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出口价格与稀土储备 | ![]() |
b.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b. School of Economies and Management,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zhou 341000, China
从各方面看,稀土出口都应该有一个比较高的价格,而我国稀土却长期低价出口,并且供应了全球90 %以上的稀土需求.正因为此,如何获取稀土出口定价权被社会各界广泛讨论.近两年稀土价格虽有大幅度的上升,但并未被认为我国已真正获得了稀土出口的长期定价权.政府对稀土生产和出口的限制、以及稀土的炒作行为是此番稀土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其表现为短期性和价格的不稳定,稀土价格在大幅上涨之后的大幅度下跌说明了这一点.董君(2011)认为,政府实施的一系列稀土调控政策对稀土定价权的回归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也引发了新的问题,未来中国能否真正掌握稀土定价权,还面临着诸多挑战[1];徐栋和李云帆(2011)认为,政府对稀土行业的全面调控确实收到了一些成效,稀土价格大幅上扬.但稀土涨价不是中国掌控了稀土定价的话语权,而是中国政府调控整顿稀土资源,收紧稀土供应,市场上稀土资源供应量减少的结果[2].
在大多数的研究中,“建立稀土储备”被普遍看作是真正获取稀土长远定价权的重要手段.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在《强烈呼吁国家建立稀土战略元素储备制度》中提到:“我强烈呼吁国家建立稀土战略元素储备制度,拨出十亿左右美元用于在稀土价格低迷时收购稀土作为战略储备,强化资源保护,以夺回国际定价权”[3];章洁(2010)在增强我国稀土产品出口定价权的战略及政策措施中提出:建立稀土产品的国家物资储备,可以增强稀土产品的宏观调控能力,影响稀土产品国际供给,获得稀土产品定价权[4];周晓唯和孙赟(2010)认为:借鉴国外经验,中国需要建立稀土国家储备体系,依据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建立大宗基本原材料商品的战略储备以及相应的套期保值基金,中国稀土储备完全可利用自身的仓储优势,改变稀土出口供给弹性,支持稀土产业发展[5];任忠宝和余良晖(2011)认为:从国家的角度讲,稀土储备不仅能把握国际稀土定价权,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还能提升中国稀土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6];周代数、李小芬、王胜光、陈果、张寿庭、徐栋(2011)等学者的研究中,都提出了稀土储备可以实现掌控稀土出口的定价权[7-9].
国际上利用实物储备来对价格产生影响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做法,但这种实物储备基本都属于买方储备.在稀土国际贸易中,我国是卖方,卖方储备对出口价格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还需要仔细研究.本文首先探讨我国稀土出口为什么应该有一个比较高的价格,然后通过对稀土出口价格形成机制的探讨,找出稀土储备和稀土价格之间的关系,明确稀土储备是否能够长期提高稀土出口价格,最后探讨稀土储备的目的到底应该是什么,以及为实现稀土储备目的需要怎样的储备方式.
1 我国稀土出口为什么应该有一个高价在我国“稀土出口价格过低”几乎是众口一词,并且有大量的文献在探究“导致我国稀土出口价格过低的原因”.而对于“我国稀土出口为什么应该有一个高价”并没有系统、明确的说法,如果对这一点认识不清,从逻辑上说通过国家干预提高稀土出口价格就没有基础,因为国家干预的目标(即稀土出口的合理价格)不明确.通过对媒体的相关报道和有关学术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和总结出“我国稀土出口为什么应该有一个高价”的四个主要理由.
1.1 稀土在高科技领域和军事领域有巨大的应用价值稀土在高科技领域运用广泛,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认为“没有稀土就没有高新技术”.稀土在高科技领域已经显示出的应用价值十分巨大,未来的应用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另外,稀土在军事领域(尤其在高性能武器方面)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军事领域往往与国家安全相联系,因而稀土的价值被看得就更高.稀土已经是全世界公认的宝贵战略资源.正因为此,在稀土巨大的应用价值面前,对稀土原料产品的价格自然就会有极高期望.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稀土的应用价值高并不必然意味着稀土原料价格就一定会很高,世界上绝大多数矿产品价格都不是很高,由矿产品深加工后的制成品比矿产品的价格一般都会高出很多.
