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车站离一铀矿10公里, 有一条装运铀矿石的铁路专用线。自1960年钢矿开采以来, 每年从该站运送大量铀矿石。装卸矿石一般用翻斗汽车, 由于翻斗车从高站台倾卸矿石入车皮, 可见数米高扬尘, 少量矿石飞散车外, 调车运行也使矿石散落路基两旁, 污染地面。高站台的露天堆场, 常有堆集矿石待装, 对该站环境构成一定污染。为了解该站环境污染情况以便采取必要防护措施。我们对该站放射性污染水平进行了动态观察。
一 内容与方法 1 内容:观测分两阶段进行, 即从1977~1951年和1958、1991年。第一阶段初步测定了车站及周围环境的污染状况并提出了一些控制污染的建议。第二阶段对环境地表、空气、水源、土壤、农作物等放射性水平进行了较全面的监测和评价并设有对照区。
2 监测点的选择为使数据有可比性, 各次调查采用相同布点及采样条件。站内选点包括路基、铁轨两侧、站台、候车室、站长室等旅客及铁路员工常逗留的地方。铀矿石装卸场按不同距离密集布点, 还采集附近土壤、水、农产品等环境样品。对照区选一离站台500米的南扳道房和一离该站40公里的另一小站。
3 仪器与方法地表α、β污染测量使用FJ-335Dα、β表而沾污仪, 距被测表面分别为0.5cm和2.5cm处。地表γ辐射使用FD-71型闪烁辐射仪距地表 1m处测量。环境样品的铀、钍:、镭-226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进行。空气及水中氡浓度用ZYW-8501测氡仪测量。以上使用仪器都参加过全国性刻度或比对, 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二 结果与分析 1 早期污染状况1977~1981年间所测结果列于表 1、表 2, 从结果可知, 几次测量都发现污染严重, 如γ剂量率最高测值路基处为对照区的40多倍, 直至离开路基50米处才接近本底水平。β污染最高值达47.42Bq·cm-2, 超过国家标准限值千倍以上, 农田也有明显的β污染。还发现1981年较1977年污染更为严重。从表 2可知, 在铀矿石运输过程中, 对附近水源空气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从早期监测中发现该车站某些区域放射性污染严重, 随即向车站建议采取了一些防止污染扩散的措施, 如矿石运到随时装车, 取消矿石堆积场, 尽量采取湿式操作, 及时消除散落矿石和矿粉渣等。在1988年~1991年间又对车站环境进行了较全面的放射性水平监测。
由表可知, 各测点地表γ剂量率连续三年呈逐年下降趋势, 比早期监测数据下降更为明显。以1991年与1981年相比, 距路基20米处下降约89%, 荒地处下降约50%, 专用线附近场所下降17%~33%。
地表α、β污染情况与地表γ剂量率趋势一致。如距路基20米处β污染测值1991年仅为1981年的1、300, α污染三年连续下降。另外从地表辐射水平随离路基距离的变化可看出, 离路基越远, 污染越少, 至50米处, 辐射水平基本降至本底值, 说明近期污染已控制在50米以内。车站区离装卸场约300米, 表 5表明, 车站区污染已基本得到控制。
(2) 空气氡及水氡含量 测量结果表明, 88年露天堆场空气中氡浓度高达2034Bq·m-3, 比一般空气高出数百倍, (车站各部门室内氡并不高。)但90、91年露天堆场空气氡浓度大幅度下降, 这是由于长期堆积的铀矿石已消除的结果。三口水井的水氡浓度也比自来水高出2.7~11倍, 据此1号、3号井已关闭使用, 2号井水氡浓度也逐年下降, 说明污染情况有所改善。
(3) 环境样品中铀、钍、镭含量 在近期监测中对环境样品的监测结果列于表 6。环境样品均采自露天矿堆场或装卸场附近的耕地区。结果表明, 1988年稻田水铀量比对照区高近700倍, 污染严重, 在清除矿堆后的两年中稻田水中铀、钍, 浓度都呈明显下降。1991年铀含量仅为1988年的7.6%, 钍为1988年的22.3%, 镭也呈逐年下降趋势。大米、玉米、红薯中镭含量1988年测量值比对照区高出一个数量级。而到1991年这些样品的镭含量已与对照样品大体一致。
该车站在铀矿石转运过程中, 对周围环境特别是专用线周围地区造成了明显的放射性污染。在多年的动态监测中, 也采取了一些控制或消除污染的措施, 如清除铀矿石堆, 尽量湿式操作, 减少矿石抛撤, 及时清除污染物等, 致使近期监测结果较早期放射性污染程度有所减轻, 污染范围得到控制, 但放射性污染仍以不同程度存在, 今后需进一步加强放射防护工作, 加强宣传, 落实防护措施, 加强常规监测工作, 为使放射性污染降至最低程度, 保护职工及广大公众的健康而努力。
(本文承蒙张连平研究员审阅和修改,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