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型稀土矿开发的历史回顾--纪念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建所60周年 | ![]() |
笔者长期从事南方离子型稀土工作.依据工作的经历,结合多年来掌握和了解的一些情况,特重点围绕矿山工艺研发与开采情况,撰写本文.旨在力求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一些情况,作为一项历史性素材,供有关方面参考,并留给后人以资纪念,同时以本文献给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建所60周年纪念.
1 南方稀土研(开)发序幕--南方重稀土资源基地军工会战至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南方除原已发现的、为数极少的、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一带的海滨砂矿中含有稀土(主要为独居石)外,尚未发现其它稀土资源.
中国特有的、世界新型的稀土矿种--“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发现与开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叶,国家组织的为寻求中国重稀土资源基地的军工会战.
当时以某钨矿围岩--花岗岩为资源目标,开展国家急需的目标产品--代号为“6号产品”的军工会战,旨在寻求和建立为军工服务的“矿物相”重稀土矿产资源基地.通过8个参战单位的艰苦努力,研发出的工艺,成本很高(几十万元/公斤产品),工业上难以实施.随着文革的接踵而至,会战中止.此后,在参战单位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下称“赣州所”),建立了一条中试生产线(代号“802”厂),生产出少量的“6号”产品供军用.
2 “离子吸附型”稀土的发现、命名与二代提取工艺的发明20世纪60年代的南方重稀土军工会战,未达最终目标.但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1969年底,江西省地矿厅908队根据群众报矿线索,发现龙南足洞高钇型离子型重稀土矿(代号“701”矿区).
该矿经赣州所的研发,1971年4月,将这种我国特有的、世界上完全新型的稀土矿种,称之为“不成矿”的稀土矿,正式命名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从此,在世界上有了一种完全新型相态--“离子相”的稀土矿物[1-4],它与此前传统的“矿物相”稀土矿物,在矿物性态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1971年7月,世界上第一份离子型稀土第一代提取工艺--“池浸”工艺实验室报告问世[5-6];1971年10月该工艺的扩大试验报告顺利完成;1973年7月,该工艺半工业试验报告胜利完成.
1971年国家将“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列入“机密”级范畴,实行严格的保密措施.
1972年,江西909地质队发现寻乌河岭低钇富铕型离子型轻稀土矿(代号“7210”矿区).赣州所于1975年2月完成该矿实验室试验,1975年10月完成该矿的半工业试验[7-8].
1986~1987年期间,赣州所在为社会服务过程中,发现以信丰为代表的中钇富铕型离子型稀土矿,并研发其提取工艺.
20世纪80年代,赣州所依据离子型稀土的配分特点,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型:高钇型离子型重稀土矿,以龙南为代表;低钇富铕型离子型稀土矿,以寻乌为代表;中钇富铕型离子型稀土矿,以信丰为代表.
1985年,赣州所在赣县大埠稀土矿完成世界上第一次离子型稀土第二代提取工艺--“原地浸出”的摸索试验,取得方向性成果.
1986年6月至1989年3月,赣州所在龙南中试厂先后完成原国务院稀土办十分关注的、现场“原地浸出”工艺的二次探索试验,获得良好指标.
1993年12月,赣州所、长沙矿冶研究院、长沙矿山研究院顺利完成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任务--龙南稀土矿点“原地浸出”万吨级规模工业试验(高钇型离子矿),获得良好指标.
1995年2月,赣州所、长沙矿冶研究院、长沙矿山研究院顺利完成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任务--寻乌稀土矿点“原地浸出”万吨级规模工业试验(低钇富铕型离子矿),获得良好指标[9-13].
1985年6月,离子型稀土第一代提取工艺--“池浸”工艺,获国家发明奖.
1996年,离子型稀土第二代提取工艺--“原地浸出”工艺,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为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十大国际领先水平成果.
