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讨长期小剂量职业照射对工作人员健康水平的影响,我们对晋城市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中从事X线诊断工作者进行了健康水平调查,现简要报告如下。
一 方法1.县(区)组:县(区)医院中连续从事X线诊断三年以上工作人员56名(男50名,女6名),年龄24~57岁,平均专业工龄12。5年。其工作条件全部为200毫安以上X线机,各岗位每人年平均工作量为:摄片11,137张;胸透8,289人次;胃肠检查754人次;食道检查342人次;其它检查270人次。
2.乡(镇)组:乡(镇)卫生院中专职从事X线工作二年以上人员77名(男74名,女3名),年龄21~58岁,平均工龄6.7年。工作条件为30或50毫安X线机,每人年平均工作量,胸透983人次;透环1,025人次;胃肠检查406人次;食道检查285人次;摄片343张。
同时选择年龄、工龄和生活条件基本接近的非职业照射医务工作者54例作为对照组。
受检人员首先登记职业史,进行内、外、皮肤、耳鼻喉常规检查,然后采用5 %新福林散瞳,待瞳孔扩大后用高倍裂隙灯详查晶体改变。实验室血常规及血小板检查,均采耳垂血,直接计数法。
二 结果1.神经系统:主观症状阳性检出率,县(区)组高于乡(镇)组和对照组(P < 0.05和0.01)。将头痛头晕、睡眠障碍、乏力和记忆力减退四项症状中同时具有三项者列为神经衰弱症候群,则县(区)组有13例,检出率1.9%。经x2检验,x2= 18.9 > x0.01(2)2(P < 0.01)。
2.皮肤:主要有皮肤粗糙,毛发脱落和皮肤粘膜出血点。前项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后两项县(区)组和乡(镇)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
3.晶体:晶体混浊乡(镇)组、县(区)组检出率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见表 1.但与年龄变化无相关关系。
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低于正常值者,县(区)组检出率3.6%,乡(镇)组检出率1.3%;高于正常值者,县(区)组检出率16.1%,乡(镇)组检出率13.0%;均值县(区)组和乡(镇)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2.红细胞高于正常值者,县(区)组检出率28.5%,乡(镇)组检出率44.6%,均值乡(镇)组、县(区)组与对照组也出现显著性差异(P < 0.01)。血小板低于正常值者,县(区)组检出率26.8%,乡(镇)组检出率22.1%,对照组检出率3.7%,县(区)组和乡(镇)组与对照组均值亦呈显著差异(P < 0.05)。血红蛋白各组均在正常值范围,未发现特殊改变。
1.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长期接触小剂量的X线引起的机体损伤,主要表现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继而出现内部器官机能失调,临床自觉症状常以头痛头晕、乏力、失眠、食欲不振等为主,且发生率往往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增加。县(区)组发生率明显高于乡(镇)组,与其工作量大、平均工龄长有关。
2.本次调查观察到X线工作人员的晶体混浊,为双侧对称性,形态呈颗粒状、粉尘状、条状等。其中,以粉尘状为最多,大部分位于赤道后极部囊下,数目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不等,有二例已聚集形成环状,与Cogan等描述的辐射性白内障临床经过的第一、二阶段形态特点相似。
3.造血系统的变化是长期小剂量机体损伤最常见客观改变,且外周血的改变早于骨髓。本次调查所见,县(区)组和乡(镇)组白细胞均值与红细胞均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小板均值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经x2检验(P < 0.05),具有显著差异,但其与接触射线的内在联系尚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