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稀土产业循环经济模式探析 | ![]() |
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国内每年3万t的稀土应用总量中,永磁材料、发光材料、贮氢材料、陶瓷材料、催化材料等新材料领域的应用只占到34%,而国外占到60%甚至更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西稀土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产量和出口量屡创新高,但产品价格和企业经济效益却节节下滑,许多企业出现亏损,难以为继,全行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与全省工业发展势头呈明显反差。为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合理有效地开发江西稀土资源,使资源利用处于良性循环状态,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笔者提出了构建赣州稀土生态工业经济园的设想。
1 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经济的基本内涵循环经济是应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模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实现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污染控制,从传统的工业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生态化是21世纪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是人类构筑经济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新兴产业模式,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20世纪90年代,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开始在发达国家渐成潮流。从宏观层面的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管理立法,到中观层面的区域产业园区的建设、布局,再到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改造和管理实践,具有循环性、群落性、增值性、信息共享性、空间广泛性的特征。
(1)循环性:
“资源——产品——废物”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生产过程,重构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
(2)群落性:
它是一种由多个彼此相关联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生产系统。群落内企业相互进行合作,特别是相互利用废料,使群落内的总体资源得到最优化地利用。
(3)增值性:
生态经济摒弃了传统产业发展中把经济与环保分离,使两者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的弊端,真正使发展经济与防治污染得到统一,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4)信息共享性:
生态工业区域内信息实现高度共享,打破传统的企业之间各自为政、信息不畅通的弊端。
(5)空间的广泛性:
生态工业园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只要存在着生态化工业关系,这些企业无论分布在哪里,都可以成为生态工业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工业生态园是指产业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的发展模式,在不同的工业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循环利用资源,消除环境破坏,进而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1]。
2 构建江西赣州稀土生态工业园的经济技术前提根据循环经济原理,在江西稀土企业、技术力量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稀土生态工业园有利于解决江西稀土产业资源利用低、经济效益差的问题。这些园区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争取做到“零排放”。利用高新技术,延长稀土产业链。通过“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向资源消耗少的终端产品延伸,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零增长转化,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负增长转化[2]。
2.1 工业生态园产业聚集在工业化后期的信息时代,竞争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世界各地的产业集群大量崛起,试图利用集群所特有的专业化分工与相互协作功能,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参与全球经济的分工体系,在全球化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产业集群的集中方式:
(1)由产业纵向关联而形成的产业集群。集群中的企业同属于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企业彼此间存在着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联系,产业链成为维系集群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每个企业都在产业链上占据合适的位置,形成一种合理的分工和协作状态。在这类产业集群中,通常还会产生为每一个生产环节提供服务的外围联系。
(2)由区位优势而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类集群通常是由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组成,它们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如廉价劳动力集中地、信息和技术发达地、原料或燃料集中地、产品的主要市场地。
江西省稀土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采、选、冶、加工应用产业的相对集聚,江西大中小型企业共计40多家,分布在赣州——南昌——九江的京九沿线的各县市,其中有36家集中在赣州地区,占全省80%以上,初步形成聚集赣州地区的趋势。其中骨干企业有江西南方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赣州虔东稀土实业有限公司、赣州晨光稀土有限公司、赣州红金稀土有限公司、寻乌力源稀土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内部管理已形成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赣州稀土产业的初步聚集有助于形成资源互补、技术互补、产品互补、人才互补和市场互补的新型生态产业。
2.2 生态工业园资本化积累近年来江西赣州稀土工业利用多种融资渠道,如跨国公司的国际资本、国家有关财政扶持资金、创业资金、贷款担保资金、风险投资基金及民间资本,通过收购和兼并,使企业的资本规模扩大,资源控制能力提高,使企业获得大规模生产带来的“规模收益递增”的效益。在赣州稀土产业链上以1~2个集团为核心,形成稀土资源开发、稀土分组分离、稀土冶炼、稀土终端应用、环境综合处理等五大系统为框架的生态链,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相互衔接。以集团公司为龙头形成的生态工业园,实现以下的经济优势:
(1)有利于抵御生产经营风险。稀土行业前期投入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还需大量的流动资金,这期间内还可能遇到外汇变化、原材料价格变化等情况,不确定因素多,风险大,只有大企业集团有可能抵御这些风险。还可以依托集团公司雄厚实力,实行多元化经营,分散生产经营风险,平衡盈亏。
