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1994, Vol. 3 Issue (1): 39-41, 43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4.01.017

引用本文 

辛旺堂, 何慧敏, 荣瑛, 张乃虎. 山西省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1994, 3(1): 39-41, 43.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4.01.017.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93-10-26
山西省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研究
辛旺堂 , 何慧敏 , 荣瑛 , 张乃虎     
山西省卫生防疫站, 太原
摘要:本文报道了山西省1987年~1992年用热释光方法监测的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尤其对1990年3124名职业人员的受照剂量作了分析, 结果年剂量最高为111.5mSv, 均值为1.79mSv。按职业分类:医用诊断X射线、核医学、放射治疗、工业探伤、地质物探、教学科研及其它人员的平均年剂量依次为1.95mSv, 1.17mSv, 0.92mSv, 2.13mSv, 1.73mSv, 0.64mSv和1.15mSv。在3124名职业人员中, 有0.3%人员的年剂量超过了国家基本限值(50mSv); 但95%人员的年剂量没超过该限值的3/10;89.8%人员的年剂量没超过该限值的1/10;文中还对较大剂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与不同地区的监测结果作了比较。

1990年,我们采用热释光剂量方法对省内12个地市,118个县的3400名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6个周期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经核查对未按剂量计佩带要求者和监测次数小于4次者未做统计,剩余的有效监测人数为3124人,占总放射工作人员的60%,占县以上职业人员的95%,1987~1992年,已累计监测放射工作人员9324人次(连续6年监测),监测率达到了95%,建档率达到了90%。

一 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与方法

1.测量系统:读数装置为FJ-377型热释光剂量仪,热释光剂量计为LiF (Mg、Cu、P)粉末,封装在外径为2.8mm,壁厚为0.4 mm, 长为10mm的深色塑料管中,作为剂量计元件,然后放入塑料盒中,经中国计量科学院标定的FJ-417型热释光辐射照器刻度;数据处理系统为OLYMPIC-286微机。监测过程中曾先后4次参加了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方法比对,各点的实测值与辐照值的相对偏差均在5%以内,而剂量检验的符合程度为99%。

2.方法:剂量计由我们统一发放、回收和测量,为便于分级管理和减少运输时间,由省、地(市)、县(区)和单位组成4级监测网络,以接力方式传递剂量计,放射工作人员按监测细则将剂量计佩带在左胸部(穿铅围裙者佩带在工作服左领尖上),并填写统一的调查表格,以便估算剂量。全年分6个监测周期,每个周期2个月,监测中发现年剂量当量“大于” 50mSv者,即进行跟踪调查,讯问在监测过程中是否受到异常照射,同时要求填写详细的工作量调查表,并用直读式仪器测其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以便排除不真实的监测数据,或者查明超剂量的原因。凡经核查属于不真实的数据或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完全没理由出现该剂量时,则剔除。

3.数据处理:考虑到剂量计的刻度系数,本底照射,监测时间等因素,工作人员头胸部位的年吸收剂量按下式计算:

(1)

式中,Dis,第i名工作人员在剂量计佩带位置第s年皮肤吸收剂量(mGy); Nij,相应人员第j次监测的剂量元件的热释光读数;kij,相应元件的Cs-137源刻度系数[读数/(C/kg)]; 0.3, LiF(Mg、Cu、P)元件对非放射性工作场所本底照射的平均日照射量[C/kg)/天]; dij,相应元件由退火到测量的时间间隔(天);Rij,覆盖周期与监测周期比例系数;f,照射量与吸收剂量转换因子[mGy/ (C/kg)〕,近似取0.91。对大于或等于年剂量限值的人员,还需用下式估算剂量,器官吸收剂量:DT = CT·Dis; 器官剂量当量:HT = DT·Q·N; 有效剂量:HE =∑T·WT·HT

