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4, Vol. 5 Issue (5): 111-116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印尼进口某难选铁铜硫多金属矿综合回收研究[PDF全文]
黄万抚a, 袁亚君b    
江西理工大学,a.研究生院;b.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因氧化严重,印尼进口某多金属矿铜硫分离困难,铁精矿含硫严重超标.针对该矿矿石性质,开发了浮选-磁选联合工艺,浮选中以HT药剂消除溶液中Cu2+,实现了铜硫矿的分离和回收,浮选尾矿再用磁选回收铁,获得铜精矿产率9.75 %,品位22.05 %,回收率75.17 %,含金0.97 g/t,含银14 g/t.硫精矿产率30.76 %,品位49.94 %,回收率64.23 %.铁精矿产率26.84 %,品位60.24 %,回收率76.26 %.
关键词铜铁矿    硫化矿    浮选    磁选    
Comprehensive recovery of a refractory iron-copper-sulfur polymetallic ore imported from Indonesia
HUANG Wanfuaa, YUAN Yajunb    
Graduate School; b.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zhou 341000, China
Abstract: Owing to serious oxidation, the copper-sulphur separation of the polymetallic ore from Indonesia is difficult to recover. Targeting the nature of the ore, the flotation and magnetic separation process is exploited. HT agent is used to eliminate Cu2+ in flotation to separate and recover the cooper-sulfide ore. Iron is recovered by magnetic separation from the flotation tailings. A copper concentrate yield is 9.75 %, and a copper grade of 22.05 % with a copper recovery of 75.17 %, which contains gold 0.97 g/t, silver 14 g/t. A sulfur concentrate yield is 30.76 %, a sulfur grade of 49.94 % with a sulfur recovery of 64.23 %. An iron concentrate yield is 26.84 %, an iron grade of 60.24 % with an iron recovery of 76.26 %.
Key words: copper-iron ore    sulfide ore    floatation    magnetic separation    

铜是我国紧缺的有色金属,75 %以上的铜原料依赖进口,因此,充分利用好铜资源意义重大.随着硫化铜矿资源的不断开采,贫、细、杂问题越来越严重,常规的浮选药剂难以得到理想的效果[1-2].印尼进口某难选铁、铜、硫多金属矿,含有黄铜矿、磁铁矿、铜蓝、黄铁矿,因氧化严重,铜铁分离困难,生产上一直无法有效地回收铜,铜精矿铜品位仅11 %,铁精矿含硫严重超标.通过对矿石性质研究,分选试验研究,开发了浮选-磁选联合工艺流程,浮选中使用新型抑制剂HT进行铜铁分离,最终实现铁、铜、硫和金、银综合回收,获得了满意的试验指标,为选厂创造了技术经济效益.

1 难选多金属矿分选原理

针对难选铁、铜、硫多金属矿组分复杂,原生、次生、氧化铜等相互干扰,铜硫矿物难于分离的问题.研究表明:与黄铜矿相比,次生铜矿和氧化铜矿,在矿浆中存在大量可溶性Cu2+,这些Cu2+将“吸附”到黄铁矿表面上,对黄铁矿产生“活化”作用,导致黄铁矿易浮,铜、硫矿物分离困难[3-4].据此,可通过消除矿浆中Cu2+,来造成铜、硫矿物的可浮性差异,从而实现铜硫矿物分离.通过“配位络合”作用可将矿浆中的Cu2+消除,进而消除Cu2+对黄铁矿的“活化”作用,使黄铁矿表面保持亲水性,而铜矿物不受影响.HT药剂具有与Cu2+发生作用的官能团,如图 1,HT~Cu2+在2 700 cm-1有弱吸收峰,说明存在巯基基团,在1 700 cm-1、1 600 cm-1及1 300 cm-1也有明显吸收峰,说明存在羧基基团.即HT与Cu2+的相互作用是通过Cu2+与HT中的羧基和巯基基团发生络合反应.图 2表明HT药剂能有效分离黄铜矿与黄铁矿.不加HT时,Cu2+超过200 mg/L时,黄铁矿和黄铜矿的浮选回收率十分接近,说明黄铁矿被Cu2+活化,其浮选活性大大提高;而添加了HT后,消除了Cu2+对黄铁矿表面活化作用,致使黄铁矿的回收率大大降低.

图 1 HT类药剂与铜离子相互作用的红外光谱图(pH8.0)

图 2 新型HT类调整剂使用前后铜、硫矿物可浮性对比

2 印尼某进口矿的矿石性质

原矿多元素分析结果见表 1.铜矿物物相分析结果见表 2.物质组成研究表明,该矿石中的主要矿物为黄铜矿、赤铁矿和黄铁矿.其次为铜蓝,其它为辉铜矿,斑铜矿微量;少量赤铁矿、褐铁矿;脉石矿物种类较多,有石英、石榴子石、透辉石、方解石、绢云母等.

