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思考 | ![]() |
在我国中部省份发展战略中, “中部崛起”成了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温家宝总理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引起中部省份极大关注。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温家宝总理再次提到“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 “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这表明, 中国政府十分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也为中部崛起勾勒了美丽画卷。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 土地总面积占全国的10.7%;人口36 310万人, 占全国的28.1%。中部地区具有的区位优势、综合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科技实力的比较优势, 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当前, 中部省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势, 各省纷纷提出了各自的发展战略。河南提出:“中原崛起, 河南先行”; 湖北提出:“中部崛起, 武汉先行, 意在打造中部中心城市”; 湖南提出:“中部崛起, 湖南向南, 不东张西望, 意在融人珠江三角经济圈”; 江西提出:“江西现象, 意在领跑中部”; 山西提出:“中部崛起, 山西突围”; 安徽提出:“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奋力崛起”。
有色金属产业是中部省份的支柱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 对中部各省有色金属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机遇等要素进行—些分析探讨, 具有积极意义。
1 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现状 1.1 资源现状中部六省属环太平洋成矿带内的重要成矿地区, 矿产资源种类齐全, 储量丰富。矿种最多的达140多种, 最少的也有1 10多种。重要或稀有矿产资源的丰度远优于东部, 密度也高于西部, 且资源配套程度较高, 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山西的铝土、镓、铂, 江西的铜、银、钽、铷、铯、碲, 河南的钼, 湖南的钨、铋等。按照矿产分布及储量状况, 中部六省形成以下三大基地, 即:山西、河南的铝资源基地; 江西、湖南的钨资源基地; 江西、山西、安徽、湖北的铜资源基地。
1.1.1 铜资源在铜资源储量较多的9个省份中, 中部的江西、山西、安徽、湖北四省的储量占35.38%。据国土资源部储量司资料, 截至1999年末, 中部省份铜资源情况见表 1。
表 1 中部省份铜资源分布情况 |
![]() |
点击放大 |
1.1.2 铝资源
中部的铝资源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南两省。山西的铝土矿总量为94 106万t, 占全国的41%;河南的铝土矿总量为38 636万t, 占全国的16.1%。山西的铝资源主要分布在吕梁地区、忻州地区和阳泉市等5大片42个县境内。河南的铝资源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巩义、登封等3大片10多个县境内。
1.1.3 钨资源湖南、江西、河南三省的钨资源储量居全国前三位, 其中湖南、江西两省的钨储量占全国的55.48%。湖南以自钨为主; 江西以黑钨为主, 其黑钨资源总量为61.07万t。占全国黑钨资源总量的42.40%。
1.2 发展现状 1.2.1 产品产量有色是中部省份的重点产业, 中部地区是全国有色金属行业的重点产区。近几年, 中部省份的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速度很快。2004年, 中部六省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551万t, 占我国全行业的39.4%, 其中河南、湖南两省的产量居全行业前二位。近几年河南有色金属产量快速增长, 其排位1998年为第5位, 1999年上升到第三位, 2001年升至第1位, 其后一直稳居全国第一。2004年河南铝产量161.26万t(占全国的23.59%), 铅产量60.71万t(占全国的33.51%), 均居全国首位。在铜产量中, 江铜集团公司、铜陵有色集团公司、大冶有色公司的产量分列全行业一、二、四位, 这三家的铜产量占全国的45.3%。在钨产量中, 江西、湖南两省钨精矿产量占全国的83.1%。2004年中部省份的产品产量情况见表 2。
表 2 2004年中部省份主要有色金属产品产量t |
![]() |
点击放大 |
1.2.2 经济状况
在全国19个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省份中, 中部六省的销售收入均超过100亿元大关(表 3), 其中河南、湖南、江西、安徽四个省份的销售收入名列全行业前十位:中部六省有色行业的利税达180亿元, 占全行业的34%, 其中河南、山西、江西、湖南四省列全行业前十位; 利润1 12亿元, 占全行业35%;总资产1 522亿元, 占全行业的28.6%。
表 3 2004年中部省份有色金属产业主要财务指标 |
![]() |
点击放大 |
从当前中部省份有色金属工业运行的情况来看, 主要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行业规模迅速扩大, 支柱地位得到巩固。河南有色金属行业在全省十二个主要工业行业中, 有色产业的利润和税金总额连续保持第一位。成为河南省重点产业之一。2004年, 江西有色金属行业的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利润分别占全省工业的12.89%、14.61%、24.87%, 成为江西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二是生产保持较高增速, 成为全国有色金属主要产区。2001年至2004年, 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分别为325.2万t、383.9万t、491.5万t、551.1万t, 分别为当年全国总产量的36.8%、37.9%、41.3%、39.4%。
三是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盈利能力迅速提升。2004年, 在全国11个利润超过10亿元的省份中, 河南以54.2亿元利润位居第一位, 山西20.6亿元列第三位, 江西以17.3亿元列第六位。
