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应用是高科技发展的标志, 应用的广泛、深入给辐射防护带来了更为艰巨的任务。总结我国历年来的防护管理经验, 以适应日益广泛的核能事业的发展,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是一项重要课题。
笔者从我国放射防护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提出若干拙见。
一 关于丢源事故放射源丢失事故是管理方面一个不可疏漏的问题, 我省1956年~1987年的77起放射事放中, 丢失源被盗者为57起, 占74%, 是一个数字相当大的部分。我省近年来的丢源事故, 大致可分为二类, 其一为地质、水泥、勘探部门使用的料位、液位计(γ放射源); 其二为医院皮肤科使用的皮肤敷贴器(β放射源)或腔内后装源(γ放射源)。被盗原因有二:一是盗者看中了料位计的外包装铅罐, 盗走他用。二是病人只知放射源(皮肤敷贴器, 腔内后装源)可以治病, 但不知为什么治病, 为避免排队治疗的麻烦, 取走自用。
为减少丢源事故, 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在放射源使用存放地点张贴醒目的放射标志牌。
2.对广大职工及患者进行防护知识教育与安全教育, 使之了解放射源的危害。
3.对病人登记注册, 由医务人员操作治疗, 避免病人间自我传用
二 X线机周围环境剂量的评价《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标准》对于X线机周围环境的辐射照射量未做规定。如何评价环境的安全以及屏蔽材料的防护效果, 应参照《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3.1条所规定的:公众中个人受到的年剂量当量:
垒身5mSv(0.5rem), 任何单个组织器官50mSv(5rem)
由这个结论推定, 外环境的照射量率应控制在6.45~10-8C·kg-1(0.25mR/h)。然而, ICRP60号出版物规定公众照射的年有效剂量为1mSv。那么以上的限值就适应不了目前的新规定, 遮意味着公众的剂量限值应进一步降低。由此推导, 公众外环境照射量应降至原来的五分之一; 1.29×10-8C·kg-1·h-1(0.05mR/h)这个数值略高于天然本底, 出此来衡量公众的受照水平, 应该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三 小型X射线机如何安全地为农村基层服务小型X射线机属携带式X线机, 这类机器轻便, 适用于农村基层卫生所。然而这类机器防护性能差, 有用线束, 管头组装体均有漏射线。且这部分工作人员素质又较差, 缺乏必要的操作技术和防护知识, 给操作者、被检查及周围环境增加了剂量。通过对几个地区的该机防护调查, 笔者认为这部分X线机的主要症结在有用线束的照射量上。据我们对新出厂的该机的监测, 发现厂家配置的铝过滤板中铝厚度很薄, 应用2mm厚的方可达到1.29×10-8C·kg-1·h-1。但出厂说明书中未做详细说明, 因此使用小于2mm厚的较薄铝片就可能造成被检者的超剂量照射。
四 对带影像增强器X线机的防护监测《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标准》对带影像增强的X线机有用线束照射量率虽有规定, 但对影像增强X线机不太适用, 因这类机器大部分为自动调节照射野, kV, mA, 无法自行控制。此外, 对非遥控带影像增强的X线机, 也应进行防护区平面的剂量测试, 必要时采取加装吊帘等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