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1995, Vol. 4 Issue (3): 183-18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5.03.027

引用本文 

孙宝禄, 陈炳连, 韩良兵. 山东省德州地区环境中氡及其子体浓度与所致居民剂量估算[J]. 中国辐射卫生, 1995, 4(3): 183-18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5.03.027.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93-10-03
山东省德州地区环境中氡及其子体浓度与所致居民剂量估算
孙宝禄 , 陈炳连 *, 韩良兵     
山东省德州地区卫生防疫站, 德州 253014

电离辐射对人类的致癌作用和其它危害己被公认。在人类接受的各种电离辐射中, 天然辐射约占80%[1], 其中氡及其子体所致的辐射剂量约占50%[2]。因此, 对氡及其子体的研究受到国内外的普遍重视。

1986年至1988年, 我们对德州地区室内室外氡及其子体浓度进行了调查, 估算了所致居民剂量。

1 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 1.1.1

全区范围内氡及其子体浓度

选取十一个县市为代表, 每个县选取县府驻地城镇近郊空旷地为室外氡浓度调查点。在人口密度大、工业比较集中的德州市选取4个室外调查点。以上各点都进行了四季变化规律的观察。

1.1.2

不同建筑材料对室内氡及其子体浓度的影响。

根据全区住房类型情况, 选取了钢筋骨架混凝土结构楼房6间, 砖瓦平房5间, 土坯房5间进行了室内氡及其子体浓度测量, 同时研究了不同季节氡及其子体浓度的变化规律。

1.2 方法与仪器

本次调查以闪烁室法测量氡浓度, 以托马斯三段法测量子体浓度。所用仪器为ZYW-8501型测氡仪加闪烁瓶与子体探头。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区室内、室外氡及其子体α潜能值调查结果见表 1表 2

表 1 室内室外氡浓度  单位:Bqm-3

表 2 氡子体α潜能位  单位:105MeV·m-3

表 1表 2可以看出:室内、室外调查数据的标准差较小, 算术均值与几何均值比较接近。

2.2

全区氡及其子体浓度季节变化情况见表 3表 4

表 3 氡浓室季节变化  单位:Bq·m-3

表 4 室内氡子体α潜能位季节变化  单位:105MeV·m-3

表 3表 4可以看出, 室内、室外氡浓度和室内氡子体浓度都是冬季最高, 夏季最低, 冬夏之比值分别为1.8至3.3, 这与国内外多数调查结果相似[1][2][3]

2.3

不同建筑材料室内氡及其子体。潜能水平和季节变化情况见表 5表 6

表 5 不同建筑材料室内氡浓度季节变化  单位:105MeV·m-3

表 6 不同建筑材料室内氡子体α潜能位季节转化  单位:105MeV·m-3

室内64个测量数据经W检验, 呈对数正态分布。

德州地区楼房、平房建材均以当地所产粘土砖为主, 土坯房则以粘土(或黄土)坯为主, 三种房屋的基本建材原料相近。

表 5可以看出, 夏季氡浓度土坯房显著高于楼房和平房(P<0.05), 这是由于土坯房墙壁和地面比较疏松, 氡的析出率高, 加之门窗较小, 通风率低所致。冬季土坯房氡浓度则显著低于楼房(P<0.05), 其他季节及年均值均无显著性差异。氡子体浓度情况也与氡浓度情况相似, 冬季及年均值土坯房显著低于楼房和平房(P<0.01)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冬季土坯房密闭性较差, 室内换气率较高, 从而影响了室内氡及其子体的浓度。

以上情况提示, 在德州地区室内氡及其子体浓度, 主要决定于通风率的高低, 冬季适当地增加通风换气, 是降低室内氡及其子体浓度的有效措施。

3 氡及其子体所致居民剂量的估算

居民的日吸气量按表 7给出的数值计算[3]

表 7 计算肺部剂量时采用的吸气量[3]

根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1952年报告书给出的建议值即吸入氡子体川替能值使呼吸系统受到的剂最当量为室内2.0Sv·J-1, 室外3.0Sv·J-1计算, 德州地区侮个居民因吸入氡及其子体接受的年有效剂量当量为0.53mSv。每人每年相当于5.9×10-2WLM, 全地区居民年集体剂量当量相当于3.42×105WLM。根据UNSCEAR1982年报告书推荐的辐射致肺癌危险度(220~450×10-8人·WLM-1)全区居民每年吸入氡及其子休可一导致肺癌死亡人数为75~154人。

4 小结 4.1

德州地区室内、室外氡浓度分别为19.39Bq·m-3和5.03Bq·m-3。氡子体浓度分别为2.92×105MeV·m-3和1.09×105MeV·m-3, 接近世界年平均水平。

4.2

德州地区居民因吸入氡及其子体所致年有效剂量当量为0.53mSv, 相当于5.903×10-2WLM。全地区居民年集体剂量当量为3.069×103人·Sv, 相当于3.42×105WLM。

(参加此项工作的还有邵爱和、缪荣海、藏建国、曹新新)

参考文献
[1]
ICRP 34号出版物.1987
[2]
UNSCEAR 1982年报告
[3]
官庆超, 等.测氡仪器的刻度与比对.中日环境氡监测研讨会资料汇编, 北京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