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20, Vol. 11 Issue (5): 83-89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焙烧铜渣中磁铁矿的物性转变研究[PDF全文]
谭晓恒 , 郭少毓 , 喻相标 , 肖杰 , 焦芸芬     
江西理工大学材料冶金化学学部,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为探究熔融状态下,焙烧铜渣中磁铁矿的物性转变,对铜渣进行了CO/CO2气氛下熔融氧化焙烧实验。考察了CaO添加量与焙烧温度对于渣中Fe2SiO4向Fe3O4转变过程和Fe3O4迁移并富集的影响。CaO的添加促进了渣中Fe2SiO4向Fe3O4转变和Fe3O4迁移富集,而选择适宜的焙烧温度才能最大程度让Fe3O4迁移富集。最后发现在CaO添加量为铜渣质量的25 %,焙烧温度1 300 ℃,保温时间2 h,CO2和CO体积比为190:10的条件下焙烧铜渣,铜渣中的Fe2SiO4基本完成了向Fe3O4转化,且Fe3O4迁移与富集程度较好。
关键词铜渣    磁铁矿    物性转变    熔融氧化    
Study on the physical property transformation of magnetite in roasted copper slag
TAN Xiaoheng , GUO Shaoyu , YU Xiangbiao , XIAO Jie , JIAO Yunfen     
Faculty of Materials, Metallurgy and Chemistry,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zhou 341000, Jiangxi,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magnetite in the roasted copper slag in the molten state, a melt oxidation roasting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the copper slag in a CO/CO2 atmosphere. The effects were investigated of CaO addition and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on the transition process of Fe2SiO4 to Fe3O4 in the slag, and the migration and enrichment of Fe3O4. The addition of CaO promotes the conversion of Fe2SiO4 to Fe3O4 in the slag and the migration and enrichment of Fe3O4, and the properly selected roasting temperature can maximize the migration and enrichment of Fe3O4. Finally, it was found that the addition of CaO was 25 % of the mass of the copper slag, the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was 1 300 ℃, the holding time was 2 h, and the volume of CO2 and CO was 190:10. The Fe2SiO4 in the copper slag had basically completed the conversion to Fe3O4 and its migration and enrichment degree was better.
Keywords: copper slag    magnetite    physical property transformation    melt oxidation    

时至今日,冶炼铜的主要技术手段仍然是火法冶炼,在转炉和冰铜熔炼环节,炉料和燃料中的各种氧化物形成一种复杂的硅酸盐矿物--铜渣[1]。2017年我国铜渣年产量已超1 700万t,占据了世界铜渣年产量的30%[2-5]。目前,国内企业对于铜渣多采取堆存处理,这相当不利于环境保护[6-7];铜渣还可用于道路铺设和生产水泥[8],但铜渣中剩余金属的价值仍待挖掘[9]。因此,铜渣的二次利用急需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铜渣含有大量的铜、锌、钴、镍等有价金属和金、银等贵金属[10-12],铁含量可达35%至40%,比一般的铁矿石品位还要高[13]。但铜渣中大部分的铁与二氧化硅结合紧密,只有少部分的磁铁矿游离在渣中,使得磁选效果并不好[14]。国内外对铜渣中铁回收的方法主要有选矿法和冶金法[15-19]

选矿法是先将铜渣磨细到一定的粒度,之后通过浮选或磁选的方法直接对渣中的铁进行回收。但由于铜渣中的铁主要存在于铁橄榄石相中且紧密结合,所以选矿法获得的精矿铁品位及铁回收率都不高。而冶金法分为还原焙烧法,氧化焙烧法和湿法。还原焙烧法是通过加入还原剂将渣中亚铁还原成单质铁后进行回收[20],铁精矿品位可达90%以上,铁回收率达到了80%,该方法可以获得较高品位的还原铁粉,但是该方法也会产生大量的CO2,且能耗较高,不符合相关的环保要求。而氧化焙烧法则是利用CaO可与SiO2反应,使FeO从Fe2O4中分离出来,再在氧化性气氛下氧化成Fe3O4后回收,效果相比于还原焙烧法更好,但流程较长是该方法的一个缺点。因此有研究者提出了采用湿法来回收铜渣中的铁资源,湿法是通过酸浸出-萃取-分杂的方法,对铜渣中的铁资源进行回收[21],该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的铁浸出率和铁回收率。但酸法处理铜渣,所需的萃取液的量比较大,且产生的酸液不但会对设备产生腐蚀,还会危害环境。

