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卫生  1990, Vol. 3 Issue (4): 190-192  

引用本文 

刘洪祥. 放射医学与防护学近期发展动向(一)[J]. 放射卫生, 1990, 3(4): 190-192.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90-11-12
放射医学与防护学近期发展动向(一)
刘洪祥     
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

第一届全国放射医学与防护科技情报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10月8~12日在武汉市举行。本文是在该会议上有关本专业近期发展动态的报告提纲。自从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会学术会议(1989年9月26~ 28日天津)上魏履新教授:“学会工作回顾和国内放射医学与防护专业发展动向概述”,刘雪桐教授:“第三次全国放射医学与防护学术会议总结”,《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89;9(5):297~347刊登的国庆四十周年十一篇综述以及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次国际放射医学与防护学术讨论会对国内外有关这一领域里的重要学术问题作出了很好的论述。本文文献收集自1989年10月至1990年9月,对这期间的重要文献资料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UNSCEAR提出1990年12项专题内部报告。

(2)美国发表BEIRV报告。

(3)IAEA发表核应急进展报告。应苏联政府要求,提出国际专家组评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欧共体核能局组织24个国家加强核应急计划方面的合作。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1986年4月26日位于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堆发生超临界事故,是世界核电史上空前的灾难性突发事件。短期内它给苏联国家及其三个加盟共和国地区人民生命健康与经济生活带来巨大损失,截止到1990年9月苏联官方公布损失近一百亿卢布。严重污染波及三个加盟共和国,对欧洲其他地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污染,对北半球其他国家的放射性污染是轻微的,没有污染南半球。有关此次事故的国际性大型专题学术讨论会已开过5次。累积发表学术论文已超过3000篇。专题论著已超过10部。已建立了大型专题数据库至少5个,其中包括苏联全国分布登记系统(AUDR)、美国西北太平洋实验室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文献库(NW PL)、欧共体核能局(NEC)、国际核情报系统(INIS)和美国国家技术情报系统(NTIS)等。专题音像片4部,本次会议展播一部。应苏联政府要求,IAEA等4个国际组织自1990年2月组织国际多专业百名专家参加切尔诺贝利国际核事故研究中心工作。1990年4月在苏联明斯克和基辅会议上组成“IAEA切尔诺贝利放射学后果专题评论任务顾问委员会”,下设4个工作组,该项任务于1990年底总结,其后由IAEA提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评论报告,经顾问委员会及公开国际学术讨论会讨论通过后公布。

国际核事故研究中心是由IAEA、WHO、FAO等多个国际组织支持的医学研究机构。总部设在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戈梅利市(G ome1)。领导机构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果调查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为日美放影研究基金会(RERF)主席重松逸造担任。1990年的工作任务是分别对苏联官方数据其中包括铯、锶、钚的环境放射性污染地域分布图;个人及集体剂量评价;不同地区与辐射有关的公众健康状况与健康影响以及苏联政府采取的防护措施、干预标准、行动水平与对策,进行专家验证和评论。这次国际专家工作组在苏联的业务活动主要由苏联卫生部门和地方(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三个加盟共和国的卫生部门负责,相应的农业部门也参与工作

1990年7月IAEA在苏联召集和主持了三个加盟共和国医师代表会议,会上RERF副主席捷森(Thiessen)报告了射线照射的基本问题、宫内照射的后果、辐照的遗传效应、研究辐照人群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流行病学方法。

1990年8~9月RERF派专家对苏联流行病学数据进行验证。

1990年9月IAEA派国际医学专家组在苏联进行医学专业项目调查。

这次由IAEA组织的国际百名专家在苏联进行数据验证和后果评论工作在核应急工作方面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它已远远超过IAEA第一次在巴西核事故后的国际评论工作。国际著名学者都已列为顾问委员会成员。日苏在核应急方面的双边协作和苏联在1989年下半年以来所进行的多边协作活动明显增多。

此次严重核事故对我国人口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负担为天然本底1/24,其影响甚微。