1997年,离子型稀土提取第二代工艺--“原地浸出”工艺获国家发明奖.此后,赣州所围绕离子型稀土矿山、分离、金属冶炼、装备等方面的课题继续开展技术研究,在“九五”、“十五”期间,先后承担一批国家攻关任务,获得一批重要成果.
“八五”国家科技攻关期间,原地浸出工艺技术路线由“网井布液,静压渗浸,负压封底,综合收液”发展成“网井(沟槽)注液,静压渗浸,综合控边,自流收液”.该工艺对于解决裸脚式风化壳中离子型稀土的原地浸出,效果较好.而对于全覆式风化壳类型,尤其是对于条件较为复杂的全覆式风化壳类型,却还有较大的难度[14].为此,针对此问题,赣州所于“九五”期间,继续开展国家科技攻关,首创出在矿体内部坑道施行“密集导流孔防渗处理,人工假底截流收液”新技术[15],实现了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工艺技术中收液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原地浸矿技术推广应用面大幅度提高.“十五”期间,国家继续下达“复杂类型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取工艺研究”,要求对“分散型矿体”、“不均质矿体”、“渗透性差矿体”继续攻关,旨在进一步完善密集导流孔人工底板工艺技术,优化工艺参数,提出工艺设计标准和工艺技术规范,研制专用设备及其配套,取得重要进展.至此,围绕着原地浸出工艺的研发,业已形成三套完整的工艺方案.即:“网井布液,静压渗浸,负压封底,综合收液”方案、“网井(沟槽)注液,静压渗浸,综合控边,自流收液”方案、“网孔布液,静压渗浸,坑道+密集导流孔”方案.与此同时,还研发出一批配套技术与专利,包括“离子型稀土原地浸取稳压注液装置”、“高压水力钻孔装置”等[16-19].
诸多研究成果表明,离子矿与其它类型稀土矿相比,具有五大优势:稀土配分齐全,高科技应用元素含量高,放射性比度低,综合利用价值大,提取工艺较为简单、成本低.离子矿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稀土分布格局,为中国乃至世界高科技的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如今,世界已迈入二十一世纪,进入高科技时代,离子型稀土已成为人类生活、社会经济发展、高科技战略不可或缺的战略性物资.
3 二代工艺的主要区别第一代提取工艺其工艺过程就是一个“搬山”运动,地表剥离,产出大量尾矿(约1500~2000 t含矿矿石才能浸出1 t产品),形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两大缺陷.第一代提取工艺资源利用率约35 %~40 %,开采后的现场,留下严重的环境隐患.
第二代提取工艺针对第一代工艺的主要缺陷,由“搬山”运动改为“原地浸出”,环境大为改善;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工艺发明单位大量的数据证明,稀土收率可达75 %以上,高者甚至可将按地质报告计算储量之外的部分资源加以回收.
如今,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已明令淘汰第一代提取工艺,推广使用第二代提取工艺.
4 工艺的推广与“离子型”稀土开发热20世纪70年代,赣州所在前述科技成果基础上,帮助地方政府建立起地方国有龙南稀土矿、寻乌稀土矿.
1985年,国家开始实行科技体制改革.当时对科技界的基本估计(或评价)是“两个脱离”(脱离社会、脱离经济建设),为此,对症的良药便是“两个面向”(面向社会、面向经济建设).对于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首当其冲的中央部委直属科研院所,国家要求他们全心全意地做好“两个面向”工作.赣州所作为原有色总公司的直属院所,在改革的大环境下,也必须按照国家的要求,更加积极地介入社会和经济建设.