四是国有经济占有绝对地位, 大中型企业起主导作用。铜产业的江西铜业集团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大冶有色金属公司; 铝产业的中国铝业河南公司、中国铝业山西公司; 铅锌产业的株洲冶炼集团公司; 钨产业的江钨集团公司、株洲硬质合金有限公司等一直以来是本行业的绝对的主体, 在技术、设备和资金上具有优势, 在整个行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2 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也不容忽视。总的来说, 中部地区有色金属行业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也拥有了几个大的优势企业, 但总体的规模还是偏小, 大部分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发展所需的资源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2.1 企业规模偏小, 抗风险能力较弱中部省份有色金属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 135家, 企业户均资产为1.34亿元, 户均产值为1.35亿元, 虽高出全行业12.6%, 但全国最高省份上海市分别为14.7亿元、5.1亿元。规模差距非常悬殊。从江西来看。有色企业总数500余家,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为173家, 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只有37家, 其他大部分企业规模都较小。产出规模小.不仅造成资源配置和使用的不合理, 也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 不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2.2 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产品档次普遍偏低2004年, 在全行业人均销售收入排名中, 中部地区只有安徽省进入前十名, 前5位均为沿海地区, 说明沿海地区生产的产品中, 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居多。而中部省份大多数企业还是生产“大路货”产品居多。电解铝企业的主要产品还是普通铝锭, 个别厂家也生产型材锭坯, 但规模都不大。在发达国家, 企业不仅生产普通铝锭, 而且直接利用原铝配料铸造型材锭坯、大扁锭等产品, 不但节约了铝锭重熔能耗和金属熔损, 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实现了产品结构的调整。铜加工企业的产品愿是普通铜材比较多, 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少。钨生产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主要以生产初中级产品为主, 深加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估计不会超过总量的10%。
2.3 部分有色金属资源缺乏, 开采秩序亟须规范由于地质勘探工作投入不足, 大部分矿种储量消耗量大于新增储量。以江西为例, 除金矿外, 十多年来黑钨、铜、钽、稀土等70种矿产储量为净消耗。全省现有的国有黑钨矿山大部分已开采50年以上, 目前大部分都面临资源枯竭关闭破产的境地, 生产能力逐步萎缩, 产量下降, 生产接替迫在眉睫。江西是自产铜精矿最多的产区, 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需大量进口。列入国家保护性开采的钨、锡、锑、离子型稀土等矿种, 受利益格局的驱使, 乱采滥挖, 资源破坏严重,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产量无法得到控制, 市场难以稳定。
3 产业的优势及机遇分析 3.1 明显的区位优势中部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 交通发达, 承东启西, 贯通南北, 人口密集。中部地区经济在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部的现代化对中国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中部地区的有色金属产业, 必将为中部地区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3.2 比较好的产业经济基础中部地区的有色金属产业经济基础比较好, 具备了实现经济腾飞的基本条件。特别是中部地区涌现了一批率先发展起来的骨干企业, 对整个中部地区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鼓舞和示范作用。
3.3 发展的软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在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的号召之后, 中部各省都在认真思索发展的政策措施, 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 实现更好更陕地发展。从产业发展的优势来看, 中部六省都是有色金属资源大省, 具有人无我有的独特优势; 通过多年的开发研究, 部分技术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 生产运行方面的竞争力虽然不是很强, 但差距不是很大, 完全具有后发优势。同时, 从政府的政策支持、市场的需求及国际大环境来看。行业发展面临一个十分有利的机遇。
3.4 资源独具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就是本区域内支撑该产业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源是否富足, 换言之, 丰富的资源是产业发展最坚实的物质基础。湖南、江西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钨、锌、锑、铋、金、铅是湖南独具特色的资源, 柿竹园矿区是世界罕见的特大型多金属矿床, 号称“世界矿物博物馆”; 锡矿山被誉为“世界锑都”; 铋的储量约占全国储量的2/3, 有极大的资源潜力。江西有色金属矿藏资源得天独厚, 在全国主要有色金属矿种保有储量中, 有20个矿种排列在全国前六位, 其中铜占全国的20%, 有全国最大的铜矿山德兴铜矿; 黑钨可采储量占全国的75%以上:钽铌工业储量占全国的60%以上:可供开采的中重稀土量占60%以上; 江西因此而享有“世界钨都”、“亚洲钽铌城”和“五朵金花”之盛誉。
3.5 部分技术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中部省份有色金属工业在某些技术领域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如铜产业的露天采矿和选矿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总体冶炼技术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工艺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钴萃取工艺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 等等。高新技术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有利地位十分重要。
