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有色金属  2003, Vol. 17 Issue (2): 1-2,6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合作和创新将促进中国锡锑工业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PDF全文]
王君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信息中心, 北京 100035
摘要:综述了中国锡锑工业的现状, 指出中国锡锑工业对资源优势过分依赖, 内需有限, 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础相当薄弱, 必须将着眼点放在行业整体发展大局的需要上, 增进企业间、地域间合作, 推进技术创新,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关键词中国锡锑工业    合作    技术创新    可持续发展    产业链延伸    新型工业化道路    
${affiVo.addressStrEn}
0 引言

就目前的总体情况而言, 中国的锡锑工业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这是由于:第一, 其生产的快速发展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 甚至是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 第二, 初级产品占主导地位, 且对出口的依赖度较高。因此, 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就必须依靠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而关键则在于进一步加强企业之间、地域之间的合作,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以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各种社会资源。

1 锡锑工业持续发展的基础相当薄弱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 中国的锡锑工业实现了矿山与冶炼产量的高速增长, 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锡、锑冶炼产品的生产国, 但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础相当薄弱。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 在1991~2000年间, 中国锡精矿、锑精矿的实际产量分别以年均10.0 %和6.1%的速度递增, 到2000年的产量分别达到9.94万t和9.93万t; 而精锡与精锑的产量则以年递增率13.3%及7.0 %的速度增长, 2000年分别为11.24万t与11.33万t。这就意味着, 中国锡产品(矿山与冶炼产品, 下同)在世界总产量中的比例超过了40 %, 而锑产品的比例则达到70%以上, 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大国。

然而, 在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 资源开采, 甚至是浪费、破坏的程度也相当惊人。由于长期以来对矿产资源过度的、无序的开采, 使得多数矿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这方面当以震惊中外的2001年广西南丹“7·17”特大矿井透水事故最具代表性。媒体报道, 这次矿难共造成81名矿工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达8 000余万元。

与此同时, 有关地矿部门的储量报告指出, 到1999年年底, 中国189处已开发利用锡矿山的锡保有储量(A+B+C级, 金属量, 下同)为全国总保有储量的92.4%, 而77处锑矿山的锑保有储量的比例也在80.0%以上。如果锡、锑的金属产量仍按每年10.00万t左右来估算, 目前中国锡、锑资源的静态保证年限都不足10年的时间, 明显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如果说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那么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即将使得中国锡锑工业的发展面临“无米之炊”的处境。这一点已经在精矿供应紧张和冶炼产品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上得到体现。比如, 2002年中国就进口了1.3万多t的锑精矿, 而2001年锑精矿的进口量只有217t。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 从2000年起, 中国锡、锑的矿山与冶炼产品的产量已在不断减少, 到2002年时, 锡、锑的精矿产量分别是6.22万t和5.73万t, 比2001年减少了16.4 %和39.3 %; 而冶炼产品的下降幅度分别是18.9 %及7.9 %, 2002年金属锡和锑的产量为7.51万t与12.40万t。当然, 产量的下降还与国家对矿业秩序的综合治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2 内需的有限性和对资源优势的过分依赖制约了产业链的延伸

锡、锑产品作为以往中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有色金属品种, 其对国家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低估的。然而, 由于长期以来中国锡锑工业的发展一直以“矿产资源丰富”自居并自足, 形成了对资源优势的过分依赖, 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羁绊。另外, 由于中国目前从总体上讲还是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初级产品占主导地位, 产品对出口的依赖度较高, 内需的有限性又令中国锡锑工业产业链延伸的进程缓慢。突出地表现为深加工业产品少、档次低, 成为中国锡锑工业整体竞争实力的薄弱环节。

就锡的深加工产品而言, 如纯锡棒、锡合金板及锡粒等镀锡板专用材, 由于中国的镀锡板生产线均从国外引进, 所以目前多数还是来自于进口; 锡及锡合金的条、杆、丝及粉等电子及焊接用材, 虽然国内200多个大大小小的企业都能够生产, 但焊锡只有30多个种类, 而国外已有上百种; 锡带和锡箔等包装用材, 目前国内因技术力量达不到, 还没有专门的生产加工企业, 同时机械加工的锡箔幅宽也只在200mm以下。当然, 中国锑新产品的开发虽起步较晚, 但成绩还是相当显著的, 目前已有30多个品种。比如, 高纯锑白、高效阻燃氧化锑、无尘氧化锑、有机锑化合物等, 基本上可以适应中国阻燃、化纤、电子等新兴工业发展的需要。

