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有色金属供应链整合优化研究 | ![]() |
国内外市场上有色金属企业间竞争、合作及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使得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面临的国际挑战加剧.有色金属产业是赣州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产业核心竞争力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1].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赣州市的有色金属资源产业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尤其2014年至2015年间受全球大宗商品走熊的拖累,国内外市场上有色金属原料价格继续萎缩,市场需求恶化及国内产能过剩影响,使得大部分地方矿山和冶炼企业处于关停或减产状态,企业生产加速收缩,继续去库存化,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使得有色金属相关企业加剧分化,尤其以中低品位钨矿山生产企业、冶炼企业和贸易型企业情况为甚,赣州的有色金属市场格局面临着重新洗牌.
类似的情况在国内其他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中也较为普遍,因此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近年来也开始通过供应链整合的管理思想来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外部环境的多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有色金属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程度不断加强,开始进行由传统的单个企业间的竞争向庞大而复杂的网络系统间的竞争进行转变,有色金属供应链的链内或链外整合可强化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促进规模经济效应的产生,并与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良性作用机制,相辅相成,对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产业集群视角下赣州市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立足于资源型产业,是以资源型产业发展为前提的,其以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以资源生产加工为纽带,既具有产业内在联系、地域上集中等特点,又体现单一产业结构和简单的供应链形式.赣州市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是江西省主要的有色金属资源基地和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重点有色金属基地之一,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品种丰富,采、选、冶均有一定规模,尤其是钨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2014年赣州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统计,2014年赣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在赣州规模以上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产值比重分别高达31.96 %、8.07 %.按国际通行标准,一个产业的产业比重若是能够达到当地GDP的5 %以上,则能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并对当地经济的增长起到显著的促进和带动作用[2].由此可见,有色金属产业是目前赣州市最具优势的核心产业,如表 1所列.
表1 赣州市2014年工业总产值前十位行业及其产值比重 Table 1 Top ten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of Ganzhou city in 2014 and related proportion of output value |
![]() |
点击放大 |
此外,根据2009年至2014年的《江西统计年鉴》和《赣州统计年鉴》等相关基础数据统计,分别计算赣州市36个工业行业从2010年-2014年的区位商,再计算综合区位商,按照综合区位商筛选排名前十位的工业行业,如表 2所列(按工业增加值计算)[3].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区位商介于4.49~5.61之间,综合区位商为5.18,比排名第2的家具制造业高2.42,说明该行业的专业化水平较高,而且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区位商高于1,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认为该产业是市内产业的专业化部门,并且专业化水平渐长.
表2 2010-2014年赣州市工业行业区位商计算结果 Table 2 Calculation results of industry location quotient in Ganzhou from 2010 to 2014 |
![]() |
点击放大 |
根据产业集群理论和方法来识别,赣州有色金属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产业集群.首先,有色金属开采冶炼企业向矿山集聚,与此同时,中游的加工和精炼企业为了靠近能源供应商如水、电、天然气及获取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也会集聚在采冶企业周边形成集群;其次,设备供应商和中间服务商也会选址靠近其顾客即采冶加工企业.可知,由最初的金属矿藏开采工作初始,就产生了对相关技术、设备、能源供应商及劳动力的需求,并逐渐引发一系列与有色金属产业相关的供应和辅助产业集群的诞生.
2 赣州典型有色金属供应链整合的背景分析 2.1 市场需求背景分析十二五期间,从有色金属的国内需求看,中国经济呈谨慎复苏趋势,市场维持弱需求态势,但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与有色金属消费密切相关行业将为拉动国内有色金属消费平稳增长提供持续动力;从有色金属的国际需求看,国际有色金属企业逐步增加中国以外的资源自给份额,以期减少对中国有色金属原料的依赖,譬如钨和稀土的供应,以削弱中国作为有色金属资源原料供应大国的绝对优势;同时国外许多企业加大废钨、废铜、铝等的再生利用量,其中废钨回收率可达50 %左右,原料自给能力增强.由此可见我国的资源储量优势减弱,应通过深入推行供给侧改革优化有色金属产业链结构,生产供应有色金属高附加值产品,融入全球有色金属价值链.