1.2 稀土是极为稀缺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基础,同样有价值的物品,越是稀缺,价格就会越高.稀土的有用性毋庸置疑,因此当我们认为稀土是极度稀缺时,稀土的价格当然会被期望很高.稀缺性是相对于需求而言的,需求又包括现实的需求和未来的需求,在市场经济下形成均衡价格的需求又主要决定于现实的需求.稀土的运用领域虽然广泛,但现有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大,而稀土未来的巨大需求靠纯粹的市场机制很难在价格中体现出来.
有一种观点认为“稀土并不稀缺,只是在地壳中稀散而已,并且稀土仅仅是作为一种添加剂使用,用量很少,所以不必过分夸大稀土的稀缺问题”.这一观点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稀土的不稀缺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对于特定的时期稀土是稀缺的;对于特定的国家和地区稀土是稀缺的;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稀土是稀缺的;至少中国所特有的南方离子型重稀土是稀缺的;稀土现在的使用量不大,并不等于将来的使用量也不大。以我们现有的认识能力,稀土的储量相对于稀土未来的需求量是极度稀缺的.我们对稀土的决策只能建立在我们现有的认识能力上,这也是唯一可行的.当我们比较明确地预见到相对于未来的需求量稀土是极度稀缺的资源时,现在市场所形成的稀土出口价格显然过低了[10].
1.3 我国在稀土资源和稀土供给上具有垄断地位我国稀土资源、尤其是中重离子型稀土资源在世界上具有垄断优势,我国又是世界上稀土原料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各种稀土原料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90 %以上,全世界对我国稀土产品具有很强的依赖.一般认为,既然我国稀土供给具有垄断地位,就应该能够形成较高的垄断价格、应该有稀土定价的话语权,而现有的稀土出口价格显然没有体现出我们对稀土的垄断地位.和世界石油市场相比,欧佩克组织还远不具有我们对稀土的垄断优势,但却拥有石油价格的定价权.大多数文献都在寻找可以形成垄断而没有形成垄断的原因,稀土企业规模过小、行业过分分散、恶性竞争、没有统一的议价机制等自然就成了稀土出口价格过低的罪魁祸首.
我们所期望的稀土垄断是卖方垄断,而稀土的卖方垄断势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市场对稀土的需求弹性,形成稀土的卖方垄断组织并不一定就会有很大的垄断势力,也就是说即便是可以形成有约束力的垄断组织,如果需求弹性很大,垄断势力就会很小,也不可能定一个高价.如果在国内形成的是寡头垄断而不是完全垄断,那么寡头垄断只是提高价格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在稀土垄断寡头供给成本差异很大的情况下,寡头博弈也很容易形成低价.垄断可能会对提高价格有利,但垄断也会造成市场效率的损失,为寻求垄断保护,还会产生大量的寻租现象.
1.4 生产稀土的环境成本高昂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由于外部性并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因此生产过程中如果有负的外在性,均衡价格就会偏低.稀土在采选、分离等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很大的污染,稀土焙烧排放大量含有精矿的粉尘和含有氢氟酸、二氧化硫、硫酸等的废气,排放酸性废水以及放射性废渣;稀土矿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稀土生产企业排放的“三废”中氨氮、硫、氟和COD超标.每年排放的氨氮、氟、放射性元素等污染物已对我国重要水域和地下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含硫、氟、氯等废气对大气也造成了污染.放射性的尾矿和废渣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也对公众安全构成威胁.显然,稀土生产有巨大的环境成本,而这些环境成本外在化为社会承担,稀土出口价格中并没有完全包含环境成本,因此稀土出口价格不能弥补我们为稀土出口而承担的环境代价,没有包含巨大环境成本的稀土出口价格过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于稀土原料产品生产过程中污染大、环境代价高,一些发达国家环境要求严,因而不愿去生产稀土原料产品,这是导致中国生产的稀土原料产品占全球较高比例的一个主要原因.就稀土生产的环境代价来说,不但稀土的出口价格过低,稀土的国内价格也同样过低.
2 稀土出口价格的形成机制经济学对于价格形成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虽然其理论体系既庞大又复杂,但供求理论是价格形成机制的基础.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是对于一定量商品能够实现交易的价格,我们所研究的价格问题都是指交易价格,讨论不能实现交易的价格没有实际意义,交易价格的形成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决定.
商品的需求受很多因素影响,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买方形成了对商品的价值评价,即买方对不同数量商品的购买所愿意付出的代价,我们称之为买方给出的商品需求价格.通常用“需求价格弹性(需求弹性)”来反映买方的需求价格特征.如果需求弹性较小,交易价格可以在较大的波动范围内形成,如果需求弹性较大,则交易价格只能在较小的波动范围内形成.