刘金生等提出了弱氧化焙烧铜渣,磁选回收渣中铁的新方法[22]。通过控制炉内CO2与CO的体积比,进而对炉内的氧分压进行控制,使炉内处于一个弱氧化性气氛,将渣中铁选择性氧化为Fe3O4后进行磁选回收, 最终获得了品位为57.49%的铁精矿,铁回收率达到了80.14%。但文中的反应温度都是在铜渣熔点之下,即铜渣是以固体的状态反应的。而熔融状态下渣中铁相的物性变化和Fe3O4的迁移与富集并未提及,为了探究加热到熔融状态下铜渣中磁铁矿的物性变化,进一步进行了CO2/CO气氛下熔融焙烧铜渣的实验,考察不同的CaO添加量与焙烧温度对于熔融铜渣中磁铁矿的物性转变影响。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料 1.1.1 铜渣

实验所使用的铜渣是来自江西某炼铜企业的浮选铜渣尾矿。表 1所列为铜渣原渣中主要成分,从中可以看出,渣中铁含量超过了40%,具有较大的回收价值。

表 1 铜渣原渣的主要化学成分 Table 1 The main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original copper slag
点击放大

图 1所示为铜渣原渣的XRD图,可以看出铜渣中的主要物相是2FeO·SiO2和Fe3O4, 此外在衍射角小于40°的位置还发现了一个未成峰形的鼓包,分析得出这应该是铜渣中的玻璃相。

图 1 铜渣原渣的XRD像 Fig. 1 XRD pattern of the original copper slag

1.1.2 实验所需气体和添加剂

本实验采用分析级纯氧化钙(纯度 > 98%),粒度均小于74 μm。氧化钙作为添加剂,依所需比例进行添加。实验中所使用的气体(CO2、CO、Ar)的气体纯度都在99.99%以上,由建利气体有限公司(赣州,中国)提供。

1.2 实验方法

取100 g的铜渣分别和0、15、25 g的氧化钙在球磨机充分混合2 h后分为3组放入干燥器中干燥备用。分别取这3组中25 g铜渣与氧化钙的混合样品加入刚玉坩埚并放入管式炉内,开始加热之前先以200 mL/min的气体流速向炉内通入Ar气体30 min,以排出炉内空气。之后通过控温面板设定反应温度(1 200、1 300、1 400 ℃)并将升温速率控制为10 ℃/min,升温过程通入气体流速为100 mL/min的氩气以避免铜渣在达到反应温度前就开始反应,达到反应温度后,以总流速200 mL/min的气体流速通入CO2和CO混合气体,在保温2 h后,停止通入CO和CO2气体,转为通入流速为100 mL/min的Ar气体直到样品冷却至室温后取出。将冷却后的样品破碎后通过XRD、SEM和EDS对其进行分析。

1.3 试验设备及表征方法

实验进行前使用YXQM-1L型球磨机(长沙米琪仪器设备有限公司,长沙,中国)对铜渣与CaO进行研磨与混合。

实验所使用的加热装置是一台型号为GWL-LKQGA高温立式管式电炉(洛阳国炬实验电炉有限公司,洛阳,中国),反应气体流量由电子气体流量计(ALICAT)控制,图 2所示为设备简易图。

图 2 设备简易图 Fig. 2 Simple diagram of equipment

用X荧光分析仪(AxiosmAX-Metals,荷兰Panalytical公司)、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Agilent 8800)和化学分析方法对铜渣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铜渣改性前后的物相组成用X射线多晶粉末衍射仪(EMPYREAN,荷兰Panalytical公司)测定,步长为0.013°,扫描范围确定为2θ=10°~90°,扫描时间为30 min。测定结果用jade6软件分析。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MLA650F,美国FEI公司)和能谱仪(EDAX,德国布鲁克公司)对铜渣原样进行形貌和元素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CaO对熔融铜渣中磁铁矿转变的影响