2.2 政策环境背景分析《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扶持政策把赣南等原苏区的振兴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有针对性的把赣州建设成为具国际竞争力的稀土、钨稀有金属产业基地.从2015年开始,国家开征钨矿资源税,计征方式由原先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税率预计3 %~5 %间.一旦国家给予地方政府税率政策浮动空间,赣州周边省市钨矿低价竞争局面将对全国钨原料价格产生新一轮冲击,也将刺激钨矿超采、非法开采产业链;此外,国家新《环保法》推动赣州冶炼产业优胜劣汰.目前赣州28家冶炼企业中已实行或正在实行冶炼废水处理环保改造的不足半数,企业投入环保改造资金最高的近2 000万元,最低也达600万元.根据企业测算,按6 000 t APT产能进行冶炼废水处理环保改造,约需投入600万元,产品成本将增加1 000元/t.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生存风险增大,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将对赣州有色冶炼产业进行大洗牌;其三,钨、钼、稀土等产品自2015年5月1日起取消出口关税.诸如此类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赣州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契机.
3 赣州典型有色金属供应链整合的困境 3.1 典型有色金属供应链上企业融资困境2014年赣州典型有色金属企业融资处境艰难,许多有色金属产业陷入银行停贷危机;受银行惜贷影响,企业无力按期还贷引发连带担保赔偿责任的连锁反应已使得一些典型有色金属企业陷入破产边缘;一旦下游深加工企业亏损产生的账款危机传导到赣州典型有色金属原料企业,小贷高息又往往成为压跨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触发新一轮的企业破产危机,资金链断裂风险将成为未来几年引发企业破产的多米诺骨牌.综合分析,典型有色金属市场能否向好,典型有色金属原料市场供需失衡能否减缓是关键,而当前赣州典型有色金属原料供大于求的失衡格局关键在于管控住原料产量.
总之,国家政策尊重市场规则,目前推动行业洗牌的力度加大,若有色金属企业能应对2015年一系列政策变化及承受融资压力的,则成为未来掌握市场份额的生存者,而企业产品依然走同质化竞争线路,冶炼废水排放无法达标的,将面临市场无情的淘汰.
3.2 供应链整合范围的局限性整合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整合可以让多个具有业务相关性或资源依赖互补的多个企业结成联盟形成合作关系或实现组织结构上的一体化整合,以增强企业核心能力,降低运营风险的目的[4].有色金属供应链相对一般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的特殊之处在于其研究对象主要限定在有色金属产业及与之相关联的企业.当前赣州市有色金属产业虽然具备一体化生产的硬性条件,但还缺乏一体化生产的软性条件.客观的说,勘探、采矿、选矿、冶炼与加工企业尚未形成内化的“链”,仅仅具备“链”的形式,缺乏其完善的运作机制,很多企业的运营以本企业目标或各部门以部门的目标为主,企业间及企业内的部门间缺乏沟通和利益的捆绑,各自为政,孤立地评价业绩.虽然有的企业开始立足整合,但是更多体现在企业主体内部的功能整合和部门的整合,或是和供应商、客户的简单协作.
3.3 核心主体缺失或者作用不明显,主体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根据供应链的特点可知,在供应链的形成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个核心企业(或盟主企业)在组建供应链的过程中承担发起作用,并在供应链形成后作为主导企业带动其他企业一起推动链内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实施,并进行利益的分割和契约的签订[5].当前市内有色金属产业的供应链包含上游的矿山、采冶企业、初级加工、精深加工、下游销售环节等,作为资源型供应链,大多以矿山资源企业为主导,或以加工企业为主导,但在赣州当前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的盟主地位不突出,在带领、管理、协调整个供应链的作用并不显著,其主导和带动作用并未被充分发挥.此外,由于有色金属产业链上的成员较多,从供应链节点的角度看, 各阶段企业点是否存在着供应链上的主导企业,该企业对各节点的影响程度如何,是否能对供应链上的利益关系进行合理有效的分割,及个企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如何,都直接影响供应链上企业的整合[6].当前赣州有色金属供应链上盟主企业的核心主体缺失或主导作用不明显,使企业间难以结成有效的联盟合作伙伴,严重影响有供应链的整合效果.
