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易发生转移,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131 I对甲状腺癌的转移病灶有较好的清除率,近期疗效令人满意。成都市有一家医院于1983年开展了这个项目,现每年治疗100多人,用131 I约800GBq, 而由患者带到公众中的131 I每年在30GBq左右。由于这项治疗所用放射性制剂剂量较大,患者回家后所带放射性无疑会对家庭环境造成一定污染,从而对公众形成不必要的照射。因此,对接受131 I治疗的患者家庭进行放射性监测,根据污染情况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这对于保护公众健康与环境安全均有必要。
1 基本情况患者在治疗前必须经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再用一定数量的131I去除术后残留的甲状腺组织。隔一段时间后,根据病变体积、摄碘程度与转移部位等情况,一次性给予口服131I3.70~7.40GBq进行治疗。患者服131 I后应住院隔离10~20天,并对排泄物进行专门收集处理,待体内131 I滞留量小于1.11GBq后出院[11]。
成都市在1989年5月至1992年12月共治疗214人,平均每月治疗约5人。而在1993年1月至1994年6月共治疗233人,平均每月治疗约13人,治疗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2 居室污染监测为了解患者所带放射性对居室的污染情况,选择了治疗时分别口服311I 3.70、6.60和7.40GBq的A、B、C三位患者回家后5天,用FJ-317C可携式γ测量仪及FJ-2207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对患者的γ吸收剂量率与居室及患者的有关部位进行了β表面污染测定。结果见表 1、2。
![]() |
表 1 患者的γ吸收剂量率(μGyh-1) |
![]() |
表 2 日表面污染监测情况(Bq/cm2) |
由表 1、2知,二位患者回家后,病灶部位体表的γ吸收剂量率均较高,为(3.9~4.7)×102μGyh-1, 而在距体表 1米处虽有明显的下降,但仍有6.2~8.1μGyh-1, 对接触者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根据国家标准《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规定的导出限值[2], β表面污染病员双手超标2~14倍,衣裤超标2~7倍,床上用品超标1~;8倍,餐具超标1~9倍,毛巾超标2~15倍,脸盆超标2~10倍,便池超标7~17倍。说明患者所带放射性对自身和家中用品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P表面污染,其中尤以患者双手、毛巾及便池受污染较为突出。
患者A回家后25天,再次对居室的有关部位进行了监测,测得其病灶体表部位的Y吸收剂量率为44.5μGyh-1,而距病灶体表 1米处则为0.6μGyh-1。患者A回家后5、25天两次P表面污染测量结果列于表 3。
![]() |
表 3 β表面污染变化情况(Bq/cm2) |
由表 3知,患者A回家25天后,病灶体表部位虽仍能测出一定的γ吸收剂量率,但β表面污染较之回家5天时已大为降低,除双手、衣裤、便池等处稍高处,其余各处已接近本底水平。
3 讨论 3.1接受131I治疗的三位甲状腺转移癌患者,出院回家后对居室及家中物品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β放射性污染,受污染较严重的物品最高超过国家标准17倍,经一月后方能降低到本底水平。患者刚回家时体表γ辐射较高,可能使家中成员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受到一定程度的外照射。因此,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在出院后的相当时间内不宜拥抱婴、幼儿。此外,在患者回家后的一个月内应注意随时清洗家庭用品、勤洗衣被、保持居室卫生,以减少放射性污染。
3.2滞留于患者体内的131I,可通过呼出气体而污染居室空气。若患者出院时体内131I的滞留量为lGBq,患者家中居室面积按50m2, 层高按2.8m计,根据国内学者测定的患者呼出气体中131I的排出率(1.6×10-8/小时·滞留量)[4], 若不考虑室内换气率,患者回家1小时后,居室内空气中131I的浓度即可达11.4Bq/m3, 已接近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公众允许导出空气浓度16Bq/m3的水平。上述滞留量可能使患者家庭成员中状腺组织内131I的含量增加约1.1×103Bql[3],从而形成其他人员不必要的附加照射。所以,患者回家后尚须注意开窗换气,以降低室内放射性污染。
3.3患者体内的131I,患者回家后则成为居室的放射性污染源。患者出院时体内1311的滞留量,按ICRP52号出版物建议的滞留量改成为患者回家后可能给出的吸收剂量大致不超过5mGy计算,而我市治疗单位规定的患者出院时体内131 I的滞留量应小于1.11GBq,则显得过高一些。若按出院时体内131I的滞留量为lGBq计算,到131 I完全衰变时,有可能使家庭成员所受吸收剂量超过5mGy。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调查,确定一个切合实际、合理的患者出院时体内131 I滞留量,对减少患者家庭的放射性污染甚为有益。
[1] |
管昌田, 等. 分化好的甲状腺癌转移灶的131I治疗[J]. 中华核医学杂志, 1995, 1(15): 32.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84
|
[3] |
潘自强编著.放射性碘的污染和防护.北京: 原子出版社, 1979: 115
|
[4] |
姚素华, 等. 碘-131治疗患者污染的监测[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杂志, 1983, 3(3): 41. |
[5] |
ICRP. Publication 52, 1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