本研究分3组,选取以不同的铜渣与氧化钙质量比(分别为100:0、100:15、100:25)混匀后的样品进行焙烧,焙烧温度1 300 ℃,反应时间设置为2 h,CO2与CO的体积比为190:10,混合后通入炉内,而气体体积比通过气体流速比进行控制。观察CaO添加量对熔融铜渣中磁铁矿转变的影响。

图 3图 4所示分别是未添加CaO焙烧时得到的铜渣XRD图谱和SEM图。从图 3可以看出,图 3中衍射峰以Fe2SiO4为主,并伴有Fe3O4的峰。说明未加入CaO时,焙烧铜渣中的物相主要还是Fe2SiO4和Fe3O4

图 3 未加入CaO的焙烧铜渣的XRD图谱 Fig. 3 XRD pattern of calcined copper slag without CaO addition

图 4 未加入CaO的焙烧铜渣的SEM像 Fig. 4 SEM image of calcined copper slag without addition of CaO

图 4中的渣样做点扫描,得到了各点的元素百分比组成。由表 2可看出,发亮的点1主要成分为铜氧化物和部分的SiO2;点2与点5根据元素比例可确定为Fe2SiO4,点3和点6的主要元素为Fe和O,可确定点3与点6应为Fe3O4,点4呈黑色应为铜渣中的玻璃体。图 4中Fe3O4颗粒的粒径主要为30 μm。

表 2 图 4中各点的元素组成 Table 2 The composition of each element in figure 4
点击放大

紧接着是加入了15% CaO的焙烧铜渣的XRD图(图 5)及SEM图(图 6)。与未加入CaO的样品XRD图谱对比发现,新的物相--钙铁橄榄石(CaFe·2SiO4)和Ca2SiO4在焙烧铜渣中出现了,而原本的Fe2SiO4的峰则消失了,Fe3O4的峰仍然很少。钙铁橄榄石和Ca2SiO4的出现,也印证了Fe2O3、Ca和SiO2三者之间存在反应,有利于磁铁矿的产生。反应式如下:

(1)
(2)
图 5 加入15%CaO的焙烧铜渣的XRD图谱 Fig. 5 XRD pattern of copper slag with 15% CaO added

图 6 加入15%CaO的焙烧铜渣的SEM像 Fig. 6 SEM pattern of copper slag with 15% CaO added

图 6中的渣样做点扫描分析,得到了各点的元素组成。分析表 3中各点的元素组成可知,点1和点5磁铁矿;点2和点3则主要是CaFe·2SiO4;点4成分复杂,应为铜渣中的玻璃体。而图 6对比图 4可发现,部分Fe3O4晶体的晶粒尺寸增大了,出现了粒径为50 μm的Fe3O4颗粒,说明Fe3O4正在聚集,仍有进一步反应的空间。

表 3 图 6中各点的元素组成 Table 3 Element composition of each point in figure 6
点击放大

图 7图 8所示为将CaO的添加量增加至25%后,焙烧铜渣的XRD图和SEM图。相比较图 7,磁铁矿的衍射峰更多了,并且出现了CaFe(Si2O6)和部分钙镁铁橄榄石这两种新的物相,应该是多余的CaO与铁橄榄石分离出的FeO、SiO2还有铜渣中少量的镁结合生成的。

图 7 加入25%CaO的焙烧铜渣的XRD图谱 Fig. 7 XRD pattern of roasted copper slag with 25% CaO added

图 8 加入25%CaO的焙烧铜渣SEM像 Fig. 8 SEM image of roasted copper slag with 25% CaO added

通过对图 8中的渣样进行点扫描分析,我们得到了各点的元素组成。分析表 4中各点的元素组成可知,点1为Fe3O4晶体;发亮的点2主要为氧化铜,并伴有较高的As含量;点3就是新出现的CaFe(Si2O6)和部分钙镁铁橄榄石;而点4是铜渣中的玻璃体。由图 8可知,此时铜渣中的磁铁矿晶体分布较广,且晶粒尺寸进一步增大了,基本处于30~100 μm,说明Fe2SiO4的转变已基本完成,磁铁矿也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发生了迁移与富集,此时的渣中磁铁矿情况是有利于后续的分离回收的。

表 4 图 8中各点的元素组成 Table 4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each point in figure 8
点击放大

