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X射线机摄片时,对受检者的头颈部主要器官直至全身的器官或组织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照射,而牙片是当前口腔X射线受检者中使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检查方法,受检人数众多,所以研究牙片受检者所受剂量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本文采用非均匀仿真人体模和LiF(Mg、Cu、P)热释光元件测量了福州梅生医用设备厂生产的MSD—0.5mA、上海医疗器械碱厂生产的YKY—10mA和西德产HONT—7mA3种型号牙杋在临床工作条件下拍牙片时受检者体表照射量和器官的受照剂量,并按ICRP60号报告计算出器官吸收剂量和全身有效剂量及其转换系数。同时进行比较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剂量元件和测读装置。用LiF (Mg、Cu、P)热释光剂量元件,照后用英国产TLD654型仪测读。该测量系统经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校正,系统偏差小于5%。
1.2 实验体模和元件的布放。采用SMN—1型辐射研究用非均匀仿真人体模[2],并按需要的解剖位置在体模内预先钻孔122个。照射时,每孔中放一个热释光元件。各器官内放置的元件数与文献[3]同。在体模头部右前上下磨牙咬合线和垂直线交叉点作为照射野中心点的体表上布一个元件,并以该点为园心,在半径1cm的园周线上,每隔45°的体表上各布一个元件,共9个元件作为受检者体表照射量的探测元件。照射时,集光筒中心线与地面水平线成约30°角。
1.3牙科X射线机工作参数,详见表 1。
各器官或组织中剂量的测值经检验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故取几何均值为各器官或组织的平均照射量。器官或组织的吸收剂量DT及其转换系C, 当量剂量HT,有效剂量E及其转换系数CE的计算方法同文献[3, 4]。
2 结果与分析同一部位20张牙片时受检者体表照射量列于表 1; 按ICRP60计算的器官吸收剂量DT及其转换系数CD见表 2; 爱检者有效剂量E及其能换系数CE见表 3。
如表 1所示,7mA机最大,0.5mA机最小,两者相差15倍;经计算,每张牙片体表照射量率(输出量),10mA机、7mA机和0.5mA机分别为47.40,19.86和1626×2.58×10-4C·kg-1·min-1,最大与最小相差36.6倍,可见体表照射量和输出量均相差很大,且输出量与额定电流成正比关系,其中仅有0.5mA机的输出量小于国家标准[5]规定的560×2.58×10-4C· kg-1· min-1、与常见四种X射线诊断[3]体表照射量比较(见表 4),10mA机和7mA机每张牙片时均比胸片、胸透和腹透大,而0.5mA机比胸片大,但比其它三种类型检查小。
2.2 不同型号牙机牙片受检查器官吸收剂量和有效剂量相差较大。如表 2和表 3所示,DT较大的主要器官或组织有红骨髓、骨表面、肺、甲状腺、眼晶体和腮腺,且mA数越大,DT越大;不同型号牙机牙片时,同一器官DT相差较大,如红骨髓、骨表面和甲状腺,10mA机比0.5mA机要大约18倍;大部份器官的吸收剂量基本上是随牙机mA数增加而增大;但有效剂量E最大为7mA机,最小0.5mA机,DT与E大小顺序不同与临床每片使用的mAs值成正相关,7mA机(7.OmAs) E值比10mA机(5.OmAs)高29.7%, 比0.5mA机(1.0mAs)大13.3倍。但每张牙片时仅有0.5mA机的E值均小于四种常见X射线诊断类型的E值,详见表 4。
每张牙片和常见X射线诊断时受检者有效剂量
2.3要重视牙片受检者的卫生防护。如上所示,牙片时,受检者全身都会受到一定的照射,特别是头颈部邻近的器官或组织将受到较大的照射。牙片受检者的卫生防护问题,关键在于保证胶片影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受照剂量。其主要措施有:
2.3.1选购牙机时,应选其输出量、固有滤过铝当量、散漏射线量和集光筒壁铅当量等防护性能符合《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标准》[5]中有关牙机要求的同时, 还应尽力选用小mA微焦点(0.3×0.3mm)机,如国产DX—Ⅲ型[6]和MSD—0.5mA微焦点机。摄牙片时尽量缩短曝光时间,降低mAs值,可有效降低受检者体表受照量和E值。
2.3.2采用增感屏一高灵敏度牙片组合摄片。目前广为使用的增感屏一牙片组合摄片,可使照射量降至原照射量的
加强非投照部位的屏蔽防护。特别是头颈部邻近的器官或组织部位,可采用0.5mm铅橡皮做成颈圈或坎肩形状,可使受检者甲状腺、胸腺区和性腺部位的受照量分别下降96%、95%和75%[7],值得推荐使用。
[1] |
ICRP Pub. 60.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e Protection.[J]. Ann ICRP, 1990, 21(1~3). |
[2] |
翁志根, 等. SMN-1型辐射用仿真人体模吸收剂量估算方法[J]. 中国辐射卫生, 1992, 1(增刊): 181. |
[3] |
林春培, 等. 四种常见X射线诊断的剂量估算[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3, 13(4): 255. |
[4] |
林春培, 等. 五种CT检查受检者受照剂量的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1995, 4(3): 159.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标准(GB8279—82)。 |
[6] |
罗万福, 等. 牙科X线检查的剂量水平[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7, 7(2): 120. |
[7] |
罗文彬, 等. 牙科X线的防护[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4, 4(2): 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