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地下粮仓多分布于秦岭大巴山区的丘陵地带, 其形状为尖底喇叭仓和平底喇叭仓两种, 每个仓可盛粮食250万斤左右。保管人员要经常到仓内上部空间对粮食进行灭虫作业, 并观察温度、湿度等, 确保仓内干燥无虫。平时粮仓处于全封闭状态, 内部不通风, 其上盖也只有井口大小。工作人员反映有胸闷不适感。为了掌握仓内氡气的污染情况及对保管人员健康的影响, 我们对部分地下粮仓及周围环境中氡气的污染水平进行了初步测定, 并估算了工作人员的内照射剂量。
一 测量方法仪器:FDT-84型氡氢测量仪。探测器的有效直径为Φ50mm的离子注入半导体, 对氡氢的灵敏度分别为3.7×10-4和1.8× 10-2Bq·L-1。用239Pu标准源校正其探测效率, 一般为30%(4π), 仪器本底一般小于6个计数/小时, 并用226Ra标准源进行刻度。
取样及测量:取样用国产15-1滤膜, 流速80升/分, 总体积0.5m3。测量取样后[11、14]和[16、22]分钟内膜Ⅰ和膜Ⅱ上的总α计数, 分别算得空气中氡子体及氡浓度。
二 结果与讨论1.地下粮仓及周围环境氡及其子体潜能浓度的测定结果列入表 1。从表l可见, 氡及其子体浓度以地下粮仓最高, 分别为1094.4Bq·m-3和249.8mWL。其次是窑洞, 分别为591.6Bq·m-3和85.3mWL。氡气的污染趋势依次为:地下粮仓>窑洞>地下空仓>室内>室外。
![]() |
表 1 地下粮仓及环境氡及其子体浓度 |
2.吸入氡子体的剂量估算:在估算仓管人员的剂量时, 必须考虑到两种实际情况: ①部分仓管人员在平房上班; ②还有部分人员在窑洞上班。根据实际调查, 我们对其停留时间作了初步估算:第一种情况, 每天在室内停留时间为18.48小时, 第二种情况, 每天在室内停留10.48小时, 窑洞停留时间为8小时。这两种人员在仓内和室外的停留分别均为0.72小时和4.8小时。一般居民室内和室外停留时间分别为19.2小时和4.8小时。若上述所有人员的平均呼吸率均按室内(包括粮仓和窑洞)0.79m3·h-1, 室外1m3·h-1。采用UNSCEAR1982年报告提出的吸入单位222Rn子体α潜能的年有效剂量当量室内2.0 Sv·J-1, 室外3.0Sv·J-1。在上述假设条件下, 根据所测氡子体浓度便可算得仓管人员吸入氡子体的年有效剂量当量(见表 2)。
![]() |
表 2 地下粮仓内氡子体所致年平均有效剂量当量 |
从表中可见, 两类工作人员所受氡子体的年平均附加剂量(HE(附加))分别为2.01 mSv·a-1和9.43msv·a-1, 均超过公众年剂量限值的2倍以上, 尤其在窑洞上班的仓管人员更为严重。由于吸入氡子体的主要危害是诱发肺癌, 因此, 我们建议:①仓管人员要熟练消杀技术操作, 尽量缩短在粮仓内的停留时间。②以窑洞为办公场所的职工, 应增加窑洞内的自然通风率或机械通风设备, 以降低氡污染水平, 减少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和健康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