但是, 由于锡、锑的初级产品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决定了行业对产品出口的依赖度较高, 估计在60%以上。中国海关的统计资料显示, 从1991年到2000年, 中国共出口了36.10万t精锡、28.24万t精锑以及22.19万t的氧化锑。与此期间的产量相比较, 中国的精锡有52.6%被用于出口, 其比例是同期世界精锡总消费量的15.3%。而到2000年时, 精锑的产量中仍有39.7%被用于出口, 占当年世界精锑消费总量的35.0%左右。因此, 中国又是实实在在的锡、锑初级产品的出口大国, 即基本上是以一般贸易方式, 将产品销往欧洲、日本和美国等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区与国家, 是它们深加工生产的主要原料供应者。同时, 国际价格的波动, 特别是持续走低, 将对中国锡、锑产品的出口贸易构成直接冲击, 尤其是数量大而价格低时还要面临诸如反倾销制裁的压力。2002年, 国际锡价低迷不振而锑价出现阶段性暴涨, 当年中国锡品与锑品的进出口贸易顺差分别是5 047.2万美元和9 658.3万美元, 与2001年相比, 一个跌幅高达74.5 %, 而另一个则增幅为37.9 %。另外, 大量出口还面临着遭遇反倾销的压力, 比如在1991年5月22日, 美国就曾对中国产的三氧化二锑进行了反倾销立案, 并于1992年2月28日做出无损害终裁决定, 接着在3月21日欧盟也对该产品进行了反倾销立案, 至1994年7月9日才以无损害结案。

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鉴于持续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 且竞争实力不强的现状, 中国的锡、锑企业已经认识到只有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 行业的龙头企业, 如云锡、华锡、闪星锑业等都在不断加强技术进步、产品结构调整以及企业信息化等方面的工作。

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在2000年引进澳斯麦特(Ausmelt)技术, 标志着中国的锡冶炼工艺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且继续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相继开发并投入生产的600t偏锡酸工程、1 000t氯化亚锡工程等, 又打开了产品多元化与产业链向后延伸的局面。“十五”期间, 其锡化工产品将达到20多个品种。锡业股份(000960)11 050万股流通股2000年2月2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则进一步拓展了融资渠道。这为做大做强及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

柳州华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技改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 扭转了以往以锡、铅、锑、锌等初级产品为主的生产格局, 目标是建立南丹大厂矿区采掘选矿基地、河池市铅锑冶炼基地、来宾锡锌铟冶炼基地与柳州高新产业开发基地等四大生产基地, 以形成具有特色的竞争优势。受“7·17”特大矿难的影响, 2002年该企业因原料供应不足生产经营再次陷入困境之中。但是经过整改,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已在今年初明确规定, 今后大厂矿区的采矿主体只有华锡集团一家, 同时其矿区范围还扩大到了158, 发展的后劲强大。

素有“世界锑都”之称的锡矿山闪星锑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其矿山已有100多年的开采历史, 是世界上最大的锑品生产企业。作为中国锑工业的摇篮和锑品的主要出口基地, “闪星”牌锑品是出口免检产品。近年来, 通过对装备的现代化改造, 其氧化锑生产技术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其中, 超高纯、微粒级、电子级等各种品级的三氧化二锑产品还畅销国际市场。另外, 系列阻燃母粒料、胶体五氧化二锑、无尘氧化锑等新产品也已经陆续投放市场, 满足了相关行业的需要。

总之, 以行业龙头企业(当然包括一些规范经营的民营企业)为代表的中国锡锑行业, 都正在依据自身的条件, 在通向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和奋斗。但是, 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资源等诸多因素所遗留下来的问题, 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行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速度。所以, 在许多问题中, 首先就是要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 增进企业间、地域间在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将着眼点从以往注重本企业、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转移到行业整体发展的需要上, 特别是要克服以“老大”自居或者以争当“老大”为目标的做法。

根据中国地矿部门的统计资料分析, 按套改前的保有储量(A +B+C+D, 金属量, 下同)计算, 中国的锡资源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区, 这五个省区的保有储量占全国的97.3%;而中国的锑资源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贵州、甘肃等省区, 它们的保有储量占全国总量的84.4 %。由此可见, 云南、广西、湖南三个省区在中国锡锑工业中占有绝对优势。首先, 云南省将云锡公司作为该省的骨干企业、优势企业加以重点扶持, 以求通过改革试点打造出一艘“航空母舰”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其次, 广西也将全区有色金属产业升级的“法宝”压在了华锡集团身上, 并为此在去年底专门组织了“广西有色金属行业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 促成了与该集团有意向合作的18项技术课题; 再次, 2001年4月27日, 经湖南省经贸委批准, 锡矿山矿务局整体改制为锡矿山闪星锑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加快了该企业人事、劳动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的步伐, 同时凭借“微粒三氧化二锑生产方法及其装置”、“立方晶型三氧化二锑生产方法及其装置”等专利技术继续占据着主动权。由此可以看出, 如果能将各地区的企业资源加以综合利用, 中国锡锑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将会得到大大提升。

当然, 从目前中国锡锑工业的总体情况来看, 由于长期以来依靠自然资源丰富与劳动力成本不高等优势条件发展, 致使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与高附加值产品短缺并存等问题, 在短期内仍会很突出。因此, 改造和提升产业的任务相对来讲还是十分艰巨的。特别是产业在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发展的过程中, 要妥善解决好就业等问题。但是, 由于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在世界排名第53位, 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这一现状, 使得企业与行业深深认识到,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是由中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必由之路。