商品的供给主要由卖方提供的商品成本决定(供给成本),供给成本主要包括了生产成本、税收成本和社会成本.社会成本一般不由卖方承担,而是外在化给社会承担,如果社会成本内在化为卖方承担,通常包含于各种税收成本中.卖方根据商品的供给成本形成了对商品的价值评价,即卖方对出售不同数量的商品愿意提供的价格,我们称之为卖方给出的商品供给价格.通常用“供给价格弹性(供给弹性)”来反映卖方的供给价格特征.当需求价格高于或等于供给价格时,会实现交易,但当需求价格低于供给价格时,不会有交易实现,因此买卖双方任何一方一厢情愿的定价是实现不了交易的.
买卖双方的相互作用不同,会形成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等不同的市场结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大小对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不同的市场结构又会影响到交易价格的高低.从长期来看,如果买卖双方都是竞争性的市场时,交易价格会形成在卖方的平均供给成本上;如果买方是竞争性市场,而卖方是垄断市场,交易价格可能会高于或等于卖方的平均供给成本,价格定高的程度主要受买方需求弹性的影响,需求弹性越小,价格定的就越高,需求弹性越大,价格越不可能定高;如果卖方是竞争性市场,买方是垄断市场,交易价格就会被压低,压低的程度主要受卖方供给弹性的影响,供给弹性越小,价格压的就越低,供给弹性越大,价格越难以压低,但交易价格不会低于卖方的平均供给成本;如果买卖双方都是垄断性市场时,交易价格的高低由双方的博弈策略决定,但买卖双方不管怎样讨价还价,形成的长期交易价格不会低于卖方的平均供给成本.
2.1 稀土的需求在过去二十年,全球稀土需求年均增长5 %,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据预测,在未来的五年,全球稀土需求年均增长将达到8 %[11].随着全球对高科技产品依赖的不断加深,稀土在未来的需求越来越被看好.
稀土的特殊性质决定了稀土目前的可替代程度很低,但未来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根据稀土日益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稀土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判断,稀土的可替代性总的来说相对较小.如果单从稀土的可替代性来判断稀土的需求弹性大小,那么稀土的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并且短期需求弹性小于长期需求弹性.
从稀土的需求增长和稀土的可替代性看,稀土的出口价格有较为坚实的上升基础,短期出口价格提升能力高于长期出口价格提升能力.但稀土需求状况支持稀土出口价格提升只是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
2.2 稀土的供给稀土的供给主要由稀土的供给成本决定,稀土供给成本包括生产成本、税收成本和社会成本.在生产成本方面,我国生产并出口的主要是稀土产业链中的上游产品,这一层次稀土产品的生产成本主要受稀土开采难易程度、生产技术以及资金和劳动力成本的影响.在世界上我国稀土资源开采相对容易,稀土生产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进入的门槛较低,劳动力成本低廉.同时,我国在稀土上游产品的生产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这些有利因素决定了我国稀土原料产品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税收成本主要包括了所征收的资源税、生产环节的各种税收以及出口关税.相对于国外资源型产品的税收成本,我国稀土产品的税收成本显然极低;对于稀土生产的社会成本主要是指环境成本,在我国这一成本被外在化了,没有实质性的进入到稀土的供给成本中[12].由此看来,我国稀土出口的供给成本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直接导致了过低的稀土出口价格可以被长期接受.如果供给成本很高,过低的价格压缩了利润空间,低价格至少不会长期维持.巨大的成本优势使中国的稀土产品占据了世界市场的绝大部分,其他国家稀土资源的开发成本与中国稀土产品相比,基本没有经济开采价值,这也是其他国家放弃开发自己稀土资源的一个重要原因.
稀土原料产业如同大多数资源型产业一样,获取收益的途径比较单一,产业灵活度小,一旦减少产量,企业损失巨大.这种产业特征决定了稀土的供给弹性较小,特别是短期供给弹性远远小于长期供给弹性,因而在短期内,当稀土价格大幅度下降,甚至稀土出口已无利可图时,稀土供给依然不会减少.另外,由于我国对稀土的管理体制问题(比如稀土出口配额)和各方对于稀土利益的争夺,稀土的供给弹性变得更小.