表1 原矿多元素分析结果/%
点击放大

表2 铜矿物物相分析结果/%
点击放大

铜矿物氧化严重,氧化铜达42.5 %.黄铜矿与磁铁矿紧密共生,嵌布粒度较细.有些黄铜矿被黄铁矿、磁铁矿、石英包裹.铜蓝除交代黄铜矿外,还呈网脉状交代黄铁矿.磁铁矿有的分布于黄铁矿边缘呈镶边;磁铁矿呈块状,团块状,在其颗粒边缘常有含铁黏土、与黄铁矿呈规则或不规则连生;黄铁矿呈脉状、块状、浸染状分布,多见被铜蓝包裹镶边或脉状沿黄铁矿裂纹充填.黄铁矿脉中的黄铁矿常与石英呈不规则连生,沿石英粒间充填.非金属矿物较复杂,有石英、石榴子石、透辉石、绢云母、方解石等.

可见,虽然原矿中Cu、Fe、S具有回收价值,金和银可富集于铜精矿中.但因铜蓝等氧化铜矿物的存在,导致矿浆中Cu2+高,活化黄铁矿,使铜硫矿分离困难.长期的生产实践表明,磨矿细度小于0.074 mm占75 %时,仅能获得铜品位11 %、回收率43.93 %、含S达45.74 %的铜硫混合精矿.

3 回收铜、硫、铁条件试验研究 3.1 磨矿细度试验

磨矿浓度为66.67 %,改变磨矿时间进行磨矿试验,试验结果见表 3.确定磨矿细度小于0.074 mm占70 %以上.选定磨矿时间6 min,此时,磨矿细度为小于0.074 mm占77.41 %.

表3 磨矿细度试验结果
点击放大

3.2 浮选铜试验工艺流程

铜硫分离效果将直接影响铜精矿的质量,针对复杂的矿石性质,选用新药剂HT类调整剂进行选铜[5-6].浮选工艺流程见图 3.

图 3 选铜试验工艺流程

3.3 浮选铜条件试验

1) 磨矿石灰用量试验.将部分石灰加入至磨机中可以更好地抑制铁,对于提高铜品位、硫精矿品位和铁矿中降低硫都是有利的[7-8].改变添加在磨机中的石灰用量,固定磨矿时间6 min,粗选石灰用量4 kg/t,Na2S用量500 g/t,HT1、HT2各1 kg/t,丁铵+丁黄100 g/t,2#油60 g/t.试验结果见图 4.

图 4 磨矿石灰用量试验

可见,随着石灰用量的增加,铜精矿品位上升,回收率也呈上升的趋势,但超过7 kg/t时,石灰用量对品位的影响较小.为了使铜尽可能的回收,综合品位、回收率和石灰用量考虑,磨矿石灰用量定为7 kg/t.

2) 粗选石灰用量试验.改变粗选石灰用量进行试验.磨矿石灰用量7 kg/t,其它条件不变.试验结果见图 5.可见,随着浮选石灰用量的增加,铜精矿品位和回收率都呈先上升后减小趋势.石灰用量不宜过大,过大将导致泡沫发黏,同时也会抑制铜矿物,操作不稳定[9-10].因此,确定粗选石灰用量为5 kg/t.

图 5 粗选石灰用量试验

3) Na2S用量试验.采用Na2S可以很好地抑制硫矿物,其离解出的S2-能与Cu2+生成难溶硫化铜沉淀,可消除Cu2+对黄铁矿的活化作用[11-12].改变Na2S用量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见图 6.可见,随着Na2S用量的增加,铜精矿品位先降低后上升,回收率先上升后下降.当Na2S用量超过700 g/t时,铜精矿品位虽然有所增加,但回收率却下降.原因是Na2S用量过大时,会抑制硫化铜矿物,影响浮选效果[13].为最大限度回收铜,确定Na2S用量700 g/t.

图 6 Na2S用量试验

4) HT用量试验.改变HT用量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见图 7.可见,刚开始,随着HT用量的增加,铜精矿的品位和回收率先上升后降低,并且在用量为1.5 kg/t达到最佳品位和回收率.确定药剂的最佳用量为HT1、HT2各1.5 kg/t.

图 7 HT用量试验

5) 捕收剂用量试验.丁铵和丁黄作为铜捕收剂,由于协同效应比单一使用丁黄效果好,且对铜、金、银回收率均有提高[14].固定其它条件不变,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见图 8.可见,随着捕收剂用量的增加,铜精矿品位不断减小,但回收率却增大,并且药剂用量超过160 g/t时,回收率变化趋势也不明显.原因是当捕收剂用量过低时,将使铜矿物的疏水性差,所以回收率低;当捕收剂用量过多时,将会使被抑制的硫矿物上浮,影响铜精矿品位[15].综合考虑,确定丁铵+丁黄的用量为100 g/t.

