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性NaYF4: Yb, Er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的可控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 | ![]() |
2. 暨南大学化学系, 广州 510632;
3. 赣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江西 赣州 341000
2.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3. Ganzhou Provincial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Ganzhou 341000, China
上转换发光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反斯托克斯发光机制,能吸收红外光转换为可见光发射,在生物医学、信息存储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1]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2-4]引起科学家们广泛的研究兴趣. 纳米尺寸上转换发光粒子由于其小尺寸的优势,能在生物组织和细胞内自由流动,利于上转换发光粒子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因此纳米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制备更是引起研究者们的广泛研究. 目前较常用的制备纳米上转换发光材料的方法有热分解法[5-8]和水热法[9-12] 2大类. 热分解法主要用十八烯做溶剂,油酸做表面活性剂,最终得到单一性较好的纳米上转换发光粒子,然而由于产物表面包覆油酸,水溶性极差,要通过进一步表面修饰才能使用[13-17]. 表面修饰的过程一方面损失会造成纳米粒子产率下降,另一方面制备工艺过程繁杂耗时. 而尽管水热法所得产物在均匀性方面相对稍差,却能够一步合成水溶性纳米粒子,方便快捷,仍然受到材料学研究者的重视[9-11].
采用溶剂热法,以柠檬酸为表面活性剂一步合成出水溶性好的NaYF4: Yb,Er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方便快捷地一步合成水溶性纳米颗粒. 通过改变NaOH或者CA的加入量来调节溶液中能与稀土离子络合的有效配位基团-COO-的浓度,改变NaYF4:Yb,Er晶体的生长机理,从而决定其尺寸、形貌和晶相,最终调变其上转换发光性能. 通过研究-COO-在NaYF4: Yb,Er上转换晶体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推进对以柠檬酸根为络合剂的一步法制备水溶性上转换纳米粒子的理解.
1 实 验 1.1 纳米NaYF4: Yb,Er的制备称取Ln2O3 (Y: 80 %,Yb: 18 %,Er: 2 %),加入浓HNO3,加热回流搅拌得到澄清液,将澄清液蒸干得到Ln(NO3) 3·6H2O晶体待用.取2 mmol Ln(NO3) 3·6H2O和一定量的柠檬酸加入10 mL乙二醇中,搅拌得到澄清溶液A;称取10 mmol NaF和一定量的 NaOH加入20 mL乙二醇中,搅拌得到溶液B;将B缓慢滴加入A中,搅拌30 min后移入聚四氟乙烯内胆反应釜中,200 ℃下反应10 h.最后离心分离,水洗5遍,醇洗2遍.具体添加量见表 1.
表1 样品合成条件 Table 1 Synthetic conditions of samples |
![]() |
点击放大 |
1.2 样品表征
采用荷兰帕纳科公司生产的X’Pert PRO (PANalytical) 型X射线衍射仪测定样品的晶体结构;采用FEI公司Quanta 65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分析样品的形貌;以额定功率为1 W的980 nm激光器为激发光源,采用日本日立公司的F-4600荧光光谱仪测试样品的发光性能;采用STA 2500测试样品的热重;采用德国布鲁克公司红外光谱仪测试样品的红外吸收谱图.
2 结果与讨论 2.1 水溶性纳米NaYF4: Yb,Er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合成选用与金属离子络合能力中等的含有羧酸配体的柠檬酸[18-21]作为表面活性剂,合成出纳米尺寸的粒子,从图 1(a)透射电镜图片中可以看出产物为尺寸在30 nm左右的颗粒,此外,结合图 1(b)XRD结果,根据谢乐公式计算得到主产物立方相的直径为28.79 nm.样品的XRD谱(图 1(b))显示所制样品为立方相和六方相的混合相,且立方相占绝大部分.在2θ=28.21 °,32.66 °,46.87 °的衍射峰与PDF卡片(JCPDS: 06-0342) 相对应,在2θ=17.16 °,29.93 °,30.8 °,39.66 °,43.44 °,53.59 °处的衍射峰与PDF卡片(JCPDS: 16-0334) 中标准衍射角位置一致.在980 nm激光的照射下,能观察到样品在绿光区(523 nm,542 nm),红光区(656 nm)和红外光区(845 nm)处有较强的发射峰,其中在绿光波段的523 nm和542 nm的发射峰分别对应于Er3+ 的4S3/2→4I15/2和4H3/2→4I15/2的光子跃迁,在红光波段的656 nm处的发射峰对应于Er3+ 的4F9/2→4I15/2的光子跃迁,在近红外区845 nm处的发射峰对应于Er3+的4I9/2→4I15/2的光子跃迁(图 1(c)).
