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在放射损伤的诊断中,染色体畸变和微核是两个比较实用的生物学指标,并且染色体畸变率与淋巴细胞微核率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均有随剂量升高而增加的趋势,这已被一些学者所证实。本文对83例外照射事故人员的染色体及淋巴细胞微核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报告如下。
一 对象和方法观察对象:1991年10月大庆市测井公司丢失一137Csγ源,其放射性活度为5.55×107Bq。钻井公司83名工人受照,其中男性80名,女性3名。年龄在20~46岁之间,平均28.5岁。受照一周后我们对其进行了染色体及淋巴细胞微核检查。
方法:染色体用微量全血法进行体外培养,培养同时加入秋水仙素,37℃恒温下保存,52小时后收取细胞,用火焰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吉姆萨染色。分析细胞的选择,严格掌握阅片标准,条数46±1范围内,分析细胞数每例100~400个不等,但至少不得少于100个。遇有畸变染色体时,征得第二者同意后,方可计入。
淋巴细胞微核的测定用Mc法。微核判定按全国统一标准,每例计数1000个细胞,结果以千分率表示。同时求出微核阳性率(%)。
二 剂量估算丢失的137Cs放射源其活度为5.55×107Bq,距放射源1米处的剂量率为1.5mGy.h-1, 经计算每人受照的剂量(见表 1)为:
![]() |
表 1 个人受照剂量 |
1.染色体畸变检出结果如下表 2:
![]() |
表 2 剂量与染色体畸变的关系 |
由表 2可见,染色体畸变类型主要是单断,其次是断片。单断、断片及总畸变率均随剂量的增加有增高的趋势,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825,经相关性检验,回归非常显著(P < 0.01), 拟合直线回归方程为:
2.淋巴细胞微核检出结果如下表 3:
![]() |
表 3 剂量与淋巴微核的关系 |
由表 3可见,在小剂量照射时,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微核率及阳性检出率亦随之增加,呈直线关系。剂量与微核率的相关系数为0.9675,经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剂量与微核率呈高度相关,其拟合直线回归方程为:
由于染色体畸变分析目前是电离辐射效应非常敏感和稳定的指标之一。有关报道证实受到一次性较大剂量局部照射时能见到染色体畸变增加。本次检查中染色体畸变以单断及断片为主,染色体畸变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高。当照射量大于1 cGy时,可看到染色体畸变率明显增高。将照射剂量与染色体畸变率做相关检验,相关系数为0.9825,回归显著。本次检查单断率较高,可能与石油工人的工作条件有关。
微核测定是细胞遗传学方法之一。Marshall[1]用0—6Gyγ射线作研究,认为微核和剂量间是线性平方关系。而Aghamohammadi[2]等人和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微核的产生和剂量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本次事故微核检出结果亦支持此观点,即在急性小剂量照射时,剂量与微核率呈线性关系。二者相关系数为0.9675, 拟合直线回归方程为:
辐射可引起多种染色体畸变,这些畸变的大部分又是微核产生的基础,所以两者的关系很密切。Heddlel[3]认为,在分裂的细胞群体中,只要产生染色体畸变,就一定产生微核。Neary (1985)观察并比较了相同条件下微核和染色体断片率,发现核率约为断片发生率的60%。HogStedt[4]认为,微核和染色体畸变间的定量关系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不是所有的染色体畸变都产生微核,所看到的微核又有20%不是染色体畸变产生的,而是来自整条染色体, 和染色体畸变无关。本次事故微核检出率高于断片率,将染色体畸变率与微核率作相关检验,相关系数大于0.9。表明:染色体畸变率与淋巴细胞微核率之间确存在相关关系,二者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高。
(本次事故剂量由裴玉山老师提供,特此感谢!)
[1] |
Marshall I and Bianchi M: Int J Radiat Bidj 1983, 44: 151.
|
[2] |
Agharaohamniadi SZ, et al: ibid 1984, 130: 395.
|
[3] |
Heddle JA, et al: ibid 1983, 123: 61.
|
[4] |
Hogstedt B, et al: Herei itas 1983, 98: 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