图 8 捕收剂用量试验

6) 精选一石灰用量试验.在以上试验基础上进行铜精选试验,精选一试验结果见图 9.可见,随着石灰用量的增加,铜精矿品位呈上升趋势,但超过3 kg/t时品位不再变化;铜回收率随着石灰用量的加大呈现出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综合考虑,确定石灰用量为2.5 kg/t.

图 9 精选一石灰用量试验

7) 精选一HT用量试验.改变HT用量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见图 10.可见,随着HT用量的增加,铜精矿品位上升.当HT用量超过1 kg/t时,继续增加药剂用量,铜精矿回收率先升高后降低,并且在1.5 kg/t时达到最大值.综合考虑品位和回收率,HT1和HT2的药剂用量为各1.5 kg/t.

图 10 精选一HT用量试验

8) 精选二石灰用量试验.改变精选二石灰用量,试验结果见图 11.可见,随着石灰用量的增加,铜品位虽呈下降趋势,回收率先升后降.因此,选择石灰用量为900 g/t,此时精矿中铜品位19.21 %,回收率63.27 %.

图 11 精选二石灰用量试验

3.4 综合回收铜、硫、铁试验

综合试验工艺流程见图 12,先回收铜,选铜后用硫酸调pH,再浮硫获得硫精矿,选硫尾矿用弱磁选(磁场强度0.1 T)回收铁,实现铁、铜、硫的综合回收,金和银被富集至铜精矿中回收,试验结果见表 4表 5.可见,最后获得铜精矿产率9.75 %,品位22.05 %,回收率75.17 %,含金0.97 g/t,含银14 g/t.硫精矿产率30.76 %,品位49.94 %,回收率64.23 %.铁精矿产率26.84 %,品位60.24 %,回收率76.26 %.

图 12 闭路试验流程图

表4 闭路试验结果/%
点击放大

表5 铜精矿和硫精矿中金银化验结果
点击放大

4 结论

1) 原矿中Cu 2.86 %,Fe 21.2 %,S 23.92 %,Ag 5.60 g/t,Au少于0.5 g/t.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铜矿、磁铁矿、铜蓝、黄铁矿;非金属矿物复杂,以石英、石榴子石为主,还有绢云母等.

2) 采用浮选-磁选联合工艺,实现综合回收Cu、Fe、S,Au和Ag富集于铜精矿中.选铜采用石灰、Na2S、HT、丁铵加丁黄和2#油.选硫采用H2SO4,丁黄和2#油浮选.弱磁选回收铁.

3) 工艺指标:铜精矿产率9.75 %,Cu品位22.05 %,回收率75.17 %,含金0.97 g/t,含银14 g/t.硫精矿产率30.76 %,S品位49.94 %,回收率64.23 %.铁精矿产率26.84 %,Fe品位60.24 %,回收率76.26 %.

参考文献
[1] 叶威, 邱显扬, 胡真, 等. 多金属硫化矿的综合回收进展[J]. 材料研究与应用, 2011, 5(4): 253–256.
[2] 余云柏. 多金属硫化矿选矿研究[J]. 矿产综合利用, 2011(5): 28–30.
[3] 陈家模. 多金属硫化矿浮选分离[M]. 贵阳: 贵州科技出版社 , 2001.
[4] 朱玉霜, 朱建光. 浮选药剂的化学原理[M]. 长沙: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 1996.
[5] 黄万抚, 王宏. 新药剂浮选江西某难选铜矿的试验研究[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3, 4(3): 62–67.
[6] 汤玉和, 汪泰, 胡真. 铜硫浮选分离药剂的研究现状[J]. 材料研究与应用, 2012, 6(2): 100–102.
[7] 黄忠宝, 王森. 提高某地铜铁矿石铜回收率试验研究[J].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08(4): 26–28.
[8] 邱俊, 李宪俊, 陈平, 等. 铁矿选矿技术[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9.
[9] 孙体昌, 李定一, 张润仙. 石灰与黄铁矿作用时间对抑制效果的影响及机理[J].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02(2): 41–44.
[10] 邱允武. 黄铁矿与易浮磁黄铁矿浮选分离的研究[J].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1991(6): 5–9.
[11] 邱廷省, 丁声强, 张宝红, 等. 硫化钠在浮选中的应用技术现状[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2, 3(6): 39–43.
[12] 高起鹏. 西藏玉龙某难选铜矿石选矿试验研究[J]. 铜业工程, 2005(1): 25–27.
[13] 邓荣东, 刘全军, 叶锋宏, 等. 云南低品位难处理氧硫混合铜铁矿综合回收试验研究[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2012, 37(2): 1–5.
[14] 杨丙乔, 邓冰, 左倩. 铜绿山铜铁矿深部矿石中铜的可选性研究[J]. 金属矿山, 2010(8): 71–74.
[15] 吕丽华, 张伟, 房启家, 等. 某铜铁矿石的选矿试验研究[J].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12(1): 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