![]() |
图 1 30 nm NaYF4: Yb,Er 纳米粒子显微组织与结构 Fig. 1 Microstructure and phase constitution of NaYF4:Yb,Zr nano-particles with size of 30 nm |
从柠檬酸(CA)和产物(Cit-NPS)的红外吸收谱(图 1(e))可以看出,Cit-NPS的吸收峰较CA的吸收峰要宽,其中Cit-NPS在1 650 cm-1的吸收峰来自于柠檬酸中羧基的C=O的不对称收缩,对应于CA在1 720 cm-1处的吸收峰,柠檬酸中的羧基与NaYF4纳米粒子表面的稀土离子结合减弱C=O的震动,使得羧基的C=O的不对称收缩发生蓝移[22-23],Cit-NPS在1 500 cm-1、1 380 cm-1和1 110 cm-1处的吸收峰来自于柠檬酸的COO-、C-O和羟基的对称收缩. 从CA+NPS (CA+NPS为柠檬酸与未添加任何表面活性剂条件下合成的NaYF4:Yb,Er物理混合后的产物)红外对照谱图可以看出,CA-NPS产物中CA与NPS发生化学键的结合,使得CA的特征峰发生蓝移. 图 1(d)为产物的热重曲线,200 ℃以下1.5 %的失重为产物表面吸附的水损失,200~500 ℃的3 %的失重为O-H的脱附以及CA的分解[24]. 红外光谱和热重曲线均显示,柠檬酸成功地与NaYF4纳米粒子结合.
2.2 NaOH的加入量对产物形貌及发光性能的影响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柠檬酸根有不同的存在形式(表 2). COO-有效的配位基团数分别为通过调节NaOH与柠檬酸的摩尔比(下文以n(NaOH/CA)表示)研究不同形式柠檬酸根对产物的影响.SampleⅠ、Ⅱ、Ⅲ和Ⅳ分别为n(NaOH/CA)=0、1、2、3时的产物,分别对应H3Cit、H2Cit-、HCit2-和Cit3-形式.
表2 不同NaOH/CA条件下柠檬酸根的存在形式 Table 2 Existing forms of citrate with different |
![]() |
点击放大 |
从XRD谱(图 2(a))可看出当柠檬酸以H3Cit形式存在时,产物为纯立方相NaYF4(JCPDS:06-0334) ;以H2Cit-或HCit2-形式存在时,产物主要为立方相NaYF4,另外还有少量的六方相;若以Cit3-形式存在,产物几乎完全为300 nm的六方相NaYF4球形颗粒(图 2 (c)-(f)).随NaOH加入量的提高,柠檬酸根离子得以从H+的结合中释放得到活化,与稀土离子的配位能力逐渐增强.因而在同等量柠檬酸加入量情况下,提高NaOH加入量能够促进六方相NaYF4生成.
![]() |
图 2 样品Ⅰ、Ⅱ、Ⅲ和Ⅳ的XRD谱,上转换发光光谱和FESEM电镜像 Fig. 2 XRD patterns,upconversion emission spectrums and SEM images of sampleⅠto Ⅳ |
从文献可知柠檬酸根在NaYF4颗粒的控制合成中有3个作用:一是RE-Cit络合物缓慢释放稀土阳离子,使NaYF4的成核和生长过程得到分离,从而实现晶体形貌均匀化;二是游离的柠檬酸根吸附在纳米晶表面,起到阻止团聚和亲水的表面修饰作用[14, 24];三是稀土离子和柠檬酸根离子的配位能够有效降低相变过程的活化能,从而加快NaYF4从立方相到六方相的相转化[25-26]. 这一相变过程在文献中有详细阐述:首先生成的是动力学稳定相α-NaYF4,当体系中的能量足以克服α-NaYF4到β-NaYF4的能垒时,α-NaYF4逐渐以单体形式溶解在反应溶液中,同时逐渐形成热力学稳定的β-NaYF4晶核并生长[27]. 另外从原理上看,由于β-NaYF4和α-NaYF4的晶格完全不匹配,因此不具备原位相转换的条件,至今没有文献报道直接原位α-NaYF4相转化到β-NaYF4的过程.