二 结果与讨论

表 1列出了山西省1987~1992年被监测的人员年剂量水平。

表 1 1987-1992年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年剂量水平

表 1可见,1987~1992年我省年人均剂量由3.49mSv降到了1.70mSv,集体剂量增大是由于监测人数逐年增多的缘故。年人均剂量的降低是因为:(1)提高了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个人剂量监测的认识,增强了辐射防护意识;(2)对个人剂量监测中发现防护差的工作场所及时进行了改进;(3)对违章操作人员在教育的基础上认真进行了防护知识培训;(4)对“较大”剂量者进行了跟踪调查,剔除了假数据。从而使1987 ~1992年间人均年剂量下降了48.71%。

表 2可见,各年的年剂量的频数分布(人数)以 < 5mSv所占的比例为高,而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如1987年 < 5mSv的人数占总监测人数的80.8%;而1990年 < 5mSv的人数则占总监测人数的89.8%;其它剂量组的频数总的趋于下降。为方便讨论,下面仅以1990年的监测结果列入表 3。由此可见1990年我省放射工作人员年人均剂量在0.65~2.11mSv范围内,均低于年剂量限值的1/10;就七类工种而言,年集体剂量最大的是医用诊断X线及工业探伤。各工种人员中,达到或超过年剂量限值3/10的年集体剂量与全体监测人员的年集体剂量比值SR15值,除工业探伤外其余均在国际统计值范围内(国际统计值范围为0.05~0.50)。

表 2 1987-1992年各年剂量组人数分布

表 3 各工种放射人员的年剂量水平(90)

1990年我省有89.8%的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低于年剂量限值的1/10;有8.0%人员的年剂量达到了职业限值的1/10~3/10;有1.9%人员的年剂量达到或超过了年剂量限值的3/10;达到或超过年剂量限值的人员占总监测人数的0.3%;超限值的人员主要分布在医用诊断X射线和工业探伤两工种中,为讨论方便,表 4列出了这类人员的年剂量分布,可见超限值的主要是牙科、骨科及特检医师。这由于该类人员诊断病变的位置特殊及受照的时间长与小容量机防护欠佳等有关。

表 4 X射线诊断人员的年剂量分布

表 5是X射线职业人员受照剂量随医院类型的变化,县(区)级医院的职业人员受照的平均年剂量最大,这是由于该级医院工作量大,而防护设备又较差,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较薄弱所至;乡镇级医院尽管防护设备差,但其工作量小,故平均年剂量并不大;省市级医院工作量最大,但防护条件远优于其它级别的医院,故受照剂量不太大。为此,对X线机的改造及工作人员的防护应把重点放到基层医疗单位。

表 5 X射线职业人员受照剂量随医院类型的变化

表 6列出了不同工作条件对射线探伤人员受照剂量影响,由于流动式探伤人员在野外工作,防护条件差,接受剂量较大,故对工业探伤人员的防护应把重点放到这部分人员身上。

表 6 不同工作条件对射线探伤人员受照剂量影响
三 超剂量的原因分析

1990年的个人剂量监测中,有10例超剂量(年剂量>50mSv)者,下面概述二个超剂量的事例:

1.某医院用没有任何防护设备的15mA手提式X射线机进行骨科复位,距机头0.5米处的照射量率高达1.24×10-4c·kg-1·h-1(500mR/n), 致使4名职业人员的周期剂量达2.5~9mSv,可见,首先必须严格禁止使用不符合国标的X线机,其次要对此类机器进行必要的防护改造,使其漏射线符合国标要求,第三,射线职业人员必须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2.某化工厂质检科搞工业探伤,射线探伤人员3人,当检验71号热交换器桶体焊缝时,丁××和王××换片时,郑××误以为他们不在现场,将探伤机电源开关打开照片,当丁、王2人换完片回到机房时,方知他们已受照达2分30秒,造成意外事故照射。

四 建议

1.为搞好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评价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个人剂量监测方法,不但要坚持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尚需开展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研究由个人剂量计读数转换为人体有效剂量的科学方法;完善个人剂量估算程序及数据库系统,以便估算、储存、分析和利用这些数据。

2.强化个人剂量监测的法制管理,提高工作人员接受个人剂量监测的自觉性。为达此目的,要有较完善的法制管理措施。对大剂量者及时查纠,对超剂量者按期进行健康检查,要实行强制管理,又要刚柔并举,管帮结合,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要进一步宣传放射卫生法规和辐射防护知识,使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经常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