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癌种之一。根据现代的认识,它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吸烟被认为是肺癌的最重要的病因,某些职业性暴露也是其重要的病因。此处,营养和宿主因素在其发生的过程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已知电离辐射(职业性照射、原爆受照等)可引起肺癌,而且电离辐射和吸烟对肺癌的发生有相互作用,但这种相互作用到底是什么模型,尚未有定论。最近,K·Mabuchi等发表文章(RERF Update 3 (4): 7,Winter 1991-92),基于对日本原爆幸存者和美国铀矿工人群体的研究资料,讨论分析了电离辐射、吸烟与肺癌的关系。同时介绍了日美两国科学家联合研究的关于吸烟、辐射与肺癌组织类型的新资料。现简介如下。
根据日本原爆幸存者1950~87年肺癌发生率登记资料,1Sv剂量引起肺癌超额相对危险(ERR)为0.95,其剂量效应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发现,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性别对其影响最大,女性ERR约为男性的4倍(1.93 : 0.48)。这在很大程度上可用男性肺癌基线发生率较高(约为女性的3倍)起解释。而男性肺癌基线发生率高很可能是由于在男性中吸烟比较普遍的缘故。由此可推知吸烟对辐射致癌危险估计的影响。但是,电离辐射和吸烟在肺癌发生过程中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这个问题的解决决不仅对电离辐射致癌危险估计有重要意义,也将有助于了解电离辐射致癌的机理。K • Kopecky等基于对日本原爆幸存者群体的研究认为,吸烟和电离辐射对肺癌的相互作用是相加模型(RERF TR13-86);而R • W Hornung等对美国Colorado铀矿工人资料的分析认为是相乘模型(Health Phys 1987; 52:417)。但BEIRF根据对原爆幸存者的一个病例对照研究则认为两者都不能排除,而采用了亚相乘模型(Submaltiplicative model)。显然,此问题尚有待深入研究。
肺癌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组织类型:鱗状细胞癌,小细胞癌和腺癌。过去的研究表明,吸烟虽都能引起这三种组织类型的肺癌,但鱗状细胞癌和小细胞癌与吸烟关系更加密切。对原爆幸存者群体研究发现,辐射照射均能増加这三种组织类型肺癌的危险度,但小细胞癌的危险度增加更大。为了进一步比较研究吸烟、辐射剂量、辐射性质与肺癌组织类型的关系,日美两国病理学家(各4名)按统一标准重审了日本原爆幸存者中108例和美国Colorado铀矿工人中92例肺癌(每个群体都含有其不同受照水平的病例)的病理标本,计算不同组织类型肺癌的相对比例。结果,在铀矿工人群体的肺癌病例中,小细胞癌占了多数,鳞状细胞癌约占1/3, 腺癌仅为1/10;而在原爆幸存者的肺癌病例中,近半数是腺癌,鳞状细胞癌也约为1/3,小细胞癌只占1/8。已知该铀矿工人长期吸入含氡子体粉尘,肺组织(主要是大、中支气管)受到较大剂量的α照射;而原爆受照群体则是受瞬时γ全身外照射。原爆幸存者群体中男性吸烟比例与铀矿工人群体相近似,而其女性吸烟比例及吸烟量都相当少。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鱗状细胞癌的相对比例随累积吸烟年数增加而増大.不受年龄、年代、性别、人群或辐射照射的影响。小细胞癌和腺癌相对比例在两群体间的差异,也不受年龄、诊断年份、性别及吸烟史的影响,但明显的取决于辐射剂量,经辐射剂量调整后,两群体间的这种差异急剧减少。研究者认为,两群体肺癌组织类型分布的不同,是由于铀矿工人群体中有更多的肺癌病例由辐射引起。他们提出,肺癌的组织类型分布似有以下倾向:辐射产生的肺癌多为小细胞癌,而非辐射相关肺癌多为腺癌。当然,尚有许多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作用机理的研究会更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