3.6 产业发展的潜力很大评价一个产业的发展前景, 主要是看行业是否有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衡量一个地区某个行万方数据业的竞争力主要从产品市场占有份额、资本营运情况和经济效益情况方面来考虑。
从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来看, 铜、铝、钨、钽铌、稀土、铅锌、锡等主要产品的销售收入占全国同行业销售收人的比重比较高, 产销比较顺畅。
从工业增加值率来看, 2004年全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增加值率为22.4 %, 中部省份有色行业增加值率基本上是在全国平均值上下。这一方面反映中部有色金属行业的产品加工程度和创新能力不强, 但另一方面说明中部有色金属产业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
从总资产贡献率来看, 中部有色的资产利润率为7.41%, 高出全行业平均水平1.32个百分点。说明中部有色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较强, 企业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这一指标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 也是一个行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
4 对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加快产业发展速度, 确保支柱产业地位中部大多数省份已把有色金属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面临这难得的发展时机, 一定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加快发展步伐, 力争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 高于本省工业主要经济指标5个百分点以上。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支柱产业的地位不动摇, 才能实现中部崛起的要求。因此, 要把握机遇, 完善思路, 找准对策, 提升水平, 在做优做大做强上有新突破。河南省政府组织的重点企业“双百亿”(固定资产总额、销售收人)发展规划论证, 豫光金铅、洛铜、万方等12家重点有色金属企业通过了规划论证, 有望成为河南省重点扶持的企业, 其发展速度将会大大加快。江西省提出的“做大做强做优铜工业, 继续调整创新钨、稀土、钽铌工业, 积极发展其它有色金属品种, 把江西建设成中国铜及其深加工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离子型稀土的生产研发基地和贸易中心、钽铌及其深加工系列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的发展思路, 将引导行业实现新的跨越。
4.2 加强合作, 避免同质竞争中部省份的有色金属产业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中小企业多, 规模小, 在发展迅速的同时, 也存在缺乏规划, 产品雷同, 精品、特色品种不足等问题, 造成同类产品供大于求, 企业之间竞相大幅度压价, 导致行业经济效益下滑等。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建议中部省份要加强合作, 理清发展思路, 明确发展目标, 优化产业链条, 整合资源配置, 避免同质竞争, 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
4.3 拓宽渠道, 提供充足的矿产资源做大做强有色产业,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一要充分开发自己的资源。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制定各矿种的开发规划。对国内和国际有影响的矿产如钨、稀土等进行总量控制, 计划开采; 对市场需求大、极具资源优势的矿产如金、钽铌等, 加快规模开发; 对市场有需求、有资源潜力的矿产, 如铜、银、锡、锰等, 加大勘査工作力度; 对无证开采, 环保设施不全、措施不力, 地质勘探资料不齐、资源不清的矿点, 坚决予以取缔关闭。
二是要利用国外资源。充分利用“二种资源、二个市场”, 到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原料供应基地, 通过风险勘探、投资办矿、签订长期供货合同、承包建设等, 建立稳定、可靠的矿产供应来源。
4.4 按平等竞争的原则, 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中部有色和其他工业类产业一样, 非国有经济占整个行业的比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更低于沿海的水平。目前, 国务院已经制定了鼓励、支持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政策, 要按照各类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的原则, 加快发展非国有经济的步伐, 放宽非国有经济进入行业已有的领域, 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4.5 靠大联强, 实行集团化经营要利用中国铝业集团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等国家级的企业集团的优势, 对国有资产实行战略性重组, 变无序竞争为有序竞争, 减少内耗, 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要通过治理整顿, 淘汰一批浪费资源、安全生产无保障、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 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参股、兼并、破产等手段, 实施大集团战略。按照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要求, 以矿种为基础, 以资本、矿业权等为纽带, 在中部省份组建一批有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的企业集团。在这方面, 要解放思路, 打破地域的界线, 以市场为导向, 以资源优势为纽带, 靠大联强, 借外力促使产业发展迅速跃上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