图 2 (b)为4个样品的上转换发光谱(插图为对应样品的红、绿发光强度的变化曲线),当n(NaOH/CA)=1时(柠檬酸存在形式为H3Cit)产物发光最亮.n(NaOH/CA)从0到1上转换荧光增强是源于柠檬酸根离子加快了晶体的生长过程,从而改善结晶度,减少缺陷引起的荧光猝灭. 而从1到3的减弱纳米粒子表面过多的柠檬酸基团增加了非辐射跃迁概率,从而降低产物的上转换发光.
2.3 柠檬酸用量对产物形貌及发光性能影响作者还探讨了柠檬酸用量对产物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Sample Ⅴ、Ⅵ、Ⅶ、Ⅷ、Ⅱ和Ⅸ分别为n(CA/RE)=0.25、0.5、1、1.5、3、6,保持n(NaOH/CA)=1且其他条件不变. 产物均为立方相和六方相NaYF4的混合相(图 3(a)),当加入柠檬酸量的范围为 n(CA/RE)=0.25~3时,立方相居多;当n(CA/RE)提高到6时,六方相NaYF4的含量显著增加且上转换绿光发射最强(图 3(b)). 图 3(c)~(g)SEM像显示Sample Ⅴ、Ⅵ、Ⅶ、Ⅷ、Ⅱ均为小尺寸纳米颗粒,当柠檬酸加入量达到n(CA/RE)=6时,产物(Sample Ⅸ)为500 nm呈现六方柱形状表面光滑平整的大晶体,表面吸附有30 nm左右的小粒子(图 3(h)). 提高柠檬酸含量导致立方相转六方相进程加快和荧光增强的变化规律与提高n(NaOH/CA)的原因类似,也是因为增加了与稀土离子进行配位的柠檬酸根离子的含量.
![]() |
图 3 样品 Ⅴ、Ⅵ、Ⅶ、Ⅷ、Ⅱ和Ⅸ的XRD谱,上转换发光光谱和FESEM电镜像 Fig. 3 XRD patterns,upconversion emission spectrums and SEM images of Sample Ⅴ、Ⅵ、Ⅶ、Ⅷ、Ⅱand Ⅸ |
3 结 论
应用溶剂热法一步可控合成水溶性的纳米NaYF4 : Yb,Er上转换发光粒子.通过改变NaOH或者柠檬酸的加入量来调节溶液中能与稀土离子络合的有效配位基团-COO-的浓度,改变NaYF4:Yb,Er晶体的生长和相转化进程,从而调控最终产物的尺寸、形貌和晶相,最终实现上转换发光性能的调变.为NaYF4 : Yb,Er上转换发光粒子的合成条件的有效控制,以及晶体物相、表面缺陷与上转换发光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借鉴.
[1] | 管昊, 贾峰, 贡湘君, 等.含钛高炉渣的湿法提钛研究进展[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13 (4):40–46. |
[2] |
LI J, WANG X D, ZHANG Z T. Crystallization behavior of rutile in the synthesized Ti-bearing blast furnace slag using single hot thermocouple technique[J].
ISIJ International, 2011,51 (9):1396–1402. DOI: 10.2355/isijinternational.51.1396. |
[3] |
REN S, ZHANG J L, WU L S, et al. Influence of B2O3 on viscosity of high Ti-bearing blast furnace slag[J].