(2)有利于增强竞争力,构建新的竞争优势。江西稀土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数量多,仅靠单个企业去占领国际市场一席之地,困难重重。只有通过资源要素的大规模聚集和优化组合,增强技术力量,促进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应用,形成达到规模经营和相应技术优势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凭借集团的整体优势,才可能增强与外商的谈判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相应市场份额。
2.3 生态工业园技术辐射作用江西稀土产业是依靠稀土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稀土初级产品的生产在江西稀土产业中仍然占有较高的比重,这种产业发展模式使稀土产业的利润向省外转移。钕铁硼强磁材料的主要原料——金属钕的产量,江西占全国50%以上,却在浙江宁波形成了我国稀土强磁企业群。随着技术的提升,这种以资源为核心的产业竞争能力逐步被以技术为核心的能力所取代。因此,必须强化技术在生态工业园的辐射作用,走高技术成长路线,提升江西稀土产业的竞争能力。应用现代高新技术来重组与变革企业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与生产工艺流程,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形成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能力的新的能力构架,最终走上依靠高技术支撑的成长道路。从产业的高技术化成长来看,应以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由原料生产技术向应用材料生产技术、终端产品生产技术延伸为特征。从产品角度看,高技术化产业的过程则表现为产品链的延伸和产品线的扩张。从目前稀土产业链市场看,主要包括以下六种市场(参见图 1):
![]() |
图 1 稀土产业高技术化路线 |
(1)稀土原矿产品市场;
(2)混合稀土产品市场;
(3)单一和高级稀土氧化物及金属市场;
(4)稀土高技术材料市场:如稀土永磁材料、荧光材料、贮氢材料、激光晶体、超导材料、磁致冷材料、磁致伸缩材料;
(5)含有稀土材料的器件市场:例如计算机中的音圈马达、稀土镍氢二次电池、汽车尾气净化器等;
(6)终端应用市场:如稀土电动汽车、计算机显示屏等。
从近年江西稀土产业的发展来看,稀土产品正在以前三种市场向第四种市场(即稀土高技术材料市场)发展。由图 1可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稀土产品对稀土资源依赖程度呈减弱的趋势,体现了江西稀土产业发展趋势。从企业层面看,企业与技术成长模式即企业内部自身的高技术化成长模式。在企业内部,伴随着原有产品的成熟,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和技术发展,将企业内部产品整合,以高技术化推进整体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3]。如江西南方稀土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稀土贮氢材料产业化规模已达到2500t/a,但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不高,应充分利用五矿集团控股后资本优势及销售网络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努力向如前所述的第四、五种产品市场(即稀土高技术材料市场和含有稀土材料的元器件市场)进军。
要强化技术在生态工业园的辐射作用,走高技术成长路线,必须探索技术成果在产业间快速转化的机制。我国大部分企业较少与科研机构联合,甚至与研究机构根本就不联系,企业生产自己的产品,研究机构搞自己的研究,二者之间严重脱节。这个问题的存在与我国相关制度不健全以及传统的科研习惯不无关系,直接影响到我国技术成果的转化效果与速度。就技术成果的产业化速度来看,我国企业明显落后于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例如,我国研究出Nd-Fe-B仅落后于欧美3个月,但日本企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可以规模生产40M以上的NdFe-B,而我国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可以规模生产40M以上的Nd-Fe-B[4]。必须以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南方稀土工程研究中心落户江西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契机,同时抓好大集团公司的研究中心的技术创新制度和配套创新政策体系的建设,联合江西几所大学及国内其它著名高校,探索技术在企业内部交易的机制,加快成果产业化。利用“产权激励”和“效益激励”模式,造就技术富翁,把科研成果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要通过技术成果入股、技术产权分红的模式把科研和开发结合起来,实现双赢。要通过效益激励,进行科研成果效益分成,使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成为生产力,创造价值[5]。
3 江西赣州稀土生态工业园效应分析赣州稀土生态工业系统包括稀土矿山生产企业、稀土分组分离厂、稀土金属冶炼厂、稀土新材料厂及稀土终端应用厂。这样的一个生态工业园是以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产业减少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寻求一种集合效应。这种集合效应比每个企业各自优化其自身效益所能达到的总和还要多得多。稀土矿山生产的原矿送到分离厂分组分离,分离厂废料经处理后,用于矿山原地浸矿;稀土分离厂生产的产品作为稀土金属冶炼厂的原料,金属冶炼厂的废渣返到分离厂处理;稀土金属冶炼厂的产品作为稀土新材料厂的原料,制成各种稀土功能材料后,送到稀土终端应用厂家,制作各种终端产品,终端产品寿命终结后由社会回收收集站收集,再返回稀土新材料厂。赣州稀土生态工业园结构及物流图见图 2。
![]() |
图 2 赣州稀土生态工业园结构及物流图 |
这样一个生态工业园实现以下效应:
(1)知识溢出效应:表现在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和企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和成果会被迅速共享和仿效;利用组织学习,可以促使隐含性知识在集群内企业之间进行转移,并共同创造新的交叉知识,进一步强化各自的创新优势。
(2)共享公共设施: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共享信息、交通、水电、公共服务机构等公共设施,获得单个企业难以达到的创新环境。
(3)信任增强:信任是合作的基础,集群内的企业会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和惯例,彼此之间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减少机会主义倾向,降低交易成本。
(4)市场专业化:专业分工企业聚集于生态链后,会迅速形成各种配套服务的专业化市场,专业化市场能使每个企业共享各种辅助性服务。
(5)价值创造:根据价值链理论,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过程是在一系列价值链环节中完成的,相互关联的不同企业在各自的价值链环节上拥有不同的核心专长,相互合作可在整个价值链上创造更大的价值,发挥更大的创新潜力。
(6)资源互补:产业生态园区内企业集群具有异质资源和不同核心能力的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核心能力的互补融合[3]。
[1] |
王家骥.
区域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3: 104-105.
|
[2] |
张宏江. 我国稀土产业调整步履艰难[J].
稀土信息, 2003(9): 3–3.
|
[3] |
秦志宏. 包头稀土产业的成长模式研究[J].
稀土, 2004(3): 73–73.
|
[4] |
和金生, 董丽平, 李晨松. 我国稀土永磁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
稀土, 2005(3): 84–84.
|
[5] |
项宏. 江西稀土产业的重组与战略[J].
江西冶金, 2003(6): 2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