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检测(又称射线探伤)技术在机械制造、冶金、石油、化工等工业已广泛应用。射线探伤作业分专用探伤室和现场探伤作业两种,后者作业约占48%[1][2]。现场探伤作业指使用移动式或携带式X射线机到室外、生产车间或安装现场对被检物体进行透照检查。因此,其防护条件比较复杂。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中规定:“……,在室外、野外从事放射工作的,必须划出安全区域,并设置危险标志,……。”。因此,本文主要对现场探伤作业场所的控制区与管理区进行讨论。
现场探伤作业特点,作业点流动性较大,操作距离与防护条件不固定(或部分固定),且不易采用固定(或活动)式的防护屏蔽体,同时作业场地设施也较复杂,这给操作人员与公众的防护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对130处x射线现场作业操作距离调查,见附求。从附表可见,作业距离不等,75%在20米以内,又有大于50米者。张宪宁[3]报道了16家x射线现场(移动式)探伤作业的场所剂量率,在离X射线球管20米处有94%的点小于25μGy·h-1,在离球管15米处有71%的点小于25μGy·h-1。关于探伤作业人员的受照剂量,刘培云等人[4]报道了117名作业人员中,专用探伤室作业人员53人,其平均剂量为0.52mSv·y-1,64人现场作业人员平均为2.6mSv·y-1,其中最高为50mSv·y-1,占6%。我们对104名探伤作业人员调查,95.2%小于15mSv·y-1,87.6%小于或等于5mSv·y-1。廖赤武等人[5]报道了现场作业在室外和生产车间内不同方向、不同距离以及场地设施等因素的辐射场剂量率,它的辐射水平变化较大。因此,为控制现场作业人员与公众的受照剂量在剂量限值以内,必须分别划定控制区与管理区,确保他们的健康与安全。
为便于组织防护,按我国《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10]中规定:职业照射工作条件可分为三类:“…,乙种工作条件,一年照射的有效剂量当量很少可能超过15mSv,但有可能超过5mSv,……。”。上述调查92%以上的X射线探伤作业人员的受照剂量小于15mSv。因此,为便于管理,可以将探伤作业人员一年内可能接受的剂量限值不大于其3/10(15mSv)加以控制。也就是说,在X射线探伤过程中,将人体可能在一年内由外部(不包括医疗照射和天然辐射)接受的剂量当量在15mSv以上的区域作为射线防护的控制区,在其边界上悬挂“禁止进入X射线区”警告牌,以限制探伤作业人员进入该区域,否则使用屏蔽体或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同时,ICRP33号出版物建议书[7]中指出,在控制区外设立“监督区”(本文称管理区),即探伤作业人员进入该区长期停留进行作业,可能会受到剂量限值1/10以上照射的区域,管理区边界外的剂量限值应低于1/10,对进入该区者要受到限制,管理区边界上要悬挂“无关人员禁止进入”警告牌。这样,也使该区以外人员(公众)受照剂量保证在年剂量限值的1/10以下。
本文根据DIN54113[8]和ZBy315-85[9]规定,在现场作业测量到的空气比释动能率40μGy·h-1以上范围作为控制区,它是由剂量限值的3/10(15mSv),以每年工作50周和每周开机(曝光照射)总时间7.5小时推算出来的。在放射卫生防护监督部门习惯采用年剂量限值50mSv,除以年工作时间2000小时,推算出控制剂量率25μSv·h-1作为安全区。根据我们调查45家现场作业中,每年总开机时间平均为81小时,最高达500小时(4台X射线探伤机工作量);张宪宁[3]报道57家x射线探伤单位,162台x射线探伤机平均年摄片(开机)时间73.2小时,范围1.7~250小时,均低于文献[8]采用的估算值。本文认为习惯沿用年工作时间2000小时来推算x射线辐射控制剂量率就有不太合理的地方:(1)放射工作条件各不相同,因此辐射防护问题的规模和形式变化很大,为便于管理,放射工作条件应予分类;(2)X射线源的照射,不同于其他放射源,它是间歇性照射,不应以2000小时作为实际开机(曝光)时间。因此,采用上述按实际曝光时间推算,可便于对不同工作条件的控制区边界空气比释动能率进行推算,比较灵活、方便。如已知总的开机时间不等于7.5小时,偏离此值时,在实际开机时间又在长期内不变条件下,则控制区边界上空气比释动能率(
式中:
管理区的划分,管理区为控制区的一个外围区域,它是作业人员的工作区,当测量到空气比释动能率在4μGy·h-1以上的范围(即≤40μGy·h-1~≥4μGy·h-1)作为管理区[8],设立管理区的目的是使操作人员年剂量限值在3/10以下,并使该区域外人员(公众)每年的剂量限值不超过1.5msv。但也应注意控制在管理区边界附近不应有经常停留的公众成员。
如果经常性探伤作业一旦改变工作条件,如X射线探伤机类型、工作时使用的管电压和管电流、照射方向和时间、被检物体类别与规格以及场地屏蔽条件等因素,则场所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将随之改变,控制区和管理区的范围也相应改变。因此,现场探伤的工作条件和现场变动时,必须进行场所监测,并验证确定的控制区和管理区范围。
[1] |
苏协铭, 等. 工业x射线探伤的放射防护[J]. 放射卫生, 1989, 2(3): 116. |
[2] |
成君方, 等. X线探伤中值得注意的放射防护问题[J]. 放射卫生, 1988, 1(1): 35. |
[3] |
张宪宁. 杨州市工业X射线探伤卫生防护调查[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9, 9(1): 封三. |
[4] |
刘培云, 等.云南省1987年117名工业探伤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全国第一次个人剂量监测工作讨论会会议资料 1988年(天津)
|
[5] |
廖赤武, 等. X线探伤机防护性能及其作业场所辐射水平调查[J]. 放射卫生, 1989, 2(3): 118.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84.
|
[7] |
董柳灿, 陈霓译.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33号出版物.医用外部源电离辐射防护.原子能出版社, 北京, 1984年.
|
[8] |
DIN54113 Radiafion Protecfion Rules for the Technical Application of x-ray Equipment up to 500kV Teil 1、2、3 1980;9
|
[9]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500千伏以下工业X射线探伤机防护规则》ZBY315-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