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外对放疗患者和职业性受照者发生某种与辐射有关的癌的可能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此类病例国内报道甚少,为积累资料,现将我省一例Ⅲ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合并胃癌患者报告如下。
一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73岁,原为放射科医师。1933年起从事X线诊断工作,1949年以前的工作量不大,但当时对X线的危害认识不足,工作时不注意防护。1949年后,主要负责南京市市民普检中的胸透及摄片(主要是胸透),约检3~4万人次。1954~1966年,平均胸透30人次/日、摄片10人次/日、胃肠钡透5~10人次/周,有铅屏风、铅手套及铅围裙防护,但无铅椅。1967~1968年因科室人员减少,工作量增加1倍多。1971年右食指甲床附近出现溃疡,但仍继续工作,主要是指导读片,有时做些胃肠钡透。1980年因双手Ⅲ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才脱离射线。根据同类型机器的防护监测资料,粗略估算其全身受照剂量约为1.5Gy,手部受照剂量为110~130Gy。
患者既往健康状况:主诉1949年底出现头昏、乏力、食欲不振等一过性症状;1963年右手中指出现角质突起物,双手皮肤干燥伴皲裂,双手指甲增厚变形,以右手为甚。当时查血象白细胞减少,一度降至3000/mm3,但经休息后恢复至正常水平;1971年右食指甲床附近出现经久不愈、深达指骨的溃疡,其他手指亦出现多处角化、皲裂,指端严重角化与指甲融合。1980年合并关节变形强直,双手甲床微循环检查(右食指甲床因溃疡无法检查)示血管闭塞和扭曲;双手摄片示手指骨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脱钙和指端骨边缘破坏,并伴有指间关节挛缩,右食指端骨可见大蜂窝状缺损;右食指未端角化增殖赘生物病检示表皮有显著的不全角化,细胞核有轻度间变,但未见棘细胞层,基底层及真皮组织则无法确定有无癌变。血常规正常,淋巴细胞微核率为2.5%。据此,经省放射损伤诊断组诊断为“Ⅲ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1981年在上海行右手食指及小指截指术,术后良好,未发生癌变。
1987年2月,患者因上腹部饱满感行胃肠钡餐透视,诊断为“胃窦部癌”。1987年9月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报告“胃窦小弯侧管状腺癌Ⅱ级”,现体质较差。
二 讨论本例因较长时间内受到超年剂量当重限值的X线照射,致使双手发生了较典型的Ⅱ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因右食指经久不愈的溃疡合并角化赘生物、小指组织增生而行截指手术,效果良好。由此看来,对局部皮肤的严重X线损害,应尽早手术治疗,以防癌变。本例Ⅲ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合并胃癌发生于超剂量受照后52年,且胃癌又是电高辐射可能诱发的一种癌症,故其发病可能与照射有关。但是,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自然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占首位,故本例并发胃癌是来自照射还是其它原因,尚无确切依据。国内牛荣久等1986年报告首例Ⅱ度慢性放射病恢复期合并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癌(发生于受照后30年),并认为可能是辐射诱发,但未能得出明确结论。近年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建立了辐射流行病学原因机率表(简称PC表),附有用于12类癌症的12套PC表。这是利用辐射致癌和辐射流行病学知识来评价个体危害的一个新尝试。但是,PC表的资料主要来自日本原爆及医疗照射人群等(高剂量率照射效应),而缺乏低剂量率照射效应的资料。目前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的是低剂量率效应。此类人患恶性肿瘤后如何鉴定处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希望我国制定的“辐射所致恶性疾病的诊断标准”尽快发布实施,以满足最佳科学估计的需要,使辐射流行病学为临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