3.4 缺乏与全球价值链的耦合,难以实现价值链增值赣州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制品存在着3个典型问题:一是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相比国外差距较大;二是链上企业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掌握,譬如在典型有色金属钨产业发展中,赣州地区乃至我国在硬质合金方面仍然是我们的技术短板,一些关键核心的知识产权仍然被国外公司占据,这对有色金属深加工企业来说是极为不利的.三是供应链下游企业生产高附加值精深产品的能力较弱,该类产品的出口比例偏低.诸多学者证实,地方产业集群运行机制的升级和该产业的长远发展依托于全球价值链的耦合以及集群供应链的整合[7].综上所述可知,基于赣州市在有色金属产业链上产品质量、技术、附加值上的劣势,赣州市的有色金属集群的产业尚未很好的嵌入全球价值链中,这会使得产业集群缺乏跃迁的外部动力[8].
3.5 源头设计不符合产业的长期战略目标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式的供应链发展是赣州市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必由路径,是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目前赣州市许多有色金属企业的生产设计过多关注生产过程本身, 没有从供应链系统的角度出发,其系统设计的重点在于生产成本的改进和效率的提升,忽略了供应链的下游对市场、客户的需求,直接对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在面对国际市场的复杂多变时,独立企业往往受到的冲击较大.
4 赣州典型有色金属供应链整合的原则赣南地区有色金属供应链的整合是该行业实施供应链管理要面临的新挑战, 由于企业形态千差万别,不同的企业管理模式,激励机制,企业文化必然会遭遇碰撞、磨合、互融和创新,但不管节点企业有着多大的异质性,在整合中都必须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
4.1 整体利益最大化原则对于有色金属供应链来说,供应链上的各个主体形成了一个系统,系统内的各个主体互相影响、协调、促进和制约.整合的结果最终是促进各个主体的发展还是制约各企业的发展就取决于企业各方是否从供应链上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进行运作, 对共同利益认同的系统化思路是供应链整合的特点, 整体绩效最优应该成为供应链整合的目标和基本原则.供应链整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益整合的过程, 核心企业应充分发挥供应链发起者和协调者的作用,正确引导供应链上关系利益和物质利益的协调分配过程[9].
4.2 差异性原则在具体的整合操作层面上,可以考虑各企业主体战略与供应链的整体战略相结合的模式,对不同企业的战略导向以及运营机制的差异进行包容,允许差异化的存在,使不同层面上的经营能够在一个立体的空间内得到有效控制.虽然在供应链的整合过程中,尽可能要实行一致的供应链运行机制以及利益分配机制,但是对共同利益的认同与对个体利益的尊重也要尽量兼顾.战略差异、管理运作的差异性及企业文化的差异性是供应链整合变革与创新的前提,因此在整合过程中要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
4.3 稳中渐进原则有色金属企业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都有自身的优劣势,赣南地区有色金属供应链近期受到人才、技术、国际市场动荡等因素的影响,短时期内很难在其经营领域建立突出的核心竞争优势.根据限定因素原理,当前赣州市有色金属供应链的整合应将有限的资源尽可能用到关键环节,在保障企业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同时能促进企业的发展,贯彻平稳过渡的原则.此外,整合意味着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的改进和调整,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因此整合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确保整合的平稳进行.
4.4 多赢原则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中,中下游企业对上游的资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有色金属供应链进行整合,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资源在链上企业间的优化配置,减少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在资源获取上的风险,同时对利润空间高的中下游企业间进行利润的上游转移,因此,通过整合,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间都能获取分享外部好处的机会.此外,要实现整合的目标,和外部企业建立联盟关系或伙伴关系,其关系建立的本质就是追求多方共赢.