从现阶段我国稀土的供给能力和供给弹性看,稀土的出口价格很容易被压低,而且这种稀土供给状况对稀土出口价格向下的压力是一种长期影响,稀土供给成本过低是我国稀土大量低价外流的主要原因.要想长期从根本上改变稀土出口价格过低的局面,就必须提高稀土的供给成本.当然,随着稀土开采、加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稀土的生产成本在不断下降,不可能通过提高稀土的生产成本来提高稀土的供给成本,大幅度提高稀土的资源耗竭成本、环保成本是提高稀土供给成本的有效途径.
通过直接限制出口量减少稀土供给,的确可以迅速提高稀土的出口价格,但这只能是一个短期政策,不宜成为长期管制政策.一方面它会破坏市场秩序、降低市场效率、造成不公平竞争、增大监管难度、提高监管成本;另一方面会加剧非法生产、走私出口、绕过监管变相出口等,仍然难以抑制稀土大量低价外流.
2.3 稀土出口的市场结构我国稀土出口的对象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很容易形成买方垄断.从目前国外稀土进口状况来看,国外企业通过统一委托少数几个进口商进口稀土,形成了事实上的稀土买方垄断市场,极大提高了国外对我国稀土进口的议价能力[13].由于我国稀土生产的进入门槛较低,行业中存在大量的生产企业,行业集中度分散,形成了稀土供给的竞争性市场,完全丧失了稀土出口的议价能力.
因此,我国稀土出口形成了国外买方垄断对应国内卖方竞争的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结构下,稀土出口价格自然会被压低.又由于我国稀土出口的供给弹性较小,造成了国外有很强的买方垄断势力,稀土出口价格被压低的程度会很大.
总之,我国稀土供给成本较低使得稀土生产能力大幅度扩张,稀土供给远大于需求,造成了稀土供需失衡.而稀土出口的买方垄断对应卖方竞争的市场结构,使我们出口稀土的议价能力丧失.这两种力量最终导致了我国稀土出口价格过低的局面.
3 储备与价格的关系解决我国稀土出口价格过低问题,一方面是提高我国稀土供给成本,通过市场力量减少稀土供给量;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现有的稀土出口市场结构,形成卖方垄断市场,提高卖方垄断势力,削弱买方垄断势力,从而提高稀土出口的议价能力.
目前的稀土出口市场,国外买方垄断已经形成,对此我们并没有太多的有效方法予以消除.但可以采取措施削弱买方垄断势力,如果买方垄断势力得以削弱,即便是存在买方垄断形式,买方压低价格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国内卖方垄断尚未形成,应尽快采取措施,进行行业集中.但是卖方议价能力的大小还不在于是否有卖方垄断形式,它主要取决于卖方垄断势力的大小,如果有卖方垄断形式而卖方垄断势力很弱,卖方的议价能力也不会很强.买方垄断势力主要由供给弹性决定,卖方垄断势力主要由需求弹性决定,买方储备会改变需求弹性的大小,卖方储备会改变供给弹性的大小.储备通过影响弹性,从而影响买卖双方的议价能力.
3.1 “买方”储备与价格的关系需求弹性是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较大变动,表明需求弹性大,而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较小变动,表明需求弹性小.买方储备会对需求弹性产生影响,如果买方有储备,价格上升时,可以较多的减少需求量,动用储备来弥补购买量和消费量之间的缺口;价格下降时,又可以较多的增加需求量,补充储备.因此,买方储备会增大需求弹性,特别是对短期需求弹性的影响大于长期需求弹性.买方储备规模越大,买方应对价格变动的能力就越强,需求弹性就越大,并且通过扩大储备规模影响需求弹性增大的趋势会从短期向长期延伸.
卖方垄断势力与需求弹性呈反比,需求弹性越大,卖方垄断势力就越小,卖方议价能力越弱;需求弹性越小,卖方垄断势力就越大,卖方议价能力越强[14].买方储备增大了需求弹性,从而降低了卖方议价能力.
就稀土应用状况和稀土的可替代性来说,稀土原本需求弹性不大,有利于我国获取稀土出口定价的话语权.但是国外很早就建立了稀土储备制度,并且储备规模巨大,这无疑极大的削弱了我国稀土出口的议价能力.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行业集中,在形式上形成稀土卖方垄断,但国外巨大规模的稀土储备使我们不会有很大的垄断势力.通过组建稀土垄断组织来解决稀土出口价格过低问题会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抱太高的期望.
