。0.075m KCl液预热后(在37℃水浴箱中)低渗20~30分钟。预固定、固定液用甲醇与冰醋酸(临用时按3:1配制混匀), 冰冻制片, 火焰干燥, 用Giemsa染色。

1.3 标本分析和畸变分类:

采用盲法阅片, 每例在油镜下分析中期分裂相100~300个、计数着丝粒46± 1的细胞, 细胞分散良好、长短适中、无重叠易辨核型的细胞, 如发现畸变必经2~3人复核。

畸变类型按WHO分类标准[1], 本文只统计记录有双或多着丝粒体、着丝粒环(以下称"双+环")和无着丝粒断片、微小体、无着丝粒环(即"无着丝粒")及其含有畸变的细胞(即"体型畸变细胞")。

1.4 辐射剂量

有141例医用X射线工作者, 按全国统一方法、实际监测的个人剂量数据为依据, 计算出年剂量, 工龄乘以年剂量为累积剂量。

1.5 统计学处理:

畸变率采用成组t检验, 直线回归和相关分析以及Poisson分布正态近似法。

2 结果 2.1 放射组与对照组染色体畸变率比较:

表 1可见放射组的染色体畸变率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 0.01);放射组A及B分别与对照组比较, 双+环(P < 0.05)、无着丝粒(P < 0.01)、体型畸变细胞(P < 0.001)均有统计学差异; 放射组A与B无组间统计学意义。

表 1 放射组与对照组染色体畸变率(%, x±s)比较
2.2 染色体畸变率与剂量的分析:

表 2可见染色体畸变率随年剂量增加而增高, 经统计分析:"双+环(P < 0.05)体型畸变细胞(P < 0.05)有统计学意义, 其与累积剂量, 工龄未见统计差异。

表 2 染色体畸变率(%, x±s)与年剂量的关系
2.3 1981年与1986年放射工作者染色体畸变率、年剂量、累积剂量比较:

表 3可见1981年的染体畸变率、年剂量、累积剂量均高于1986年的相应结果, 其中体型畸变细胞(P < 0.05), 累积剂量(P < 0.01)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 3 1981年与1986年染色体畸变率(% x±s)比较年份例数分析
3 讨论 3.1

本结果表明, 放射组的染色体畸变率高于对照组, 双+环为0.045%(P < 0.05), 无着丝粒为0.3363%(P < 0.01), 体型畸变细胞为0.037%(P < 0.01), 均有统计学意义, 与国内文献报道[2-6](表 4)较接近, 利用Poisson分布的可加性得到了综合结果, 与本文结果相比, 除双+环差别较大外(可能由于工种、剂量、工龄、实验条件等不尽相同所致), 其它两项结果相当接近; 在放射组A与B之间, 虽无统计学意义, 但B组的双+环略高于A组, 值得注意, 有待累积数据作进一步分析。

表 4 与文献的比较[2~6]
3.2 Jha A.N and Sha rmad T.报道[4]

20例诊断X线技术员的双着丝粒为0.3369%, 用离体辐射剂量-效应曲线外推法, 估算的辐射吸收剂量范围在0.13~0.17Gy, 表明了个体全身受照剂量超过0.05Gy/年剂量限值。本研究观察到放射组的双+环, 体型畸变细胞率与年剂量相关(P < 0.05%); 1981年与1986年相比, 前者年剂量、累积量均较后者高, 相应的染色体畸变率也高, 这表明了剂量与效应的相一致性, 且均在我国放射卫生防护标准规定的剂量限值范围。

3.3

我们还观察到, 在个体分析200个中期细胞的情况下, 未见双+环畸变率在2%以上, 故认为, 此值可以作为评价职业性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损伤参考限值。

综上所述, 我们有必要强调重视减少辐射剂量, 加强放射防护, 以保障放射工作者的健康。

(王敬英, 洪景泰, 陈裕永等同志参加部分工作, 有关地市州卫生防疫站提供部分资料, 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
Buckton K.E.etal.Methods for the analysis of human chromosome aberration.WHO, 1973.18-20.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36370415_Method_For_Analysis_of_Human_Chromosome_Aberrations
[2]
邓志宏, 等. 乡镇医用X线工作者外周血象及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1995, 4(2): 111.
[3]
孔鲁建, 等. 部队医院X线工作者受照剂量与细胞遗传效应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1994, 3(3): 175.
[4]
张爱珍, 等. 杭州市医用X线工作者血液学及细胞染色体遗传学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1993, 2(2): 79.
[5]
黄权光, 等. 染色体畸变在职业辐射损伤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辐射卫生, 1992, 1(1): 29.
[6]
王显林, 等. 90例医用X线工作者染色体畸变分析[J]. 放射卫生, 1991, 4(3): 133.
[7]
Jha AN., Sharma T. Enhanced frequency of chromosome aberrations in workers occupationlly exposed to diagostic X-rays[J]. Mutation Research, 1991, 260: 343-348. DOI:10.1016/0165-1218(91)9002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