4.5 源头布局,长远发展企业必须在整合前期对企业内部流程设计事先做好规划和布局,对外则明确以何种方式带动产业的发展.通过以供应链整合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是未来集群式供应链发展的主导竞争战略,可以增强链上企业和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更持久的发展能力.因此在供应链整合过程中要从源头进行布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谋求规划企业供应链整合的长远发展[10].
5 赣州典型有色金属供应链整合优化路径通过集群式供应链的构建及整合,可促进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转型和升级.赣南地区有色金属产业在进行供应链整合时,首先,立足于上游的资源整合,整合主体为地方规模企业,整合对象为地方中小型企业,整合方式为垂直整合;其次,兼顾供应链中下游的加工业整合,衍生有色金属深加工的产业链,此环节的整合对象主要为地方规模深加工企业及外来规模深加工企业,整合方式为横向整合;再次,整合过程中,兼顾集群产业发展的辐射效应,建设和发展配套设施,优化建设信息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最终达到做大做强典型有色金属产业的目标.其整合的优化路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首先,加快中小企业的兼并重组,实施纵向整合,提高资源的集中控制度.赣州市目前有色金属的企业分布较为松散,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地方有一定规模企业不多,能形成采、选、冶、加工、销售的一体化企业更是为数较少.因此,通过对当前有色金属行业内中小企业的兼并和重组,可以实现供应链上企业组织结构的整合,改变行业内企业分散的现状.兼并和重组主要表现为强弱兼并,其实施主体包括中央企业和地方大型有色企业.当前,赣州市有色金属产业面临过多的采、选、冶产能的关停并转的问题,在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需要逐步构建“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因此,一方面,要依靠行政手段和产业政策推进结构调整,将那些经营长期陷入僵局,难以翻身的企业,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通过市场化兼并重组或依法破产,完善退出通道,加快缺乏竞争力的“僵尸企业”退出市场;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有色金属工业企业的跨地区、跨行业、跨经济类型的兼并重组,提高资源要素及产业的集中度[11].此外,由于有色金属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整合过程中容易遭遇中小企业抬高价格的抵制或抵触行为,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的引导和实施中的强力推动格外重要,可降低行业整合的难度和门槛[12].
其次,构建战略联盟关系,实施横向整合.在完成对本土中小型有色企业的纵向整合之后,区域内的企业数量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优化,此时,在本地市场上主要以地方较具规模的企业以及外来的规模企业为主,市场上的结构转变为强强对话,两类企业间应推进彼此之间的横向整合,构建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实现资源的互补.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开采权证绝大多数掌握在地方规模企业中,因此,地方规模企业具有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然而有色金属集群式供应链要更好的推进价值增值,延伸其产业链,关键的环节是下游精深加工领域的技术升级改造及推广普及,而外来规模企业具有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也成为双方战略联盟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13].双方通过资源的互补、产品的开发合作、互相持股等多种方式形成合作,可推动地方有色金属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新布局,推进产业链上的技术改造和升级.经过该层次整合,地方将出现少数龙头骨干企业,对该产业在未来较快的形成强有力的国际竞争优势具有重大的推进意义.
第三,延伸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赣州市有色金属产业应依托资源优势,集聚配套产品,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通过壮大深加工、精加工企业来延伸产业链,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同时,着力发展一体化的生产加工企业,强化集群企业协作和配合,构建技术关联、协作紧密的产业链,保持上下游企业的互动发展;此外,注重外力推动型的有色金属产业升级,即通过产业招商引进现代制造业,吸引龙头企业和协作配套企业集聚,建立具有代表性的集采、选、冶、加工于一体的区域性大型企业集团,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14].
第四,与全球价值链耦合.从国际环境看,没有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体系的集群供应链整合是不完整的.如果赣州有色企业能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并参与国际环境中有色行业的全球竞争和产业分工,则可嵌入全球钨价值链中,更好的实现钨制品的价值增值.因此,赣州市在推进整合的实施路径上,应该是在资源优化配置与外部政策扶持(主要来自国家和地方扶持政策)相结合,从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外部资源的开放整合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通过整合树立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推动企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另一方面,健全和完善地方相关法律政策,降低企业实施并购、重组、联盟的风险,保障整合过程中企业的利益.