20世纪80年代中叶,地方政府在当时国家的矿业开发思维指导下,意识到对于不发达、欠发达地区,加速离子矿的开发,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收入,促进就业的一条良好途径,强烈要求赣州所帮助地方开发离子矿.赣州所应地方政府要求,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后举办多期培训班,为赣、闽、粤、湘诸省培训了几百名技术骨干.笔者作为当时的分管领导,多次到培训班讲话,鼓励大家学好技术,办好矿,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赣州所还根据地方政府的要求,以县为单位,与各县直接联办或技术服务,办理“示范样板矿”(第一代工艺),大大地推动了离子矿的开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当时的赣州地区十来个离子型稀土赋存县,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掀起了离子型稀土开发热潮.星罗棋布的稀土矿点,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以生产初级分离产品--分组产品为目标的“分组(离)厂”,一座座地建立起来.当时矿点数谁也难以统计,据我们掌握的资料,不下几百个矿点.我们之所以能够掌握这些情况,缘于:其一,赣州所顺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大潮,在推动南方稀土开发,做好“两个面向”工作上,得到原国务院稀土办、有色总公司、国家科委、国家计委等中央部委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与各矿、各地有广泛的联系;其二,是因为绝大部分矿点都与赣州所有直接的业务联系,包括分析化验、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其三,赣州所在20世纪70、80、90年代,事实上已成为我国离子型稀土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和信息中心,所有矿山开采技术均采用该所研发的第一代工艺,该所通过技术服务方式还帮助地方建立了几十条分组(离)生产线、几十条金属生产线.由此,凡与离子矿有关的业主都希望与赣州所保持联系,以取得支持,了解信息.可以说,靠南方稀土发家致富,甚至成为亿万富豪的许多人,都离不开赣州所的支持.但是,在为数众多的矿点中,除赣州所先后与地方在龙南、信丰联办的矿点和极少数的地方国有矿点外,绝大部分都是非公有制开采,中央、省属国有企业均未涉及离子矿的开采.对于这样重要的高科技战略性矿产资源,省级及以上国有企业未介入,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出现的奇怪现象.根据赣州所掌握的情况,仅赣州地区离子矿矿产品产量,高峰期曾达2万t/a年以上.
5 第二代工艺样板矿1994年至1995年,赣州所与龙南稀土矿,根据原江西省计委下达的任务,在龙南丘陵地形的含矿区域,联合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离子型稀土“原地浸出”工艺“样板矿”.它涉及五个半山头,矿石量几十万吨.该矿作为第一个万吨级工业试验之后的扩大试验,既承担大规模扩试任务,又承担“样板矿”生产的任务.该矿的试验与生产取得“双丰收”,获得优异的技术与经济指标.尤其是综合收率远高于人们的预期,成本低于预计指标.其主要成果,一是充分地利用地质条件,将工试中采用的“人工假底、人工收液”技术体系,改变为“自然底板、自流收液”技术方案,简化了工艺,降低了成本;二是进一步将工艺与地质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幅度提高稀土收率.
6 “离子型”稀土走向世界1980年,中国第1 kg离子型稀土矿样品,由赣州所制作,由江西冶金进出口公司提供给日本客户,国外开始接触中国的新型稀土矿种--离子型稀土矿.1981年,中国第1吨离子矿大样,由赣州所帮助龙南制作,由江西冶金进出口公司出口到日本,国外才开始知道中国有一种“不同于其它稀土矿的矿源”.1983年起,以赣州地区为代表的中国南方离子型稀土开始大量出口,中国特有的离子型稀土矿被国外逐步认识和了解.
20世纪80年代,原寻乌稀土公司负责人刘经跃先生出访日本,一时在日本稀土界掀起了“中国南方稀土风”,刘经跃先生被日本捧为中国“稀土大王”.20世纪80年代中叶后,中国的离子矿大量出口日、欧、美等发达国家,时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我国离子矿矿产品出口的鼎盛期,当时产量的60 %以上供出口.直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停止离子矿矿产品的出口.