(4)英国医学遗传学家马丁·加德纳(Martin J. Gardner)等在《英国医学杂志》(Brit Med J 1990;300:423~9)发表后代辐射致癌(Offspring carcino genesis;offspring leukemogenesis)论文。

(5)美苏继续分别发表一批有关核事故的解密报告。其中与核军备和核电发展关系极为密切。引起国际普遍关注的有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评论、克什特姆核事故真象与后果和核试验基地部分解密资料。

(6)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正在修改其有关建议书。

(7)美苏正在计划搬迁各自的主要核试验基地。

美国的主要核试验基地在美国内华达州。据美国国防部1990年6月宣布将迁往美国阿拉斯加州北冰洋沿岸的巴罗角,北纬71°25’,西经156°21’。

苏联的主要核试验基地位于苏联哈萨克加盟共和国境内的塞米巴拉金斯克。1990年3月7日和3月12日苏联国防部发言人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宣称:“在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试验基地(东经80°,北纬50°)今后还将进行27次地下核试验。计划于1992年封闭此基地。1992年以后的核试验将迁往新地岛(东径55°,北纬73°)。该岛位于巴伦支海,面积8.26万平方公里,其面积接近爱尔兰岛”。新地岛全为北极荒漠,居民极少,总面积中约有-半为终年积雪冰封。苏联将全部核试验迁往新地岛的选择并非最后定论。在此期间,还要考虑其他选择。苏联1957 ~1962年在新地岛共进行86次大气层核试验,其中1961年10月31日进行的一次为5800万吨梯恩梯当量大气层核试验造成北半球普遍污染。自1964~1980年在新地岛共进行43次地下核试验,1988年进行2次地下核试验。

美苏将其主要核试验基地迁往北极地区,表明美苏都将化费巨额投资扩建新的核试验基地并决心继续进行地下核试验,但每年进行的核试验次数都会有所下降。据美国国防部1990年6月对苏联1992年以后的核试验次数估算,每年在新地岛进行4~6次核试验。

全球1945~1989年已知核试验次数共1799次,其中美国921次、苏联624次、英国42次、法国178次、中国34次。全球核试验年均次数继续下降。

多数学者继续确认“核冬天效应”。人类在认识核武器的五种杀伤因素:光辐射、冲击波、瞬时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及核爆电磁脉冲效应的45年经历中,从理论上承认一场核战会引起地球生活环境的剧烈恶化和气温的普遍下降。有关“核冬天效应”的理论是在八十年代形成和发展的核武器第六种杀伤因素。1983~1989年有关核冬天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共开过10次,发表专著6部,重要音像片6部。在此次会上展播这一专题音像片三部。

(8)全球性“氡热”继续增涨。

(9)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和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发展迅速,卫生安全与健康影响有待解决。

(10)国内新闻报刊和电视台1990年春夏揿起荧屏辐射健康影响的论战。

(11)只读光盘(CD-ROM)、视频摄影、数据库网络是信息科学近期三项重要技术进展。这些进展已对放射医学与防护学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2)应重视电离辐射专题音像片对专业技术培训和社会心理学的深远影响。

目前有关电离辐射国内外专题音像片约五百余部,它生动地反映了人类认识电离辐射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其中一些优秀片对专业培训质量的提高、纠正社会上对核辐射的不正确心理状态以及推广应用电离辐射技术产生积极影响。许多核电国家政府积极发展这一专题的音像片。在此次学术讨论会上展播国内外本专业优秀音像片28部。

当前专业科技情报信息的技术关键应狠抓信息质量、密度、容量与传递速度。全国放射医学与防护科技情报网的工作应不断促进书刊资料服务质量的提高,办好《辐射与健康通讯》等专业刊物,开展音像技术的应用,开办培训班,定期召开专业科技情报信息会议。目前国际上本专业的四大研究工作热点:低剂量生物效应、胎脑照射与后代辐射致癌、氡的剂量效应以及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评论。科技情报、人员素质与设备更新是科技发展与竞争的三项关键条件。科技情报跟踪对技术决策将是决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