3.2 “卖方”储备与价格的关系供给弹性是供给量对于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价格变动引起供给量较大变动,表明供给弹性大,而价格变动引起供给量较小变动,表明供给弹性小.卖方储备会对供给弹性产生影响,如果卖方有储备,当价格下降时,可以通过增加储备量来弥补生产量和出售量之间的需求缺口,从而减少供给量;当价格上升时,又可以减少储备量,从而增加供给量.理论上卖方储备会增大供给弹性,并且卖方储备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与买方储备对需求弹性的影响类似.
买方垄断势力与供给弹性呈反比,供给弹性越大,买方垄断势力就越小,买方议价能力越弱;供给弹性越小,买方垄断势力就越大,买方议价能力越强.卖方储备增大了供给弹性,从而降低了买方议价能力.
稀土作为资源型产品,其供给弹性本身较小,在出口定价上不利于供给方,而我国的稀土原料产品目前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储备(有些稀土生产企业自己建立了一些储备),还不能够利用稀土储备来降低国外稀土的买方垄断势力,因而在稀土出口的议价能力上表现的较弱.
3.3 买方储备和卖方储备对价格影响的差异买方储备和卖方储备虽然都会对价格产生影响,但影响方向和影响效果是不同的.买方希望交易价格越低越好,买方储备是为了削弱卖方垄断势力,抑制价格提高.在价格较低时,买方可以增加储备,也可以不增加储备,买方对于储备规模可以主动控制.而卖方则是希望交易价格越高越好,卖方储备是为了削弱买方垄断势力,阻止价格过低.在价格较低时,卖方必须增加储备,这种储备的增加是被动的,储备规模无法控制.对于供给具有明显周期性特征的产品,卖方储备规模的边界可以相应界定,而对于供给平稳或者供给可以持续扩大的产品,为了维持高价,卖方储备的规模则会无限扩大.买方储备和卖方储备都是在价格较低时增加储备,买方储备是主动增加,卖方储备是被动增加.在价格较高时,买方为了抑制价格,必须减少储备,而卖方则没有减少储备的理由,因为减少卖方储备就会抑制价格,除非卖方储备的目的是为了使价格保持平稳,否则卖方储备规模只会单方向的不断扩大.正因为此,绝大多数的国家储备都属于买方储备.
在买卖双方进行价格博弈过程中,买方储备是买方获得定价优势的极为有效手段,属于主动手段;卖方储备对提高卖方议价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属于被动手段.对于我国稀土的生产供给来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而且我国稀土的供给能力持续扩大,稀土供给能力远大于稀土的需求,因而通过稀土储备来提高稀土出口价格,从长期来看作用极为有限.
4 稀土国家储备的目的和方式国家储备分为实物储备和金融储备.实物储备又称之为物资储备,和金融储备所不同的是,实物储备的理论研究很少、且极不完备.国家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进行实物储备,按照国家实物储备的目的和储备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同,大致可以归纳出几种最常见的国家实物储备:国防储备、应急储备、调控储备、安全保障储备等[15].国防储备是国家为应对战争需要而进行的必要物资储备;应急储备是国家为了应对突发事件,防止物资的突然中断而进行的储备;调控储备是国家为参与和加强宏观调控而进行的储备;安全保障储备是国家为保障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而进行的储备.
稀土在军事领域中的用途决定了国防储备一定是稀土国家储备目的中的一个,但不应该是稀土储备的全部目的,如果稀土储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国防,没必要从经济性的角度去探讨稀土储备问题.事实上,业界在获取稀土出口价格定价权方面,一直都对稀土的国家储备抱有极高的期望.在前面的分析中发现,我国作为稀土供给方,通过稀土国家储备来影响稀土出口价格,在短期内可能会有一定效果,长期的作用很有限.如果只是期望用国家储备来拯救稀土的价格,那么国家除进行一定量稀土的国防储备外,完全没有必要对稀土进行任何额外的储备,因为有比国家储备更节约成本、更有效率的办法(比如:通过税收等方法提高稀土供给成本),可以更持久的提高稀土的出口价格.因此,我国要进行稀土储备,主要目的不应该只是影响稀土的出口价格,应该为实现更为深远的战略目标而储备.
稀土带给我们的焦虑,表面看是价格问题,实质是我国在稀土应用产业上的落后.我国在稀土原料产品生产技术方面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能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如果稀土应用领域一直落后、稀土研发和生产投入还主要停留在开采和分离阶段,那么稀土原料产品生产技术越发展、生产水平越高,稀土价格的下行压力就越大,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下降的就会越快,稀土问题就越严重.从长期来看,真正能使稀土产业良性发展、彻底解决稀土问题的关键,是我国稀土应用产业发展的强大.同时,只有在稀土应用产业具有了竞争优势,才可以使我国在未来占领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但问题是稀土应用产业从落后到具有竞争优势需要有发展的时间,而稀土低价大量外流,资源一旦枯竭,我们恐怕连发展稀土应用产业的机会都没有了.