7 对南方诸省33个重点县“离子型”稀土资源的面上调查南方离子型稀土矿种及其提取工艺,国家在1971年将其定为“机密”级保密范畴,很长时间内涉及单位少、人员少,人们对它们了解甚少.赣州所作为我国南方离子型稀土的重点专业科研院所,承担了原国务院稀土办、中央部委的许多任务.由于赣州所围绕着离子矿的开发,配套研发了适于在现场应用的快速分析方法,以及简便、快速、投资少的勘查方法,摸索出该类型稀土矿的宏观赋存特征,并总结出一些简易的找矿方法和找矿标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原国务院稀土办为进一步掌握和了解我国离子型稀土分布情况,要求赣州所做些面上的资源调查工作.赣州所根据原国务院稀土办的要求,组织科技人员,花费较长时间,对包括江西十多个县在内的南方诸省33个重点县的离子型稀土资源,进行了面上的调查,基本锁定了南方离子型稀土的一些重点赋存区域,并向原国务院稀土办汇报.
8 南方诸省几百个矿点典型的稀土配分由于赣州所研究了一系列以X荧光光谱检测、化学法检测为代表的离子矿分析检测方法,其分析检测数据,已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尤其是离子矿矿产品出口,外商纷纷要求由赣州所检测.因此,南方离子矿的分析检测工作,很大部分都是由赣州所承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根据原国务院稀土办的要求,赣州所依据对南方诸省几百个主要“离子型”稀土生产矿点的分析检测结果,将每一矿点的典型配分加以整理,进行综合整理后,上报原国务院稀土办,以供原国务院稀土办掌握我国主要离子型稀土矿产区的典型稀土配分.
9 建议政府采取措施,整治稀土开采混乱局面,由国有组织开采20世纪90年代后期,笔者针对当时离子矿绝大部分由民营开采,生产秩序混乱,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向赣州市政府主要领导提出建议.建议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认真研究对策,对于像离子型稀土这样的高科技战略物资,国家应掌控起来,由国有(或国有为主)组织开采,纳入计划开采、有序开采,彻底整治混乱局面.当地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以至后来演变到组建“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下称“矿业公司”或“公司”).
10 赣州稀土开采的三大阶段赣州离子型稀土开采,历经三十余年,笔者认为,依据开采秩序状态,可大致划分出三大阶段:有序开采阶段、混乱开采阶段、整合(治)开采阶段.第一阶段大致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叶前;第二阶段大致为20世纪80年代中叶至90年代后期;第三阶段大致由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这三个阶段的演变,是由初期的少数地方国有单位开采,有序开采;逐步变为较长时间的“放开”开采,绝大部分矿点由非公有制混乱、无序开采;再经过艰难的整合,时至今日,希望逐步恢复到初期的有序开采状态.赣州稀土矿采矿证,经过整合后,现已全部纳入“矿业公司”旗下.
11 江西稀土采矿证及其分布、采矿权人现江西省稀土采矿证89本,约130个开采点.其中,赣州市88本证,127个开采点.在赣州的8个主产县中,采矿证的分布是:龙南16本,信丰12本,定南32本,全南2本,安远10本,寻乌6本,赣县7本,宁都3本.赣州88本采矿证的“采矿权人”全为“矿业公司”.
12 赣州稀土矿山管理模式目前,“矿业公司”作为88本稀土采矿证的唯一“采矿权人”,将开采活动以“劳务承包”方式,承包给“承包业者”开采.据悉,这些“承包业者”,很多都是离子矿开采混乱期间的原“个私业主”、“采矿权人”.“矿业公司”与每一“承包业主”签订承包合同,两者之间依据合同关系,作为法律上的“采矿权人”与“实际开采组织者”之间的联系,由“承包业主”进行实际矿山开采的日常组织、维护活动.据悉,“矿业公司”与每一“承包业主”、每一“生产单位(矿)”,实行“三统一”管理.亦即,对88个矿实行“统一计划”、“统一开采”、“统一销售”.“矿业公司”赋予“三统一”的内涵是:“公司”按国家每年下达的矿产品生产指令性计划,统一分配到每一矿,要求每一矿按“公司”计划指标开采;“公司”依据每一矿具体情况,要求每矿在矿区范围内,按指定开采地点,并按“第二代工艺”开采;“公司”要求每一矿生产出来的产品,统一交“公司”销售,“公司”收购每一矿的产品,按市场、成本、分离企业的需求,而适时作“收购价”的变动;“公司”销售的矿产品,其“销售价”依据市场和“收购价”的变动,一般一个月定价一次,初步形成了南方离子矿报价的市场雏形.但2011年开始,“公司”收购和掌握的矿产品,已不再直接向市场(分离企业)销售,而是与各分离企业签订合同,委托分离企业代加工.赣州市各分离企业,都能从“公司”得到数量不等的矿产品原料加工指标.加工出的分离产品,“公司”根据情况和需要,进行销售.