第五,完善信息平台的建设,促进信息共享.从供应链整合的范围看,信息在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共享是企业相互紧密联系、密切配合的基础.对于供应链外部整合而言,信息共享不仅有利于合作双方改进生产计划、库存管理及分销系统,而且有利于合作参与者互相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技能,将对方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在企业自身的基础设施及技术技能的改进上.信息共享的程度越高、质量越高,就越能促进供应链整合.信息共享平台是赣州市有色金属产业供应链整合的重要辅助,可以充分发挥有色金属行业协会的力量,牵头开展有色业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产业供应链的生产、营销信息、技术更新改造等网络,实现供应链上企业数据库的信息集成,发送和接受,实现集群供应链间的信息共享和集成[15].
最后,重塑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角色.一方面,基于供给侧改革思路,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入手,兼顾产业成长方向和区域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突出资源型企业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合理利用有色金属资源优势来引导和培育赣州市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当前主要是解决好产能过剩,防止冶炼和一般加工产能等盲目扩张;另一方面,专注于消除妨碍有色金属产业生产力成长的障碍,通过制度创新形成一种支持调控、间接干预和优质服务的系统,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同时通过创新财政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方式,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实现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的跨越;第三,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可引导和鼓励相关企业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循环经济模式,促进企业树立绿色集约的生产观和发展观,构建废旧有色金属资源回购一体化策略,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强对废料资源的循环利用.
[1] | 曾敏刚, 吕少波, 吴倩倩. 政府支持、信任与供应链外部整合的关系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14, 22(12): 48–55. |
[2] | 陈亚艳. 江西赣州有色金属产业集群识别及演进研究——以2006-2009年数据为例[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3(12): 21–23. DOI: 10.3969/j.issn.1672-5409.2013.12.009. |
[3] | 文武. 产业集群视角下赣州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探索[D]. 赣州: 江西理工大学, 2015. |
[4] | 屠文娟, 张坚, 胡恩华. 供应链管理旨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 经济论坛, 2003(19): 34–36. DOI: 10.3969/j.issn.1003-3580.2003.19.017. |
[5] | 纪良纲, 刘东英, 郭娜. 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困境与突破[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1): 16–22. |
[6] |
SAKUN B, CHEE Y W.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and demand uncertaint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and customer delivery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11, 41(3): 253–276. |
[7] | 朱学红, 谌金宇, 钟美瑞, 等. 国际有色金属价格的"中国需求"分解及解释[J]. 经济经纬, 2015, 32(6): 65–70. |
[8] | 禹智潭. 基于供应链联盟提升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长沙: 中南大学, 2005. |
[9] | 董敏, 倪卫红. 供应链的文化整合:动因、模式、原则、风险及对策[J]. 工业工程, 2015(12): 21–25. |
[10] | 李维. 中小企业供应链整合原则探析[J]. 经济论丛, 2010(7): 202–202. |
[11] | 周镕基, 皮上玉. 现代产业集群:金融危机下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 改革与战略, 2010(1): 114–117. |
[12] | 任福兵. 中国稀土产业整合模式研究[J]. 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语版), 2011, 32(11): 110–114. |
[13] | 简兆权, 李雷, 柳仪. 服务供应链整合及其对服务创新影响研究述评与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3, 35(1): 37–46. |
[14] | 刘怡君. 产业集群视角下有色金属供应链的优化——基于钨的分析[J]. 生态经济, 2015(11): 92–95. DOI: 10.3969/j.issn.1671-4407.2015.11.021. |
[15] |
FlYNN B, HUO B F, ZHAO X D. The impact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on performance: A contingency and configuration approach[J].
Journal of Operation Management, 2010, 28(1): 58–71. DOI: 10.1016/j.jom.2009.06.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