因此,建立稀土国家储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稀土外流,为稀土应用产业形成优势、增强稀土应用能力争取足够的发展时间.同时,保留足够大的稀土储备规模,为未来利用稀土优势在高科技领域提升国家竞争力提供原料基础.从稀土的这一储备目的来说,对稀土进行资源地储备就可实现上述目标.而稀土资源地储备,不但可以节省大量储备资金、降低储备成本和储备风险,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轻环境压力.
5 结论(1)从稀土的应用价值、稀缺性和生产的环境代价考虑,我国稀土原料产品的出口价格的确过低.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很难让稀土价格体现出稀土的未来价值、反映稀土的长期相对稀缺性、以及包含外在化的环境成本.因此,国家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是必要的.
(2)稀土供给成本过低是我国稀土大量低价外流的主要原因,要想长期的从根本上改变稀土出口价格过低的局面,就必须提高稀土的供给成本.大幅度提高稀土的资源耗竭成本、环保成本是提高稀土供给成本的有效途径.
(3)我国稀土出口对象比较单一,形成了事实上的国外买方垄断市场,而我国稀土行业集中度低,形成了国内供给的竞争性市场,买方垄断对应卖方竞争的市场结构使我国丧失了稀土出口的议价能力.加之目前我国稀土的生产能力远大于全球稀土的需求,稀土的低价出口就成为了必然.
(4)储备分为买方储备和卖方储备,买方储备可以增加需求价格弹性,削弱卖方垄断势力,抑制价格过高;卖方可以增加供给价格弹性,削弱买方垄断势力,抑制价格过低.买方储备和卖方储备都可以起到稳定价格的作用.但从长期来说,买方储备抑制价格的效果远好于卖方储备提升价格的效果.国外已形成的巨大稀土储备规模,无疑极大的削弱了我国稀土出口的议价能力.
(5)通过稀土国家储备来提升稀土出口价格的长期效果极其有限.除用于国防目的的稀土储备外,建立稀土国家储备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稀土应用产业变得强大争取足够的发展时间,为未来在高科技领域提升国家竞争力提供原料支撑.以此目的,稀土国家储备应以稀土资源地储备为主.
[1] | 董君. 关于中国稀土定价权回归的理性思考[J]. 价格月刊, 2011(9): 47–51. |
[2] | 徐栋, 李云帆. 中国能否夺得稀土话语权[J]. 中国经贸, 2011(7): 84–85. |
[3] | 徐光宪. 强烈呼吁国家建立稀土战略元素储备制度[J]. 中国高新区, 2009(8): 17–18. |
[4] | 章洁. 我国稀土产品出口定价权缺失问题与原因分析[J]. 北方经济, 2010(7): 66–67. |
[5] | 周晓唯, 孙赟. 稀土资源出口保护度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 2010(7): 54–58. |
[6] | 任忠宝, 余良晖. 稀土资源储备刻不容缓[J]. 地球学报, 2011(7): 507–512. |
[7] | 周代数, 李小芬, 王胜光. 国际定价权视角下的中国稀土产业发展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11(2): 73–77. |
[8] | 徐栋. 稀土话语权之匙[J]. 中国有色金属, 2011(9): 32–33. |
[9] | 陈果, 张寿庭. 我国稀土定价权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J]. 中国矿业, 2011(12): 55–59. |
[10] | 吴一丁. 毛克贞"稀土问题"及稀土产业的政策取向[J]. 经济体制改革, 2011(5): 170–173. |
[11] | 宋洪芳, 洪梅. 我国稀土产业现状分析及预测[J]. 稀土信息, 2010(1): 8–12. |
[12] | 吴一丁, 赖丹. 稀土资源税:现存问题与改革取向--来自南方稀土行业的调研[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2, 33(2): 25–29. |
[13] | 宋文飞, 李国平, 韩先锋, 等. 稀土定价权缺失、理论机理及制度解释[J]. 中国工业经济, 2011(10): 46–55. |
[14] | 罗伯特S平狄克, 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 微观经济学(第七版)[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9: 323-362. |
[15] | 刘旭友, 何炼成. 简论实际冲击与实物储备调控机制[J]. 经济问题, 2008(9): 1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