“矿业公司”在赣州市的8个稀土矿产品主产县,都设立了“分公司”,作为“公司”的派出与直接管理机构.它们对所在县的每一矿实施具体的管理,每周巡查一次.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检查矿山开采情况,包括是否在指定地点开采、是否“越界”开采,矿山安全生产情况,矿山产品销售情况等.“公司”本部一般每一个月对各矿检查一次.现正开展的各矿环评,由“公司”负责,统一安排.
13 一些矿山对“第二代”工艺技术掌握不够赣州所作为离子矿二代工艺的主要发明单位,对其推广应用做了大量工作.前已述及,针对第一代工艺,举办了多期技术骨干培训班,为南方诸省培训了大批技术骨干,他们成为了第一代工艺应用的技术依托力量.在许多地方,该所与地方联营或技术服务,举办“示范矿”、“样板矿”,手把手地传授、教培技术,因此地方上普遍地对第一代工艺技术掌握较好.
第二代工艺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技术含量比第一代工艺高得多.它将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流体力学、矿山岩体力学、溶浸采矿工艺学、湿法冶金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相关技术融于一体,比第一代工艺复杂得多.第二代工艺的推广,其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条件,已不像第一代工艺推广时期,社会和企业对赣州所技术上的需求和热情也不如第一代工艺.迄今,作为技术发明单位,针对第二代工艺的推广,尚未举办过技术培训班,没有大量培训技术骨干,矿山缺乏可以依托的技术骨干力量.据了解,社会上许多应用第二代工艺的开采点,是靠“偷”学的技术来开采,照葫芦画瓢.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靠“偷”学的东西,成事能有多大把握?依葫芦画瓢,知其一点,不及其余,葫芦画不好.而赣州所对第二代工艺的推广,仅以技术服务的方式,服务的矿山为数也有限.因此,严格地说,一些矿山企业对第二代工艺的掌握和熟练程度,不如第一代工艺.据悉,这些年来,一些使用第二代工艺的矿山,从技术层面看,出现了一些不应出现的情况.例如,出现山体滑坡、浸出液收率不高、“跑液”、浸矿锥体边界控制不好、浸出液污染水源等情况.据对一些案例的分析,只要从技术上控制与掌握得好,这些情况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
14 在现有工艺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技术掌握与熟练程度,仍有提高稀土收率的潜力笔者作为第二代矿山工艺研发的主要组织、领导、参与者,经历了其研发的全过程.深知第二代工艺无论在探索试验、扩大的探索试验、工业试验、大规模工试、样板矿建设与生产、技术服务矿山,都取得较好的收率指标,经受了实践的考验与检验,其收率一般都在75 %以上.有的矿山以原地浸出工艺,实际获得的稀土产量往往比较高.究其原因,是可将未计算储量以外的一部分矿量回收回来.这种情况的出现,从原理上分析,依据浸矿机理,凡浸矿剂通过之区域,只要浸矿过程完成得“充分”,含稀土之“离子相”矿物,与电解质溶液“交换”得充分,则区域内含矿物质均能被比较充分地“交换”出来.此时,只要方法掌握得当,收液系统控制得好,保证有较高的“收液率”,则其实际产出的矿产量往往可以较多的获得.