综上所述,增加CaO在样品中的比例,会提高铁橄榄石向磁铁矿转化程度。这是由于CaO会与铜渣中的SiO2结合生成稳定的硅酸钙,使从铁橄榄石中分离出的FeO不会重新与SiO2结合重新生成Fe2SiO4。但是过量的的CaO又会与铁、硅、镁结合成CaFe(Si2O6)和部分钙镁铁橄榄石。所以CaO的适宜加入量为25%。

2.2 温度对熔融铜渣中磁铁矿转变的影响

在上节反应的基础上,以温度作为变量,CaO加入量固定为25%,探究不同温度下Fe3O4的转变,1 300 ℃下的实验结果已在上节表述。

图 9所示为1 200 ℃时,焙烧铜渣的XRD图。通过观察图片可发现,Fe2SiO4的衍射峰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Ca2SiO4和CaFe·2SiO4这两个新的物相,Fe3O4的衍射峰占少数。说明在此温度下,Fe2SiO4已完全分解,但生成的Fe2O3并没有全部转变为Fe3O4,而此时加入的CaO则与SiO2和铜渣中尚未被还原的Fe2O3反应生成了Ca2SiO4和CaFe·2SiO4

图 9 1 200 ℃时渣样的XRD图谱 Fig. 9 XRD pattern of roasted copper slag at 1 200 ℃

图 10所示是1 200 ℃焙烧铜渣的SEM图。为确定焙烧铜渣中的矿物分布,对图 10中各标记点进行了点扫描分析,表 5所列为扫描结果。根据表 5中各点的元素含量比可确定图 10中白色的点1和点2部分为Fe3O4晶体;呈黑色的点3区域为CaFe·2SiO4。观察图片可知Fe2SiO4已基本消失,此时有较为细小的Fe3O4晶体生成,尺寸在10 μm至30 μm但分布较为无序,说明Fe2SiO4开始发生反应,但进行程度并不高,且Fe3O4尚未发生迁移和聚集。

图 10 1 200 ℃时渣样的SEM像 Fig. 10 SEM image of calcined copper slag at 1 200 ℃

表 5 图 10中各点的元素组成 Table 5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each point in Figure 10
点击放大

图 11图 12所示分别是1 400 ℃下焙烧得到的铜渣XRD图谱和SEM图。由图 11可发现,此时焙烧铜渣的衍射峰以CaFe·2SiO4的衍射峰为主,并伴有Ca2SiO4,而Fe3O4衍射峰数量相比1 300 ℃焙烧铜渣有所减少。这是因为Fe3O4在此温度下会与渣中SiO2和CaO反应转化为CaFe·2SiO4

图 11 1 400 ℃下的焙烧铜渣的XRD图谱 Fig. 11 XRD pattern of roasted copper slag at 1 400 ℃

图 12 1 400 ℃下的焙烧铜渣SEM像 Fig. 12 SEM image of baked copper slag at 1 400 ℃

图 12中各标记点进行点扫描分析,得到了表 6图 12中呈白色的点1为球状和条状的Fe3O4晶体;点2为Fe与Al、Zn等元素结合形成的玻璃体;点3和点4是由Ca、Fe、Si、O等元素组成的含铁硅酸盐。对比图 8可知,Fe3O4晶体变小了,为10 μm至40 μm。说明Fe3O4与渣中的Ca2SiO4反应产生了CaFe·2SiO4,对于Fe3O4的迁移聚集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表 6 图 12中各点的元素组成 Table 6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each point in figure 12
点击放大

综上所述,1 200 ℃时,提高反应温度可以促进Fe2SiO4反应生成Fe3O4,且有利于Fe3O4的迁移聚集;1 300 ℃时,铜渣中的磁铁矿晶体分布较广,且晶粒尺寸进一步增大了,Fe2SiO4的转变已基本完成,磁铁矿也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发生了迁移与富集,此时的渣中磁铁矿情况是有利于后续的分离回收的;但超过1 300 ℃后,温度的提高反而会促进CaFe·2SiO4的生成,让Fe3O4含量降低。所以焙烧温度选择1 300 ℃更为合适。

3 结论

为进一步探究液态铜渣中磁铁矿物相变化规律,将铜渣加热至熔融,考察不同条件下Fe3O4的物性变化。

1) CaO的作用是消耗渣中SiO2,阻碍SiO2与FeO的结合,使转化反应正向进行,促进Fe3O4的生成。加入25% CaO,此时焙烧渣中的Fe3O4含量最高并且晶体迁移聚集效果最好。

