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长沙化工机械厂职工医院
长沙市化工机械厂现有xy2515、xy2505、Gy4010x线探伤机9台,于1978年安装并投产。现有x线探伤人员40余名,日工作6小时,工人均在有良好防护的操作室、暗室内工作。
自1981年来,我们使用FJ-347A型x、γ剂量仪连续监测6年、每年至少4次以上对机房、操作室、暗室等进行随机监测。并由厂职工医院组织专人、定期对操作人员体检。各项体检指标均详细登记在个人健康档案中,并由专人保管。现将x线探伤机防护状况及探伤人员八年医学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一 防护状况及监测结果各种型号探伤机均安装在一大型框架式钢筋混凝土建筑机房内(见附图)。整个机房采用整体屏蔽式防护,机房高10米、占地528M2,机房四周防护墙系眠墙砌成、厚1000mm、两侧各加25mm钡砂水泥。机房顶部为预制水泥板,双面各加粉25mm钡砂水泥。
机房有大小铅制电动门二扇,大门通向厂区道路,为产品进出口。小门通向经1000mm隔离墙及3米长迷道的拍片操作室。二门均采用4mm厚双层铅板屏蔽,并安装有门机联锁装置和延时报警铃(延时30秒)(见附图)。二门外墙上均设有指示灯及辐射区标志,以防外人误入辐射区。
机房内采用地窗管道式抽风装置,能及时排除臭氧。机房至操作室、暗室均有走廊相隔。
自1981年我们对房机、操作室、拍片室连续6年监测结果见表 1。
监测结界表明,机房各监测点照射剂量率均符合卫生防护标准,且大部分监测点连续6年均为本底水平。说明该机房采用整体屏蔽式防护效果良好,门机联锁装置和延时报警铃更增加了操作安全感。
二 医学观察我们从40余名探伤人员中选择有八年连续体检资斜者24名为医学观察组;并在该厂随机选择非放射工作人员39名为对照组。两组人员均为男性,其平均年龄:观察组32.16岁,对照组31.28岁。观察组工龄分布比较集中,至1989年底止,5年以下工龄11人,占45.83%;5年以上工龄组9人,占37.5%;10年以上工龄组1人,占4.16%;15年以上工龄组3人,占12.50%。
1.一般健康状况:24名探伤人员一般健康状况良,经内科、皮肤科及血压、心电图等项目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连续8年内科检查,发现3名探伤人员肝大,1989年B超检查与临床检查相符,但其肝功、转氨酶、乙肝表面抗原等各项生化指标均正常,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
2.眼科检查;24名探伤人员8年眼科检查,1名发现明显视力减退(由1.0减至0.4);3名晶状体双侧前皮质细点状混浊数20个。其异常比例与对照组无差异。
3.生殖系统检查:24名探伤人员均为男性,其中23名已婚,均有1名健康小孩。8年医学观察并经详细问诊,23名探伤人员性生活史正常。
4.血液学检查:血液学检查从1981年起,每1~2年检查一次。为便于观察,我们择共1981、1986、1989年三次系统检查的原始资料进行统计结果见表 2。
表 2表明,各年间群体均数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与对照组无差异。表明探伤人员在此环境中长时期工作对造血系统尚无影响。
5.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分析:染色体畸变分析已作为评价辐射对机体生物效应的可靠指标。有文献报道当受照剂量大于0.05Gy即可从受照者外周血查出染色体畸变。本文24名探伤人员经常作业位置、操作台等受照剂量率均为本底水平,仅在大铅门左缘等处,即室外环境可检出(0.26~0.216)×10-6c·kg-1。通过八年对探伤工医学观察,有7名发现Cu改变;5名发现Cs改变。其畸变率均在正常范围(1/200-3/200)且二次检查比较,Cu与Cs改变均未见差异(P>0.10)。
6.淋巴细胞微核率测定:统计发现,86年24名探伤人员微核率有3名超过正常范围(3‰以上)分别为4‰、4‰、4.5‰;89年降为1名(4‰)。其群体间比较,86年与89年二次检查无差异(P>0.20)。
三 小结1.本文通过八年对24名探伤人员三次健康体检资料分析并与对照组比较,各项体检指标均无差异。探伤人员三次体检指标间比较亦无差异。说明24名探伤人员从事x线放射作业八年来健康素质无明显影响。从而证实该厂x线探伤机房采用整体屏蔽式防护其效果是良好的。
2.本文发现该厂x线探伤机房整体屏蔽式防护中采用门机联锁装置、延时报警装置使工作人员在操作时具有安全、可靠感。地窗管道式抽风装置能及时排除臭氧,对内、外环境保护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李亚平、朱明元、高萍、金若刚、黄金霞、熊静波、刘业英、谢佳、张瑞芬、李风兰等同志参加了部分体检工作;湖南省预防医学会理事吴树志副主任医师对此文作了审核,洞南省放射卫生研究所曾新元研究员对此文作了审阅。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