ISIJ International, 2012,52 (6):984–991. DOI: 10.2355/isijinternational.52.984. |
[4] | 黄荣嘉.提钛尾渣综合利用研究[J]. 湖南有色金属,2014,30 (6):20–24. |
[5] |
LEI X F, XUE X X, YANG H. Preparation of UV-visible light responsive photocatalyst from titania-bearing blast furnace slag modified with (NH4)2SO4[J].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China, 2012,22 (7):1771–1777. DOI: 10.1016/S1003-6326(11)61386-1. |
[6] | 王思佳, 张悦, 薛向欣, 等.硫酸铵熔融反应法从含钛高炉渣中回收钛[J]. 化工学报,2012,63 (3):991–995. |
[7] | 隋丽丽. 绿色综合利用钛渣的理论与工艺研究[D]. 沈阳: 东北大学, 2015.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45-1015559768.htm |
[8] | 李俊翰, 邱克辉, 龚银春.攀钢含钛高炉渣中钛组分的提取及综合利用进展[J]. 四川化工,2010,13 (2):21–25. |
[9] | 薛鑫, 李万博, 王建伟, 等.含钛高炉渣钛提取中酸解率影响因素的研究[J]. 金属矿山,2009 (3):178–181. |
[10] | 陈启福, 张燕秋, 方民宪, 等.攀钢高炉渣提取二氧化钛及三氧化二钪的研究[J]. 钢铁钒钛,1991,12 (3):30–35. |
[11] | 陈启福.攀钢高炉渣提取TiO2及Sc2O3扩大试验[J]. 钢铁钒钛,1995,16 (3):64–68. |
[12] | 王明华, 都兴红, 隋智通.硫酸法由富钛高炉渣中提取钛[J]. 矿产综合利用,2000 (4):5–8. |
[13] | 熊瑶, 李春, 梁斌, 等.盐酸浸出自然冷却含钛高炉渣[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8,18 (3):557–563. |
[14] | 熊瑶, 梁斌, 李春.自然冷却含钛高炉渣中钛的提取与分离[J]. 过程工程学报,2008,8 (6):1092–1097. |
[15] | 贾峰, 刘荣, 杨铭.盐酸直接浸出高钛型高炉渣[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12 (2):43–49. |
[16] |
LIU X, GAI G, YANG Y, et al. Kinetics of the leaching of TiO2 from Ti-bearing blast furnace slag[J].
Jon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2008,18 (2):275–278. DOI: 10.1016/S1006-1266(08)60058-9. |
[17] | 刘晓华, 隋智通.含钛高炉渣湿法提钛时杂质酸解行为的研究[J]. 矿产综合利用,2005 (5):3–6. |
[18] | 刘晓华, 隋智通.含Ti高炉渣的加压酸解[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2 (6):1281–1284. |
[19] | 徐程浩. 高炉渣制取高钛渣的新工艺研究[D]. 成都: 四川大学, 2006.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shyf200505002.htm |
[20] | 徐程浩, 刘代俊.高炉渣制取高钛渣的新工艺研究[J]. 四川化工,2005 (5):7–9. |
[21] | 周志明, 张丙怀, 朱子宗.高钛型高炉渣的渣钛分离试验[J]. 钢铁钒钛,1999,20 (4):37–40. |
[22] | 周志明. 高钛型高炉渣渣钛分离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04.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11-2004127260.htm |
[23] | 廖华栋. 攀钢高钛型高炉渣渣钛分离试验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2006.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11-2006148724.htm |
[24] | 康孙, 吴剑辉, 马跃宇, 等.相分离法处理攀钢高炉渣新工艺基础研究[J]. 钢铁钒钛,2000,21 (3):54–58. |
[25] | 薛天艳, 齐涛, 王丽娜, 等.钠碱熔盐法处理高钛渣制TiO2的基础研究[J]. 中国稀土学报,2008,26 (8):123–127. |
[26] | 薛天艳. 氢氧化钠熔盐分解高钛渣制备二氧化钛清洁新工艺的研究[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09. |
[27] | 马光强, 邹敏, 张云, 等.含钛高炉渣制备钛渣的工艺研究[J]. 稀有金属,2010,34 (3):467–470. |
[28] | 马光强, 张云, 邹敏.从攀钢高炉渣中提取分离TiO2制备高钛渣研究[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0 (6):95–97. |
[29] | 龚银春. 含钛高炉渣及其盐酸浸取液中主要组分的分离提取[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10.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16-2010218918.htm |
[30] | 龚银春, 邱克辉, 李俊翰, 等.由含钛高炉渣低温酸碱法制取富钛料[J]. 矿冶工程,2010,30 (2):79–82. |
[31] | 李俊翰. 攀钢含钛高炉渣中钛组分的分离提取研究[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10.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16-201021845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