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矿山, 氧及其子体主要通过长期慢性吸入方式对人体产生辐射作用[1], 尤其是呼吸系统的损伤最为明显。肺功能是测定呼吸道炎症等病变的敏感指标。本文对某铀矿部份矿工进行了肺功能常用指标的测定, 以观察氧及其子体对呼吸系统可能造成的损害作用, 并对这些指标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 以期找到影响肺功能的最主要因素, 为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一 对象与方法1.对象选择:随机抽取某矿坑龄1年以上的矿工170人; 该矿无井下作业史的机关工作人员及机修厂工人33人为对照组。
2.方法:肺功能的测定是用国产FJD-80型单筒肺量计, 测定项目包括肺活量(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 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和最大通气量(MBC)等5项指标。同时, 用活性炭干冰冷却吸附装置测定了工人的呼气氛浓度, 并用调查表方式询间了矿工的一般情况。
所采用的5项肺功能指标的预期值均根据薛汉麟[2]、杨生岳等[3]提供的回归方程计算。根据文献[4], 对肺功能进行评定的标准是:当实测值/预期值)75%为正常, <75%为有减退。
3.统计分析方法:把所有原始数据按实测值或编码形式输入计算机, 在DBASE-Ⅲ系统中建立一数据库, 用SPSS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二 结果与讨论测定发现, 该矿大部份工人的肺功能在正常范围, 只有极少数有轻度减退。对于VC, FEV1, FEV1%和MMEF4项肺功能指标, 矿工组功能减退的人数比例均较对照组为高, 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由于肺功能各项指标的正常范围较大, 我们进一步对VC, FEV1%, MMEF和MBC 4项指标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逐步回归摸式的自变量见表 1, 分析结果见表 2~5。
![]() |
表 1 肺功能指标逐步回归模式中的自变量 |
![]() |
表 2 影响肺活量(VC)的因素分析(F=0.15) |
![]() |
表 3 影响最大呼气中流速(MMEF)的因素分析(F=0.15) |
![]() |
表 4 影响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0%)囚素分析(F=0.15) |
![]() |
表 5 影响最大通气量(MBC)的因素分析(F值=0.15) |
分析发现, 在可能影响肺功能的诸因素中, 呼气氡均为第一入选的变量, 二者存在良好的相关, 且复相关系数值(R2)也较大, 说明呼气氡对肺功能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5]。其次是矿工氡子体累积暴露水平——工作水平月, 复相关系数也较大, 同样对肺功能有着较大的影响。
在肺活量(VC)分析中, 除了呼气氡和工作水平月, 还引进了体重和年龄两个变量值, 而在MBC指标的分析中, 也引进了年龄变量。大量的研究均己证实, 肺功能与年龄、身高和体重有极好的相关关系[2, 3, 6], 但是, 我们在MMEF和FEV1%二项指标分析中, 未能引进这几个变量, 这可能是由于呼气氡和氡子体累积暴露水平对肺功能作用较大, 因而掩盖了年龄、身亮和体重的影响, 使这几项指标未能进入回归方程。
许多研究已证实, 吸烟对呼吸道是个极强的刺激因子, 可引起包括肺癌在内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 对肺功能的影响极强[6], 而我们的回归分析却未能引进吸烟这一因素, 其原因可能是:(1)矿工的年龄都比较轻, 呼烟史较短; (2)在影响肺功能的众多因素中, 氡及其子体的暴露水平是较吸烟更强的作用因子, 从而把吸烟的作用掩盖掉, 使吸烟变量未能进入回归方程。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推测, 铀矿工长期接触高浓度的氡及其子体, 肺功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且随着氛及其子体累积暴露水平的提高, 对肺功能的损害程度也会逐渐增加。因此, 加强矿下的防尘降氡工作是保护矿工健康的关键。
[1] |
Samet JM, et al. Radonand Lung Caneer[J]. J.Natl.Caoeer Inst, 1998, 81(10): 745. |
[2] |
薛汉麟, 等. 健康工人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等正常值的测定报告[J]. 中华内科杂志, 1964, 12(6): 566. |
[3] |
杨生岳, 等. 西宁地区健康人368名几项肺通气功能测定结果[J]. 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统疾病杂志, 1982, 5. |
[4] |
Olson, DE.Chronic Obsrrictive Polmonary Diseased 4. National Tuberculosis and Respiratory Disease Assoeiation.1975
|
[5] |
黄小兰, 等. 逐步回归分析在病因研究中的应用[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1953, 17(3): 134. |
[6] |
Ashey, F.Pulmonary Function Relation to Aging, Cigarette Habit and Mortality.1975;82: 7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