缘于当时的技术保密,和已被突破的传统技术概念,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并考虑为今后工作留有余地,赣州所提供的有关“原地浸出”工艺技术报告,其中的稀土收率指标做了技术处理.据悉,社会上一些“原地浸出”矿山,稀土收率指标达不到75 %.由上所述,只要方法得当,技术掌握好,收率指标的上升,从技术层面看,应当问题不大.
从“离子吸附型”稀土发现、命名与工艺发明至今业已40余年,由于它在现代高科技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其得到迅速的开发.南方离子型稀土已成为世界稀土贸易与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近年来,许多媒体大量报道的稀土信息,以及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发起的与中国的“稀土战”,使世人对稀土有了不少新的认识.限于篇幅,本文只记叙了40余年中发生的一些最重要的事件,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继续充实这方面的工作.因为我们引以自豪的这些几乎全部的事件,毕竟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完全拥有的、全部的知识产权和完全新型的、量大面广的稀土矿种.
[1] | 陈启仁, 丁嘉榆. "江西稀土"的崛起--为"江西稀土"的发现、命名和工艺的发明十七周年而作[J]. 江西有色金属, 1988(3): 1–2. |
[2] | 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 江西908地质队.七0一矿区花岗岩风化壳重稀土矿床稀土主要赋存性态研究报告[R].赣州: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江西908地质队, 1971. |
[3] | 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回收花岗岩风化壳"不成矿"稀土的新工艺--七0一矿区15号试料一步提取混合稀土氧化物试验报告[R].赣州: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 1971. |
[4] | 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回收花岗岩风化壳"不成矿"稀土的新工艺--七0一矿区足洞区段12 km2综合试料一步提取混合稀土氧化物试验报告[R].赣州: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 1971. |
[5] | 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龙南重稀土矿2号矿带提取混合稀土半工业试验报告(七0一矿区黄沙岗区段)[R].赣州: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 1973. |
[6] | 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江西寻乌离子吸附型轻稀土矿(7210矿)721区段提取稀土试验报告[R].赣州: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 1975. |
[7] | 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江西寻乌花岗斑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提取稀土半工业试验报告[R].赣州:江西909地质队、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 1975. |
[8] | 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 江西寻乌稀土矿.江西寻乌稀土矿稀土生产流程改进试验报告[R].赣州: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江西寻乌稀土矿, 1979. |
[9] | 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 龙南足洞共大稀土矿.硫酸铵浸矿制取混合稀土验证试验报告[R].赣州: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龙南足洞共大稀土矿, 1982. |
[10] | 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以氯化钠(硫酸铵)为洗提剂、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中直接提取稀土氧化物渗滤洗提工艺发明申报书[R].赣州: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江西地矿局908队、江西大学, 1984. |
[11] | 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大埠稀土矿原地浸矿探索试验报告[R].赣州: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 1985. |
[12] | 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离子型稀土矿就地浸取工艺探索试验报告[R].赣州: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 1989. |
[13] | 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工艺, 中国:ZL89104757.3[P].1996-09-21. |
[14] | 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 "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新工艺研究》鉴定资料[R].赣州: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长沙矿冶研究院、长沙矿山研究院, 1996.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JXYS199701014.htm |
[15] | 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九五"江西省重点科技项目, 《复杂工艺地质类型全覆式稀土矿原地浸矿试验研究报告》鉴定资料[R].赣州:江西南方稀土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 2001.10. |
[16] | 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高压水力钻孔装置:中国, ZL01230084.5[P].2002-06-26. |
[17] | 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用混合沉淀剂沉淀稀土:中国, ZL88100113.9[P].1993-05-20. |
[18] | 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江西南方稀土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离子型稀土原地浸取稳压注液装置:中国, ZL01230085.3[P].2001-08-25. |
[19] | 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复杂类型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取工艺研究》相关资料[R].江西南方稀土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