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的健康查体中,常常遇到一些估算曼照剂最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年剂量当量限值,但出现无力型神经衰弱综合症及外周血象中白细胞总数(或伴有血小板计数)减少者,而且其症状的消长与脱离及接触射线有关。对于这种患者,按《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8281-87)难以诊断为慢性放射病,但如果不及时安善处理继续授触射线,也可造成其外周血象难以回升的严重后架。本文报告一例类似病例,以供读者借鉴。
一 病例报告患者男,48岁,某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技术员。
现病史:1970年开始接触X线,4年后出现全身无力、头昏、头痛、脱发等症状,查外周血发现WBC由工作前的8000/mm3以上下降至4000/mm3左右。当时脱离X线后,上述症状可自行级解。WBC可回升到6000/mm3以上。患者又接触X线1个月后,WBC复见下降。3年后上述症状加重,并有出血倾向,双下肢出现多发性紫窥,齿鼠、鼻腔易自发性出血,量不多,尚能自止。多次复查外周血,WBC持续低于4000mm3,PC4~6万/mm3。RBC下降不明显。1980年9月住院经中西医综合治疗20余天,自觉症状好转,WBC回开到4000/mm3,PC回升到6万/mm3,出血倾向得以控制后出院。1981年脱离接触X线后仍感乏力、头昏、嗜睡,易感冒,时有出血倾向。多次复查外周血示WBC、PC减少。
职业史:自1970年始从事X线抵片工作。在1970~1973年间,工作量较大,每天抵片120张左右(其中头颅、颈椎、腰推正侧位片约占30%),而且使用匈牙利1956年出厂的500mAX线机,防护条件欠佳,无隔室概片装置,仅有一单联铅屏风,工作时不注意防护,亦不穿铅围裙。1974年改建隔室摄片装置后,防护条件有所改善。自1981年起因身体健康状况欠佳脱离按触X线,从事暗室工作。实际放射工龄10年。对其受照剂量经模拟测定估算,其全身累机剂量当量约为10.29mSv,共中1970~1973这4年间,平均年剂量当量约为2.5mSv。
既往史:1960年曾患过“肝炎",临床治愈后从未复发,无服氯霉素,四环索、磺胶类等药物史。自1980年随访观察以来,未发现其他内科夹杂病。
体检:除头发稀疏及双下肢偶见陈旧性紫森外,未见其他阳性体症。
实验室检查:长期多次观察血红蛋白、红细胞属正常范围。WBC2000~3500/mm3,血小板持续低于8万/mm3,网织红细胞计数0.5~0。8%。骨髓检查示增生性骨髓象,粒系生成减低。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1.5%。肝功能正常,HBsAg(一),肝超声检查未见异常。
二 讨论1.全国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剂量与效应关系的调查研究和地区性的调查研究(见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84;4(3):40)均发现,外周血象正常的X线工作者,受照剂量不一定小,白细胞降低者,受照剂量不一定大。在确实排除其他导致血象改变的因素之后,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慢性小剂量射线作用于机体产生的外周血细胞效应,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十分明显。本文所报告的病例,射线接触史不长,受照剂量不大,而白细胞、血小板却持续性减少,又查不出其他导致血象改变的原因,当可归结为惠者对X线外周血细胞效应的个体敏感性过高所致。
2.X线所致人体外周血细胞效应的个体敏感性差异,给外照射慢性放射病的诊断和处理带来-定的困难。按照《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8281-87),对上述病例难下慢性放射病的诊断,仅相当于该标准附录A中所述的“放射反应"。但它又不同于“放射反应",因脱高接触射线工作后,血象仍不能回升至正常范围。对这种在一般放射工作条件下四个体敏感性高财产生的血象改变,在GB8281-87标准以及《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GWF01-88)中均未提出处理原则。笔者认为:①对放射工作人员的临床表忍,一且证实是“放射反应",即应永久调离射线工作,以免继续接触射线,导致不可道的健康损害。②对出现“放射反应"后未能及时永久脱离射线,而导致难以恢复的建康损害时,经过全面检查,确实排除了其他致害因素后,应按职业性故射损伤来对待。这一建议基于以下三点:①承认对电离辐射非随机性效应的个体敏感性差异:②因个体敏感性过高出现上述难以恢复的健康损害者,在职业性曼照人群中终究是极少数:⑧有利于及时进行医学处理,保障职业人员的健康。上述情况是我国现有法规和标准中尚未妥普解决的问题。
(整理、执宅 王尚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