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济南市卫生防疫站
为贯彻“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了解济南市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以便为进一步改善卫生防护措施提供依据,现将1989年对济南市150个单位,823例从事低剂量电离辐射人员进行全面的放射性体检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调查对象与方法一调查对象:济南地区所属省、市、区、厂矿、乡镇级医院的放射科医生、技术员、工业探伤(Y,X线),医用同位素应用以及综合性应用(工、农、医、核科研),透环员等人员。以上简称电离辐射组。非放射工作人员包括医务工作者、献血员等为对照组。
二 调查内容与方法:
1.临床检查:内科、皮肤科及眼晶状体检查。
2.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试管法)、分类(计数200个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氰化法)、血小板(草酸铵法)、网织红细胞(煌焦油兰染色法)及细胞质变分析等。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全血培养法),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培养法)。
结果与分析 (一) 临床检查1.内科:临床症状中如头晕、头痛、易倦、乏力、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等神衰症状群,多发生在放射工龄长、年龄大的之中。电离辐射组(788人)与正常对照组(50人)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 0.01)。经查体发现慢性放射病患者5人,经全面复查及省放射病诊断小组确诊为Ⅰ度放射病4人,Ⅱ度1人,总发病率0.63%。放射反应2例,均作了相应处理。
2.皮肤科:放射性皮肤损伤,主要发生在医用X线诊断及维修人员,放射工龄在25年以上、年龄大于50岁者,主要表现为手部皮肤干燥、粗糙、弹性差、指纹变浅、甲纵脊、带状色甲、角化过度、皲裂、疣状突起、皮肤肌肉萎缩等,经省放射病诊断小组讨论确诊Ⅰ°慢性放射性皮炎8人,Ⅱ°的8人,总发病率2.03%。其他作业人员及工龄短者少见。
3.眼晶状体检查:经对767人放射性工作者[1]和132人非放射性工作者检查结果表明,晶体混浊发生率:正常对照为11.37%,放射组为60.6%,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 0.01)。而各工种之间所致晶状体混浊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晶体混浊的特点,多为尘状、点状、楔状、片状、少数见空泡,部位多发生在后囊后皮质部为主,按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本次查出可疑放射性白内障21例,占总查体人数的2.7%,与国内调查的近似。
(二) 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象改变:检查电离辐射组818例,正常对照组134例。从所查12项血液学指标中,电离辐射组的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网织红细胞均比对照组低,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淋巴细胞比值相对增高,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 < 0.05)。由此可见,小剂量慢性职业受照人员的血细胞辐射效应,从群体分析不太明显。
从异常血象的检出率可以看出,电离辐射组异常血象(白细胞总数 < 4.0×109/L或>10×109/L)检出率为26.53%,而正常对照仅为7.46%,是正常对照的3.6倍其细胞效应是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比值相对增高,这是由于电离辐射可直接损伤血细胞或破坏造Ⅰ血组织,而使白细胞下降。慢性照射对脾脏能造成轻微的损伤,可呈现增生性反应,导致淋巴细胞增多。
细胞质变的发生率,电离辐射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在电离辐射组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可见到核棘突,胞浆内颗粒粗大,空泡,核溶解,核右移,淋巴细胞核固缩,异型淋巴等。其细胞质变的程度与白细胞下降幅度是一致的,与工龄无明显关系,不同作业组中以同位素应用者细胞质变更明显。血细胞质变在放射损伤诊断中不可忽视,可作为评价放射损伤程度的参考指标。
2.细胞遗传学指标:①外周血染色体畸变分析:对济南地区823例放射工作人员和62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观察分析,采用微量全血培养53小时,每例分析100~200个完整清晰的中期分裂象,按国际上公认的标准[2]进行阅片。结果表明,从事医用X线工作、工业探伤、同位素应用及综合性作业(包括科研、防治、心导管检查和造影、B超、透环等)工作者的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为0.32%、0.33%、0.37%和0.24%,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0.14%)2~3倍。染色体畸变率以同位素应用者为最高,其次为工业探伤,综合性作业者为最低。畸变类型以无着丝点断片为主,占80%,次为双着丝点,占10%,这和国内报道[3]相一致。畸变率与性别无关,似有与工龄增加而有升高的趋势。
② 外周血微核细胞率的分析:对济南地区823例放射工作人员和82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分析,采用培养法培养72小时,观察微核细胞率,结果表明:电离辐射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微核细胞率分别为2.65%和1.20%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 0.01)。不同作业人员的微核细胞率以同位素应用者为最高,与其他作业人员相比,差异显著(P < 0.05)。微核细胞率有随放射工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各工龄之间无显著差异。
③ 关于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细胞率的临床诊断价值问题:染色体畸变率(CA)和培养法微核细胞率(MC)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问题,各家报道不一。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明显高于正常[4]。作者认为,根据文中观察823例放射工作人员来看,染色体畸变率≥2%者33例,占4%;CA≥ 1%+MC≥4‰者52例(正常人培养法微核细胞率范围0~3‰均值为1.2‰[5])占6.3%。因此,我们建议:染色体畸变率≥2%,或CA≥1%+MC≥4%时,结合临床资料,可拟诊有“放射损伤”,具有临床诊断价值。如某省级医院在本次查体中有4人血象严重异常,并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又无其他病因可查,而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细胞率均高于正常。所以培养法微核细胞率可协同CA同时进行,作为辐射损伤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1] |
张军和, 等. 767例放射线接触者眼晶体变化的调查[J]. 放射卫生, 1990, 3(4): 173. |
[2] |
Buckton KE, et al.Methods for the Analysis of Human Chromosome Aberration, Geneva, WHO, 1973.
|
[3] |
染色体专题组.我国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的染色体畸变分析, 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84; 4 (5) : 46~48.
|
[4] |
黄权光, 等. 医用X线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J]. 辐射防护, 1984, 5: 377-381. |
[5] |
黄权光. 用培养法测定的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正常值[J]. 辐射防护, 1988, 8(2): 135-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