2) 1 200 ℃时,提高反应温度可以促进Fe2SiO4反应生成Fe3O4,且有利于Fe3O4的迁移聚集;1 300 ℃时,铜渣中的磁铁矿晶体分布较广,且晶粒尺寸进一步增大了,Fe2SiO4的转变已基本完成,磁铁矿也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发生了迁移与富集,此时的渣中磁铁矿情况是有利于后续的分离回收的;但超过1 300 ℃后,温度的提高反而会促进CaFe·2SiO4的生成,让Fe3O4含量降低。所以焙烧温度选择1 300 ℃更为合适。

参考文献
[1]
DURINCK D, ENGSTR M F, ARNOUT S, et al. Hot stage processing of metallurgical slags[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08, 52(10): 1121–31. DOI: 10.1016/j.resconrec.2008.07.001.
[2]
CHUN T, NING C, LONG H, et al.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copper slag from tongling nonferrous metals group china[J]. Jom, 2015, 68(9): 2332–40.
[3]
GBOR P, VALENTINAMOKRI, JIA C. Characterization of smelter slags[J]. Environ Lett, 2000, 35(2): 147–67.
[4]
胡建杭, 王华, 赵鲁梅, 等. 贫化铜渣的特性分析[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1, 11(2): 90–93.
[5]
NAJIMI M, POURKHORSHIDI A R. Properties of concrete containing copper-slag-waste[J]. 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 2011, 63(8): 605–15. DOI: 10.1680/macr.2011.63.8.605.
[6]
GORAI B, JANA R K, PREMCHAND. Characteristics and utilisation of copper slag-a review[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03, 39(4): 299–313. DOI: 10.1016/S0921-3449(02)00171-4.
[7]
SHEN H, FORSSBERG E. An overview of recovery of metals from slags[J]. Waste Manag, 2003, 23(10): 933–49. DOI: 10.1016/S0956-053X(02)00164-2.
[8]
陈友德. 铜冶炼浮选矿渣的利用价值[J]. 水泥技术, 2015(1): 111–119.
[9]
SHI C, MEYER C, BEHNOOD A. Utilization of copper slag in cement and concrete[J]. Resour Conserv Recycl, 2008, 52(10): 1115–1134. DOI: 10.1016/j.resconrec.2008.06.008.
[10]
汤海波.铜冶炼主要副产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工艺研究[D].武汉: 武汉科技大学, 2014.
[11]
胡建杭, 王华, 赵鲁梅, 等. 贫化铜渣的特性分析[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1(2): 90–93.
[12]
吴龙, 郝以党. 铜渣资源化利用现况及高效化利用探讨[J]. 中国有色冶金, 2015(2): 61–64.
[13]
徐露, 库建刚, 林存键, 等. 从铜渣中回收铁的研究进展[J]. 现代化工, 2016(2): 26–29.
[14]
BRINKMANN U, LAQUA W. Decomposition of fayalite (Fe2SiO4) in an oxygen potential gradient at 1, 418 K. Phys[J]. Chem. Miner, 1985, 12: 283. DOI: 10.1007/BF00310341.
[15]
李黎. 从铜渣中回收铁的研究概况[J]. 中国化工贸易, 2012(11): 177.
[16]
赵艳, 关翔. 铁矿石焙烧-磁选探索性试验研究[J]. 新疆钢铁, 2007(2): 10–12.
[17]
汤海波.铜冶炼主要副产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工艺研究[D].武汉: 武汉科技大学, 2014.
[18]
姚春玲, 刘振楠, 滕瑜, 等. 铜渣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展望[J]. 矿冶, 2019, 28(2): 77–81.
[19]
余志翠. 选矿技术在铜渣综合利用中的应用[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28): 157–158.
[20]
赵凯, 宫晓然, 李杰, 等. 直接还原法回收铜渣中铁、铜和锌的热力学[J]. 环境工程学报, 2016, 10(5): 2638–2646.
[21]
张铃, 方建军, 唐敏, 等. 铜冶炼渣湿法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9, 39(3): 81–87.
[22]
刘金生, 姜平国, 肖义钰, 等. 从铜渣中回收铁的研究现状及其新方法的提出[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9, 10(2): 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